泉州安溪清水岩寺建筑艺术与景观特色
2020-05-17孙群陈丽羽
孙群 陈丽羽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关键字:清水岩寺;选址特征;建筑艺术;景观特色
引言
清水岩寺位于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始建于北宋年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筑规模宏大,是台湾省和东南亚、日本、美国地区大量清水祖师庙的祖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之一,“清水祖师信俗”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祖殿建筑群的“帝”字形商标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清水祖师原姓陈,法名普足,祖籍永春县小姑乡。他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帮助泉州安溪和永春一带干旱地区求雨祈福,后来到蓬莱山清水岩潜修19 年,期间慈悲为怀,广做善事,圆寂后被闽南民众奉作神灵,尊称为“清水祖师”。人们奉报朝廷后,被封作“昭应大师”,又称“麻章上人”,闽南地区称之为“乌面祖师”,台湾地区称为“祖师公”“祖师爷”。清水祖师信仰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在台湾省广为流传,而且也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建有清水祖师公庙宇。
一、选址与布局
清水岩海拔767m,登顶远眺,但见崇山峻岭,奇峰罗列,风景绮丽,常被云雾缭绕,号称“蓬莱仙境”,风水极佳。清水岩寺就坐落于清水岩半山腰海拔500多米的一处形如雄狮的狮头之上,坐东朝西,背靠狮形山脉,面临深壑,远处群山绵延,北面山峦挡住北方寒冷空气,南面能接受南方潮湿气流,左右护山高低不一,寺旁有多处清泉,符合我国传统风水宝地的标准。古代这里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便于僧众的修行与生活。
清水岩寺采用主轴对称结合自由布局,规模崇宏。中轴线上依次为临崖平台、蓬莱祖殿、真空塔,两侧为观音阁、檀樾祠、芳名厅、厢房等,祖殿和南面的法门共同形成一组庞大的建筑群。其他位于蓬莱祖殿西面的三忠庙、觉亭、纶音坛、海会院、舍利塔群等均分布在从入口通往祖殿的道路两侧。整体布局点线结合有序,层次丰富。
图1 法门
图2 蓬莱祖殿
二、 建筑艺术
清水岩寺旧殿堂为红砖白石土木结构建筑,新殿堂为钢筋混凝土及砖石木构建筑,具有闽南传统民居与中原官式建筑的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
1.蓬莱祖殿群
蓬莱祖殿群包括祖殿、观音阁、檀越祠、厢房与法门等,占据了清水岩寺最主要的地理位置,雄踞山腰之上,巍然屹立。
法门(图1)为花岗岩红砖木构独立式小门楼,重檐歇山顶,覆盖灰瓦,屋脊饰剪粘,但瓷片多已脱落。正脊上雕双龙戏火珠,翼角饰卷草纹,有的卷草顶端还立有小型宝塔。上下檐之间转角处隐藏有4 尊泥塑托檐力士,或双脚叉开抬头远视,或单脚半跪低头沉思。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明间开板门,彩绘门神,次间辟方形石窗,石刻楹联“众山旋绕朝清水;四将庄严护法门”。
