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以项目式教学“生涯规划主题设计之认识专业”教学为例

2020-05-16巫雪琴

江苏教育 2020年27期
关键词:协作组分析过程

巫雪琴

近年来项目式教学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他们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针对具体内容的应用方式,在实践中也出现诸多困惑。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直坚持趣为“源”、用为“径”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还能够形成应用技术的习惯与自信,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明晰未来发展的方向。笔者发现将项目式教学运用到信息技术学科中,能很好地实现笔者的教学理念,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具体分析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实施策略。

一、何为项目式教学

对于“项目式教学”这个名词大家并不陌生,本文从大家最熟悉的任务驱动起步,从实践层面来进一步认识一下项目式教学。首先以生活中的两件事来举例,一个是“栽一株花”,另外一个是“布置一个庭院”。从完成这样的两件事需要投入的多少来说,我们常会说“栽一株花”是一个任务,而“布置一个庭院”是一个项目;从协作的角度来说,“栽一株花”一般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布置一个庭院”一般需要一个团队;从开放性来说,“栽一株花”可以设计的因素很少,而“布置一个庭院”就必须要整体规划、周密部署;从挑战性来说,与“栽一株花”相比,显然“布置一个庭院”更有创意也更具挑战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又会产生疑问:项目式教学是不是看主题就可以了?为了解决这个疑问,我们再来看一个比较经典的“缝制沙包”的例子。针对同一个主题,A、B 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实施策略。两位老师的问题引导如下:

?

根据两位老师的问题引导,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立意是不一样的:A 老师的教学目的直指沙包缝制任务的达成,B 老师是依托沙包缝制任务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基于这样的立意,A 老师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自己演示、学生模仿,还是看似有很大改进的学生探索、学生演示、教师总结,都无法达到B 老师的教学效果,因为他所谓的自主、探索、协作都是浅层次的,这样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效果不大,因为学生只是学会了缝沙包。而B老师的课堂可能是这样的——首先针对“沙包是干吗用的”这个问题,B 老师可能会先让学生讨论、让他们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再对结果进行分享;针对“需要哪些材料”也可能采用第一个问题的方法,然后否定学生提供的无法用的材料,再根据不同选材分组,课后让学生自行准备材料……当然,B 老师完成这个主题所用的时长估计是A 老师的几倍,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体验无论对后续的学习还是真实世界问题的应对都是意义深远的。

因此我们说无论是任务教学还是项目式教学,关键不是主题本身而是实施过程,而是教师的立意究竟是为了直达知识与技能的“学会”还是综合能力提升的“会学”。

那么,项目式教学与任务驱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任务驱动是一种教学方法,但也常常被应用到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式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多个阶段(环节),每个阶段中一般都会采用任务驱动或者问题引导来推动项目的开展。但是项目式教学强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真实性和挑战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所以任务与问题的设计也需要体现出以上特性,正如上述B 老师提出的问题。否则即便整体看是项目,但是在实施中也会演变成传统的“老师傅带徒弟”。

二、项目的选择及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处理

1.项目主题的选择。

项目的起点是问题,终点是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学习行为应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生,光真实还不行,还需要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在进行项目主题的选择时,教师可以先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定一个或者几个主题。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大项目框架下要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主题,这也是项目式教学开放性的体现之一。

2.把课标要求融合到项目中。

怎样把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项目中呢?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根据教材章节设计一些小项目。比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003 教科版)的编写主线是“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很多教师一般会在“信息获取”部分设计聚焦“信息获取”的项目,在“信息处理”的部分设计聚焦“信息处理”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设计是有局限性的。

下面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介绍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与网络技术应用(选修)两本教材,以应用软件为抓手、整体规划重新建构教学内容的项目设计方法。

笔者首先梳理了两本教材的原有体系,见图1。在项目设计时力求让每一个项目都尽量涵盖信息获取、处理与发布的完成过程,指向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习惯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探索经过了三次改进,第一轮探索中项目的整体设计见图2。这样的设计项目之间相对独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项目缺乏延续性,于是在第二轮探索对项目进行了部分整合,比如将“Ppt 自我介绍”“Word 我的小报”“Photoshop 我的平面设计”三个项目整合为“小小编辑”项目,让学生输入自己最满意的作文,同时为作文配图,最后全班形成了名为“最好的我们、最美的预见”文集,将声音、动画、视频三个相关项目融合成一个名为“朗读者”的项目,让学生为自己的文字配音,甚至制作MTV。这样项目之间形成关联,与生活联系也更加紧密,更有吸引力,第二轮整合具体设计见图3。第三轮整合,笔者又将生涯规划主题贯穿始终,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掌握、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还能明晰未来前行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学科价值,具体设计见下页图4。

这样,经过三轮整合,形成了“生涯规划主题设计”,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融合在学生明晰未来发展方向的各种体验活动中,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明晰前行方向、规划未来,在规划未来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整个过程侧重于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合“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思考自己、思考未来,相互启迪,未来的规划将逐渐明晰,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而对学校来说也是开辟了一条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

三、项目式教学的开展

生涯规划主题整体设计:根据“生涯规划”主题特点,本项目分为“认识自我”“展示自我”“认识专业”“展示专业”“成果综合发布”5 个阶段。下面笔者以其中的“认识专业”教学为例,具体阐述项目式教学的开展。

1.项目进展说明。

学生前期已经完成了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两个阶段的学习,本节课是“认识专业”阶段。前期教师已经布置学生完成了专业信息收集,也就是要求每名学生完成某专业的三所学校的专业排名、专业课程数量、具体名称、三年录取最高最低分数线、对选修学科要求等字段信息的了解与数据填写,同时利用TIM 中在线文档完成了多个班级的信息汇总。

