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腹泻106 例病原微生物和药敏检测结果分析
2020-05-16顾晓琳
顾晓琳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0 引言
儿童细菌性腹泻为儿科常见病,多种病原菌均可导致发病,引起儿童腹泻,并且通常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腹胀等其他表现,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的后果[1]。因此对于此类疾病应当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最大限度保障患儿的健康安全。对于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需要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给予治疗[2-4]。本文主要检测分析了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的研究对象均为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共入选106 例。所有患儿病情均经过临床明确诊断,得到确诊,均存在大便次数增加、大便性状改变,恶心、呕吐、纳差等常见的临床症状。将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类疾病的患儿排除。其中有男性患儿共为56 例,女性患儿人数共为50 例,年龄3-10 岁,平均年龄(6.2±1.1)岁;病程最短的为2d,最长的为8d,平均病程为(5.2±0.9)d。
1.2 方法
对入选患儿均留取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以及药敏试验,方法如下:(1)病原微生物检测:对收集的患儿粪便标本制作成图片并对其进行染色处理,然后进行镜下检查。将标本放入到SS 培养基中,温度维持在37℃,培养20h后,检测培养基中存在的可疑菌落,分离病原菌菌株,然后通过血清凝集试验、生化反应对病原微生物的类型进行检测。(2)药敏试验:将分离出来的菌株分别在35℃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在培养18-20h 之后,将其取出,并进行抑菌圈直径的测量,并据此进行细菌耐药性的判断,以上操作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要求规范实施。本研究进行药敏试验的药物包括4种,分别为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三嗪、头孢哌酮,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相关标准进行细菌耐药性的判断。
1.3 观察指标
(1)106 例患儿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检测结果以及分布。(2)检出的各类菌株对本次试验中参与药敏试验的几种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 软件,其中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s),检验方式为t 检验,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 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选106 例患儿中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及其分布
通过对106 例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出致病菌株共有95 株,阳性率达到了89.62%。检出的菌株类型主要有志贺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等,其中占比最高的为志贺菌,约占所有菌株数量的一半,且志贺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占所有菌株的比例明显比其他菌株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入选106 例患儿中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及其分布
表2 检出95 株菌株药敏试验耐药性结果分析[n(%)]
2.2 检出95 株菌株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检出菌株对于本次参与药敏试验的4 种药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志贺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的耐药性在50%以上,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三嗪的耐药性在50%以上,弧菌属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均>50%,而其他菌株方面,对氨苄西林有50%以上的耐药性。详情见表2。
3 讨论
儿童细菌性腹泻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为儿童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受到不同患儿个体的影响,临床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症状为腹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也有患儿会出现发热、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5-7]。且随着腹泻时间延长,患儿身体脱水严重,会导致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发生休克乃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对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在用药之前需要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并进行药敏试验,了解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从而选择敏感抗生素用于患儿的临床治疗[8,9]。这对于保证用药效果以及安全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中,致病菌主要是志贺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弧菌属等。通过检测病菌对几种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促进疗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