蓬莱祖殿(图2)为清水岩寺最重要的建筑,始建于宋代,历代有多次修缮。祖殿依山坡而建造,前方为高大的石砌平台,下临深渊,层楼叠榭,红墙褐瓦,整体布局呈“帝”字形,将高大的建筑与自然山岩完美融合,气势壮观,在福建乃至全国古建筑中独具一格。大殿右翼观音阁,左翼檀樾祠,其他还有各类厢房和僧舍,据说共有99 间房。蓬莱祖殿为三层楼阁,下宽上窄,呈梯形状,歇山式屋顶,屋脊饰剪粘,正脊上雕双龙护宝塔,脊堵浮雕瑞兽与花鸟,垂脊牌头立神采奕奕的武将,高翘的燕尾脊及翼角饰卷草纹,四寸盖嵌狮首。
第一层为昊天口,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明间设宽大的石阶通往主殿,次间立面墙青石浮雕戏曲故事、蛟龙出海、一品清廉、喜上眉梢、博古纹等。石檐柱刻有清代楹联“无是无非花自笑,即空即色棒法头”“法龙叩雨归残阳,野鹤穿花出晓云”。外檐虚设一层,形成廊道,开一排劵栱形门,施绿色花瓶式栏杆。垂花、立仙、弯枋等金漆木雕莲瓣宫灯、神仙武将、蛟龙出海、凤凰和合、双狮戏球、鹤庆吉祥、鲤鱼摆尾等,雕刻工艺精湛,动态栩栩如生,热闹非凡,金光灿灿,犹如佛国世界。正中神龛供奉弥勒菩萨,殿内两侧设狭窄石阶可通往祖师殿。
第二层为祖师殿(中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殿前有两根雕工细致,线条流畅的蟠龙石柱。补间两朵斗栱,当心间施如意斗栱。垂花、立仙、弯枋、剳牵、随梁枋、雀替、狮座等木雕莲瓣宫灯、戏曲人物、龙凤戏狮、花鸟图案等,梁枋彩画戏曲故事,两侧墙壁水墨画清水祖师典故。檐柱有清代楹联“地踞蓬莱一览众山皆小,师称菩萨万年灯火长光”“望慰云霓,祷雨曾迎真太守,威降魔鬼,化身犹记宋元丰”等。殿内神龛摆放,后面是如来及迦叶、阿难塑像,前面是清水祖师雕像,中间为木刻正身,两旁为副身。祖师殿内左右两侧配殿分别供达摩祖师与坚牢地神。殿内两旁有曲折形石阶通往释迦殿。
第三层为释迦楼(顶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后墙依山石而建。檐下施弯枋、连栱,剳牵、随梁枋、童柱、斗栱、狮座等金漆木雕戏曲故事、戏狮、武将等。殿内主奉释迦牟尼佛与观音菩萨。
图3 三忠庙
图4 觉亭
图5 海会院
整座蓬莱祖殿的窗户造型多样,有方形、三爪窗、竹叶窗、螭虎窗、栱形窗、六边形窗等。
观音阁为重檐歇山顶,屋脊饰剪粘,正脊上雕双龙戏珠,燕尾脊上饰卷草纹,脊堵浮雕双凤朝阳、榴开百子,垂脊牌头雕亭台楼阁,翼角饰卷草纹。面阔三间,通进深三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明间、左次间开门,右次间设过道。门板、梁枋彩画花鸟纹、观音菩萨等,并采用阴刻线条填漆。檐下施如意拱,剳牵、随梁枋等木雕缠枝花卉。檐柱有清代楹联“功德洪波须弥第一,妖邪斩断佛国无双”“长思身业根心业,每念前因起后因”。
檀越祠与观音阁样式相同,屋脊剪粘双龙戏珠、凤喜牡丹等。檐柱有清代楹联“清水灵源通白水,芝山檀树荫蓬山”等。
蓬莱祖殿群整体建筑层层升高,主次分明,对称整齐,内部空间复杂多变,庄严肃穆,根据山坡地形,与环境相互结合,外观呈现“帝”字形,其中,殿后山坡上的真空宝塔是“帝”字形最上面的一点,第三层“释迦楼”是立字的一横两点,第二层“祖师殿”是立字覆下的一横,“昊天口”与左侧的檀樾祠,右侧的观音阁与直通“昊天口”正门的阶梯就构成了“帝”字下的“巾”字。
2.三忠庙、觉亭与纶音坛
三忠庙、觉亭与纶音坛隐于密林之中,相距较近,体量虽小,但颇有意趣。
