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患者饮食控制疗法护理干预研究
2020-05-16李琴娟
李琴娟
(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八都分院内科,江苏 苏州 215233)
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增高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据近年的慢性病监测报告,高血压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且发病率再世界范围逐年上升[1]。目前,基层医院临床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患者,致病原因大部分为原发性高血压[2]。高血压临床指南提出控制好血压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实施健康干预手段,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等[3]。欧美国家的多项研究报道,采取饮食控制非药物疗法可以控制血压,进而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冠心病、脑卒中风险。饮食控制包括强调增加新鲜的蔬菜、水果、鱼及低脂食物的摄入,减少钠盐、肉类、饱和脂肪酸及甜食的摄入的饮食模式[4]。但国内对高血压人群应用饮食控制疗法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拟将饮食控制疗法应用于我院内科临床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住院患者,病实施出院后延续干预,取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01月~2019年04月间苏州市吴江区第四人民医院八都分院内科接收的44例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且合并心脑血管事件患者。纳入患者理解及沟通能力正常,具备良好听力和语言功能,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及血液疾病的患者,以及精神障碍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先后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男13例,女9例,年龄55~82岁,平均(66.28±10.42)岁,病程1~3个月,平均(1.66±0.64)个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2例,大专及以上10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合并脑卒中8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8例。观察组男14例,女8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6.65±10.14)岁,病程1~4个月,平均(1.72±0.68)个月;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3例,大专及以上9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合并脑卒中7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指导患者执行相应药物控制血压的治疗方案,利用宣传资料、健康手册、健康宣教处方、健康讲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按时服药,饮食多选择新鲜蔬菜、水果,低盐、低脂,养成健康行为,戒烟、戒酒[5]。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饮食控制疗法护理干预;①科内护理人员接受高血压饮食控制培训好和考核,培训考核内容包含测定计算高血压患者身体质量指数、食物中热卡换算、饮食食谱制定等,确保人人考核过关。②饮食控制相关知识可以制成宣教手册、处方、PPT、图片、视频等形式,自患者入院起进行饮食控制健康宣传,包括饮食控制的作用及重要性、人体所需的日常活动热量和食物、饮食控制原则及饮食控制方法等相关主题内容,加深患者对饮食控制疗法的认知。③饮食控制原则:科学分配每日三餐的热量比例,早餐:午餐:晚餐热量分配比例为2:2:1[6]。每日膳食搭配增加如芹菜、茼蒿、韭菜、菠菜绿叶等带茎日常蔬菜和粗纤维的摄入量,每日400g左右,保证纤维素26~30 g,钾离子4100~4567 mg;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五谷杂粮,每日400~500 g;减少钠盐、植物脂肪、动物脂肪的摄入,每日3~5 g;增加低脂或脱脂牛奶等低脂乳制品的摄入,限制蛋糕、面包、点心类甜食及加工食品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摄入为主,每日75~150 g。日常烹饪食物时尽量选择食用植物油,如橄榄油、茶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每日摄入总热量1600~2000 kcal。④指导患者及家属根据患者饮食偏好合理的范围内遵循可替换原则制定高血压饮食食谱,提升饮食控制疗法的依从性。⑤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及微信平台跟踪饮食控制管理,指导患者明日日家庭自行测量血压,无测量条件者每2周于社区门诊随访血压情况并及时报告,深入了解患者饮食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指导纠正。
1.3 评价指标
(1)血压控制情况记录分析: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测定数值,固定测血压肢体、时间段和血压计,记录平均值。(2)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7]判断患者肥胖程度,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理想BMI(18.5~23.9),BMI24~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3)生活质量调查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制定的健康状况问卷(short form 36 heai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8],本研究应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角色、情感角色、活力、总体健康状况7个维度作为研究指标,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及秩和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干预前,两组患者SBP/DBP水平、BMI平均值及SF-36平均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BP/DBP水平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BMI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中各项目得分除社会功能外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得分,对照组躯体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得分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BP/DBP水平、BMI平均值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BP/DBP水平、BMI平均值比较(±s)
组别 n 干预前干预后SBP(mmHg) DBP(mmHg) BMI SBP(mmHg) DBP(mmHg) BMI观察组 22 156.24±10.68 96.39±5.62 28.28±1.66 124.24±11.24 84.65±4.68 24.22±1.87对照组 22 155.58±10.52 95.26±5.45 28.19±1.58 135.86±10.58 93.23±5.29 27.52±1.52 t值 - 0.2065 0.6770 0.1842 -3.5308 -5.6978 -6.4230 P值 - 0.8374 0.5021 0.8547 0.0010 <0.0001 <0.0001
(2)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平均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中各项目得分除社会功能外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同期得分,对照组躯体功能及总体健康状况得分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高血压是指成年人(在安静)连续三天不同时间监测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是世界各国普遍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且发病人数在逐年增加[9]。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大约有1亿多,大多都在服用降压药,如不注意健康行为的养成,容易导致高血压控制不良,病程的进展导致血压持续增高,则造成脑、心、肾、眼底的功能损害和病变。所以,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事件之后,做好饮食控制管理,可以有效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控制好血压[10]。
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患者实施饮食控制疗法,通过对患者血压控制治疗的监督和BMI的判断,合理制定每日食谱,平衡膳食,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BMI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项目中除社会功能外其他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 照组同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s,分)
项目 干预前 t P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n=22)对照组(n=22) 观察组(n=22)对照组(n=22)躯体功能 50.19±11.56 50.26±11.45 -0.0202 0.9840 68.56±12.24 56.28±12.32 3.3166 0.0019心理功能 50.51±8.72 50.62±8.82 -0.0416 0.9670 65.31±10.62 58.24±9.45 2.3327 0.0245社会功能 62.28±8.76 62.51±8.38 -0.0890 -0.0890 63.65±8.25 63.31±8.23 0.9419 0.3517躯体角色 54.31±10.64 55.42±10.21 -0.3531 0.7258 65.25±8.25 59.46±8.16 2.3404 0.0241情感角色 65.87±8.94 66.18±9.16 -0.1136 0.9101 72.48±7.26 67.46±7.45 2.2635 0.0288活力 61.41±9.62 61.12±9.86 0.0987 0.9218 70.24±8.42 64.55±8.55 2.0979 0.0420总体健康状况 62.48±8.98 63.16±8.62 -0.2562 0.7990 73.32±8.42 67.72±8.56 2.1876 0.0343
综上所述,饮食控制有助于对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患者血压及身体质量的控制,改善患者由于疾病负担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后期临床护理工作中还可以通过对患者自我管理方式的改变,提升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方面加深研究,完善饮食模式在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人群的护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