2.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运用。

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初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生涯规划主题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认识到随着生涯规划专题的进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会更加深入,对未来的认识愈加清晰,这个学习的过程对自己是很有意义的。结合教材内容,本部分需要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如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本阶段,项目更侧重在应用中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让学生初步体验“大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体验数据挖掘的价值。为了增加信息量,除了提供前期全年级收集的专业信息,还提供了学生部分基本信息(便于公开的部分),如姓名、学号、班级、性别、初中毕业学校等。

3.教学目标。

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意识与习惯。提升信息意识,特别是对于信息价值的敏感度。体验数据分析,了解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辩证分析数据结果,为自己的专业选择提供借鉴。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4.教学环境。

网络机房、教师机假设FTP 用于存放素材与作品,网络平台用于发布教学安排、作品等,外网开放。

5.教学流程。

项目回顾→任务与分组准备→确定研究主题→制订行动策略→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形成分析报告→分享与展示→总结与反思。

6.教学过程。

【环节一】项目回顾

教师播放课前制作好的生涯规划项目前期学习回顾视频,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通过短片进一步明确项目实施总体目标,项目包含的阶段以及前期完成的内容,让学生知道目前自己的学习在整个项目中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环节二】任务与分组准备

(1)明确任务:学生登陆教学平台自行浏览,明确本节课任务与流程,其间教师也可以统一布置或者重点强调。

(2)确立协作组:相邻学生组成协作组,2人一组。

(设计意图:由于生涯规划主题侧重个人,整个大主题不分组。本节课的任务是通过对前期获取的大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来体验大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考虑到学生的技能差异,让学生相邻组成协作组,可以相互讨论,分工协作,共同体验。)

【环节三】确定研究主题

(1)协作组通过分析数据,提出问题,确定本组本节课研究内容。

(2)打开相关链接,把本组本节课研究内容发布到“一起写”相关页面。

(设计意图:模拟大数据分析过程,锻炼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提出问题,给出假设,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各小组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共同商讨确立自己小组最感兴趣的问题,完成“一起写”页面。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他组的动态,相互之间可以起到促进与激励作用,教师也能清晰地知道各个小组在本环节的进程,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控项目的节奏。)

【环节四】制订行动策略

(1)协作组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分析数据、制订行动策略。

(2)部分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与行动策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促进学生养成“做”前分析与规划的习惯,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理清思路再行动。安排学生分享行动策略是考虑学生差异,分享的过程也是相互启迪的过程。)

【环节五】学习数据处理方法

协作组自主学习课本相关操作,自行探索或者上网搜索自己行动策略中用到的Excel 相关操作的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特别重要。因此虽然教师演示看起来很高效,但是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从确立分析目标到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得出结论,这就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步步深入,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报告,体验了大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

【环节六】形成分析报告

协作组完成分析报告,报告包含要解决的问题、处理方法、结论、可视化表达(选做)。

(设计意图:用报告的形式为学生理清思路,同时作为本节课的作品,通过展示与评价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

【环节七】分享与展示

(1)分析报告上传到教师机FTP。

(2)根据完成情况,部分协作组学生展示分析报告、演示部分操作。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取的策略不一样,教材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融入,为此在作品展示环节安排学生演示部分操作可以起到“点状补缺”的作用,而学生的演示往往比老师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展示的学生也可以获得成就感。)

【环节八】总结与反思

(1)师生共同梳理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获得数据、确定分析目标、设计分析策略、获得分析结果(可视化处理、分析结果分析)。

(2)引导学生对数据结果进行辩证分析。

(设计意图:对结果的辩证分析对于数据分析来说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辩证地分析自己所获得的结果。比如: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分析结果什么范围、什么时间可以适用,这样的结果有什么指导性,等。)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几个难点问题的处理

1.网络环境问题。

网络环境包括因特网大环境与教学小环境。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建议绝大部分时间开放因特网,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教师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做与项目内容无关的事情就关闭网络。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只要项目主题足够有吸引力,过程足够紧凑,问题引领与任务安排足够到位,绝大部分学生是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的。网络工具的应用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如问卷调查用到问卷星,团队协作用“一起写”或者腾讯文档,文件存储用百度网盘,交流与资料中转用QQ 群或者钉钉等。还可以架构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分析学生作品,结合机房的FTP 空间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小环境。

2.课时问题。

实施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思考、讨论、设计、探索、分享的时间,这就有可能导致教学学时不够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组的作用,让一对多变成多对多;二是让项目设计更科学,项目之间加强联系,不同项目各有侧重,这样虽然项目需要涉及信息获取、加工、发布完整过程,但是前面项目实施后积累的素材与经验,可以为后续项目奠定基础;三是项目内容重组时对于教材相关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后,自然可以触类旁通。

3.学生分层与积极性持续的问题。

首先分组搭配初步考虑学生原有基础差异,其次每节课通过任务来适当调节项目实施节奏。此外对于部分难点问题与操作,根据情况在过程中或者是作品展示环节安排学生演示或者讲解,给优秀者展示的平台,也帮助后面的学生尽快赶上来。此外,教师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插入小情境拓展也是一种很好的加油方式。

4.“收”与“放”力度把握的问题。

项目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弱化。项目情境创设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的,如问卷的设计、问题的设计、项目实施节奏的把握,部分活动的策划。教学过程中,教师“收”与“放”力度多少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确保学生“会学”这个大方向下,尽可能在课堂上“懒”一些,这里的“懒”是与那种动不动就要“越俎代庖”相对应的;还可以“笨”一些,充分激发出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展示的热情。为了“教懒”,教师需要“备勤”,在课前设计、课后分析上面花费更多时间。

猜你喜欢

协作组分析过程
构建年级协作组,推动德育管理高效化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