三忠庙(图3)为红砖青石木构建筑,始建年代无考,1988年重修,重檐歇山顶,覆盖绿瓦,屋脊饰剪粘,正脊脊刹置宝葫芦,两侧雕蛟龙,脊堵为镂空砖雕,两旁饰花卉,垂脊牌头立仙人,翼角饰卷草纹。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立面通透无门,檐下出三踩斗栱。据旧版《清水岩志》记载:“庙在觉亭之外,祀唐宋三忠臣”。庙原供奉张巡、许远和伍子胥,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将伍子胥改成岳飞,后又增加关羽,虽名三忠庙,实际上祀有4 位忠臣英灵。
觉亭(图4)原名茶亭,邑令廖同春改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题额“觉亭”,取“还惺转念,一觉即是”之义。1981 年按照原样重建,采用钢筋混凝土及砖石材料,三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正脊脊刹置宝葫芦,脊堵为筒子脊,镂空砖雕,翼角饰卷草纹。通面阔三间,通进深三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外围设环廊,施花瓶式栏杆。明间开门,两侧楹联“貤封宋基室,膜拜仰真人”,石柱楹联“梦觉无双路,禅林第一关”“客插尘中脚,人昂天外头”。檐下出五踩斗栱。
图6 真空宝塔
图7 方鉴塘
图8 古樟树
纶音坛又名石柜坛,位于一块巨石之上,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纯石构建筑,小巧玲珑。坛高3.3m,上方立有一座小石塔,坛正面阴刻南宋时期清水祖师四次荣受敕封的纶音牒文,上方浮雕蛟龙出海,还有“皇帝诰命”和“敕赐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的阴刻篆字。石塔平面四角形,浮雕结跏跌坐佛像,六角攒尖收顶,相轮式塔刹。
3.海会院
海会院(图5)始建于民国时期,近年重建,为三进四合院,中轴线从低往高依次为弥勒殿、祖师殿、西方三圣殿,有两个天井,因坐落于山坡上,建筑前后落差较大,屋脊饰五彩缤纷的陶瓷和剪粘。
天王殿为“假四垂”屋顶,单檐歇山顶正中升起一个三川脊歇山顶,这是闽南地区庙宇常用的屋顶样式,层次变化丰富,节奏感强烈。中港脊上雕双龙戏珠,小港脊上雕凤凰飞舞,脊堵浮雕丹凤朝阳、骏马奔腾、花鸟图案等。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殿内弥勒菩萨与四大金刚均为汉白玉雕塑。大雄宝殿采用“假四垂”屋顶,正脊脊刹置法论,两侧雕蛟龙。面阔七间,通进深六间,插梁式木构架,彻上露明造。天花正中设八角形藻井,层层叠叠。西方三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殿内供奉汉白玉西方三圣像及十八罗汉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均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海会院两翼的迭落式廊庑顺着石阶层层升高,总体上具有闽南山区寨堡式建筑的部分特点。
4.舍利塔群
清水岩寺遗存有多座舍利塔,见证了寺庙沧桑的历史。
真空宝塔(图6)位于清水祖殿后的半山坡上,是清水祖师的舍利塔,建于北宋乾统元年(1101)。真空塔为五轮石塔,高2.3m,单层六边形须弥座,塔足雕如意形圭角,下枋刻卷草纹饰,下枭覆莲瓣,束腰瓜楞状,以凹线分成6 瓣,上枭仰莲瓣,须弥座上方安置覆钵式莲花瓣,上立椭圆形塔身,南面刻“佛”字,六角攒尖收顶,塔檐向上鼓起,宝葫芦式塔刹。真空宝塔临山坡而建,地势较高,可以从背面俯视整个清水岩景区。1988 年建一座石亭用以保护石塔,亭高10.00m,亭内四方柱各高3.05m。
