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音乐教育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诊断式教研的策略

2020-05-15叶淑娟

天津教育·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把脉诊断问题

叶淑娟

[摘要]开展诊断式教研,是针对教研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意见,从而持续性提升教研水平。针对“在音乐活动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教研开展诊断式教研,要从幼儿学习、教师教学、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入手,先明确教研所存在的问题,在问题探究与分析中实现教师积极互动,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诊断;把脉;问题

“诊断式教研”,是巧用“病因、病理、处方、药方”架构与教研活动的联系,诊断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以问题为本的“诊断式教研”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研讨活动,并采用诊断的方式,进行把脉、处方、对症下药的研讨过程。在“诊断式”教研活动中,教师“寻找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实践与理论之间、大方向与探究点之间得到了整合,增强了“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只要把握住诊断式教研的内涵,直面教研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鼓励教师在教研中积极互动,就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诊断式教研存在的问题

(一)教研主题缺乏针对性

很多幼儿园教师为了教研而教研,缺乏问题意识,没有认真把脉,从而对疑难症状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而是随意地抛出一两个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整个教研活动成为“空谈”。

(二)教研形式缺乏开放性

教师们只关注个人经验,运用个人经验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而忽略专业引领,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专业书籍、专家指导等“处方”解决问题,教研低水平缺乏科学性。

(三)教研过程缺少实效性

有效的教研需要研之有“的”、研之有“据”、研之有“果”,而很多教研往往只是浮于表面,研讨不实、不深。

二、诊断式教研的实施策略

(一)寻找问题把准脉

诊断性研讨首先重在“诊断”,诊断错误或偏离,后面的研讨将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把准脉,找出问题所在。如:针对音乐活动“会跳舞的小木偶”进行的诊断性教研。在教研过程中,教师研讨的内容重复的太多,有的说幼师的表现,有的说环节的组织情况,有的说材料的投放……大家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就进入下一个问题,研讨到最后根本没有找到活动的症结所在。经过反思后,为了正确诊断这次活动的病情,我们选择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进行。闻、望——再现当时的活动“会跳舞的小木偶”,通过认真看、仔细听,从而发现问题。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不宜过多,1~2个就可以了,尽量做到少而精。把脉诊断出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具有潜在的价值,能有效提高专业成长。

(二)针对问题寻良方

医生给病人治疗的良方有很多种,吃药、打针、CT、手术等,一些疑难症状单靠一种治疗方式是不行的,必须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起到治疗的效果。教研也是一样的,需要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才能起到真教研的作用。而我们现在的教研往往形式单一、方法单一,整个教研过程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浅显的交流,那应怎样才能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呢?“在音乐活动中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策略与研究”研讨活动,教师们用了以下几种良方进行了激烈的研讨。

1.经典课例分享。

针对教研活动的主题,教师找来了优质音乐活动的视频、照片,比较直观、具体地呈现活动的资源,教师借鉴活动中的资源,针对“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的策略与研究”进行有效研讨。

2.实践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提升的机会,针对教研活动的主题,个别有经验的老教师分享一些开展音乐活动的实践经验,大家一起在宽松、愉快氛围中交流分析问题,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寻求实践支持并加以提升。

3.专业知识引领。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容易造成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面对知识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的我们随时都要更新知识,掌握最前沿信息。此次教研教师们针对研讨主题,从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从专业书籍中寻找理论支撑,从著名教育学家中借鉴至理名言……在组内教研时进行交流、学习,使这次的教研活动更具科学性。

4.专业名师支持。

请求园内教研组的专业支持。园内教研组的成员都是我区、市省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她们是专业方面富有优势的一个群体,邀请这些优秀教师加入教研活动中,有他们的引领和建议,更能把握住问题的走向,寻找到对症下药的良方。

(三)确定问题对症下药

医生给病人下的处方是不一样的,他们要针对症结所在制定出适合病人的处方,因此每一个病人都有一张专属自己的病历卡,病历卡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病人的病症及治疗方案。同样幼儿园每一个活动也有专属自己的一张“病历卡”,“病历卡”上写着的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处方。这张“病历卡”是经过教师共同诊断研讨后,所总结、归纳出来量身定做的,而不是直接套用名师良方的,因此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研讨活动中做到:

1.提出困惑。

诊断性研讨鼓励教师自由发言,目的在于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问题的认识,获得更多的策略。同时也可以随时提出困惑,大家共同探讨,共同答疑解惑。如A教师提供的视频中,教师跟着音乐节奏讲述故事,意图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感受音乐的节奏。B教师提出困惑“跟着音乐节奏讲述故事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吗?是否更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感受?”针对这一困惑,教师展开了激烈的研讨,最后大家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而有些教师覺得而视频里讲故事的形式限制了幼儿的感受和发现,应该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自主表现,这个方子不适用于本次活动,使教师走出了一个误区。

2.达成共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借用这首古诗说明不同的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待同一活动的态度。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活动的情况,积聚众人的智慧,达成共识,制定良方。如A教师认为分组创编舞蹈动作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表现,B教师认为分组创编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难度太大,针对这两位教师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分组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自主表现的形式,但要如何解决年龄特点的问题?经过研讨,大家达成共识:可以运用视频、图片、实物表演的形式让幼儿分组感受再进行创编。教师根据假想策划的解决问题的举措形成行动方案,教研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凝聚集体的力量,形成教研活动共同体,在教中研,研中教,同教研,共进步。

三、结语

总之,诊断式教研活动的过程不在于准备多少材料,发现多少问题,形成什么样的模式、套路,重在看教师是否,积极参与,把脉真问题;用心研讨,准确下处方;集中智慧,制定新方案。研讨的最后能真正帮助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把脉诊断问题
社会把脉
“把脉”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社会把脉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为几例三角的解“把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