杨道塔位于海会院右侧山坡前,是杨道圆寂后的墓塔,建于北宋,1997 年曾重修。五轮式石塔,高约3m。单层须弥座,六边形圭角层每个转角雕如意形塔足。上下枭刻仰覆莲瓣,束腰为圆鼓形。塔身椭圆形,正面铭文阴刻“宋杨道先祖塔”六字。六角攒尖收顶,檐角翘起,宝葫芦式塔刹。杨道是清水祖师的大弟子,祖师圆寂前令其接受衣钵。
普同塔位于海会院右侧,建于明代,五轮式石塔,高约2.1m,塔基六边形,正面刻“大明普同塔”,塔身圆鼓形,正面阴刻“佛”字,六角攒尖收顶,塔檐翘起,宝葫芦式塔刹,整体造型比较饱满。
智慧僧塔位于海会院右侧,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五轮式石塔,高约2.4m,塔座六边形,两层圆鼓形塔身,第一层塔身正面阴刻“智慧禅师塔”;二层塔身正面刻“佛”,一、二层塔身层间为六角塔檐出跳,六角攒尖收顶,宝葫芦式塔刹。智慧僧俗名“呙公”,光绪年间(1875-1908)曾经是清水岩的主持,道行高深。
这4 座舍利塔均为五轮式塔,这种塔与密宗有着一定联系,又称法界五轮塔,形制以方、圆、三角、半月、团形石等5个轮叠置而成。佛教经典里有五轮之说,《大日经疏》曰“一切世界皆是五轮之所依持。世界成时,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 ,因此,五轮塔上的宝珠、半月形、三角形、圆形、方形分别代表空、风、火、水、地。闽南五轮塔较多,均为石构,塔基简单,塔身为圆球体或椭圆体,上置塔檐、塔刹,造型简洁大方。
三、景观特色
清水岩总面积11.1km2,核心景区有3.47km2,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季常春,山明水秀,林木青翠,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宋代朱熹弟子,安溪知县陈宓有诗赞曰:“岩岫方从认,松徨恰得醒。草花多掩敛,岸竹半伶俜”,生动地描绘出这里幽雅的环境特征。
1. 广场道路
因清水岩寺坐落于半山腰处,从景区入口到蓬莱祖殿建有一条长300 多米的石板路,右面靠山林,左面临山崖,构成4 处不同的景观区。
(1)通过入口不远处就是弘法广场,这里是寺庙最开阔的地方。广场中塑有一尊高达15 米的大型清水祖师石雕坐像,雕像前竖立4座石经幢和多个石灯。广场周边还建有照壁和长廊,照壁上书“南国蓬莱仙境”“清水祖师道场”“佛光普照”等。站在广场上远眺,整个蓬莱镇区尽收眼底,兰溪从东面蜿蜒流过,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2)从弘法广场到海会院是一条依山坡而建的石板路,一面临山,另一面设木栅栏,栅栏上绑有红黄两色布条,起到渲染宗教气氛的作用。(3)从海会院到三忠庙是一条相对宽敞的石板路,并设有石阶,右侧山坡绿树成荫,左侧建有跌落式长廊,一直延伸到三忠庙。(4)从三忠庙到法门为一条较狭窄的蜿蜒山路,两旁森林密密层层,形成夹景,行走其间,特别阴凉,仿佛穿行在时空隧道之中。这4 处既相连又分开的景点,或宽敞或狭窄,或开放或闭塞,较好地营造出变化多端的山地园林景观。
2. 理水掇石
寺庙附近有两处泉水景观,设计精巧。(1)法门左前方靠近山体处有一半圆形水潭—方鉴塘(图7),又名浮杉池,汇集了附近山上的清泉。潭中塑一尊滴水观音石像,石壁上长有水草与青苔,四周设石栏杆。潭边岩石上立一方形石碑,刻“方鉴塘 浮杉池”。方鉴塘地处密林之中,水面平静,碧绿明澈,有诗赞曰:“一旧方塘一鉴开,骚人逸客共徘徊。山光石影壑中现,坐看流觞逐水来”。(2)方鉴塘左侧为北宋古迹—圣泉,涓涓泉水从石缝里涌出,并流入下方的石槽,终年不涸,味清且冽,泉水上方立一方刻有“圣泉”的石碑,如今常有不少游人来此装水带回去喷洒在房前屋后,用以驱灾辟邪,祈求福祉。旧志陈希实在《圣泉序》中称:“正出曰泉,通明曰圣,亦以见大师谦让通灵之意”。清水岩寺周边奇峰怪石众多,洞奇石秀,特别是觉亭附近岩石高耸,嶙峋起伏。
3.古树名木
清水岩寺植被良好,历代以来种植有大量古树,多株已被列为福建省古树名木或福建省树木奇观。觉亭旁有一株据说是清水祖师亲自种植的,高约31m,外围约7m 的参天古樟(图8),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弯曲的树枝均朝北面伸展,号称“枝枝朝北”,其主干粗壮挺拔,中间空心,从树洞中抬头向上仰望,穿过两洞眼可看见蓝天白云,颇有意趣,树前立一方刻有“枝枝朝北”的石碑;真空宝塔左侧山坡上还有株尾梢已断,高约10 m,外围约6.6m的古樟,主干空心,形成直径约1.86 m 的树洞,从洞中可窥见苍天,俗称“窥天古樟”;“圣泉”旁有株清水祖师所植的高约13m,外围约1.35m,苍劲青翠的罗汉松,据说每年仅长三寸,但遇到电闪雷鸣时又会矮三寸,颇为奇特,如今在树后建造一段弧形石墙进行保护,树前立一方刻“罗汉松”的石碑,据文献记载:“此松祖师手植也。松枝向殿前,老树横枝,至径直上,不敢侵径,旱时吐雾生烟,七百余年,不改其柯,枝枝朝佛焉”。其他还种植有千年古藤、古榆、寒梅、圆柏、山茶花、朱槿、白兰、桂花、杉树等。
图9 石碑
4.石碑与摩崖石刻
因岩石较多,寺庙内外保留有许多历代名人的石碑。如纶音坛前方石壁上有一方高2.25m,宽0.98m的明代石碑,记录了当时6 位进士相约同一天来到清水岩游玩赏景咏诗的盛事,他们均官居侍郎、尚书、巡抚或知府;纶音坛下方岩壁竖有一长方形明代石碑—“郡志安溪清水岩”(图9),全文共200 多字,四周以条石相嵌,石碑旁盘石犬牙,石上长有蕨类植物,与碑上红字形成红绿相间的效果;觉亭旁有一宋代古迹—出米石,为一块嶙峋的巨石,石上凿碑,刻有33 字。其他还有明代功德林碑、明代“奉旨官民到此下马”石碑、清代“喜舍缘银”石碑、民国“人间天上”石碑等。寺庙内外摩崖石刻有“佛”“灵渊”“鬼洞”“魔氛一扫,清水如来”“曲径”“试剑石”“蓬莱仙境”“清水灵岩”“名山胜景,气势壮观”“幽静”“清水佑民”等。这诸多石碑与摩崖石刻为清水岩寺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5. 周边景观
清水岩寺周边奇石怪洞较多,有狮喉、火化台、石船、石蒸笼、小鬼弄金狮、仙脚迹石、丹臼、药砧、袈裟石、无字天碑、石笋、神移石故迹、九曲十八洞、一线天等景观,这诸多景点一起组成清水岩寺立体式的园林景观艺术。
四、结语
清水岩寺建筑与景观具有三个主要特点:(1)蕴含佛、道、儒三家思想观念,体现佛教的中国化与世俗化特征,如祖殿和海会院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弥勒菩萨、西方三圣、清水祖师等佛教人物,而三忠庙却供有关羽、岳飞、张巡等道、儒人物。(2)谨严肃穆的室内空间与充满天趣的外部环境相互融合,如祖殿的内部严谨规整,宗教气氛浓郁,而周边山林绿树成荫,生机勃勃。(3)闽南传统建筑与中原官式建筑完美结合,反映了当地建筑的包容性,如祖殿、海会院和觉亭就具有官式建筑与闽南民居的特色。
佛教寺庙建筑与景观是一种综合性且多样化的空间艺术,清水岩寺充分利用特有的山体、树林、岩石、清泉等,使众多殿堂和自然景色互相交融,形成完善的佛寺空间布局,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是闽南山林佛教寺庙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