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我与职业我: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的双重角色

2020-05-15曹时雨

新媒体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融媒体

曹时雨

摘  要  出镜记者不仅扮演着新闻工作者这一专业性的社会角色,还因视频传播的特质与观看者建立起独特的交流关系,在媒介融合的今日,还被赋予了网络直播者的意涵。文章选取央视新闻投放在bilibili平台上的一则新闻进行指标分析,建构了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的双重角色,以期为有关于此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  融媒体;出镜记者;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1]。出镜报道记者便具有双重社会身份:一方面他处于专业记者的地位,负有向公众展现事实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也与公众进行人际交谈,那么他便要积极融入谈话中。出于不同的角色考虑,报道者会有不同的行为特质,而特质可在新闻内容中观测到。

在现今的融媒体环境中,以看看新闻、梨视频等为代表的视频新闻趋于短视频化,而以康辉Vlog等为代表的新型新闻视频风格则突显直播化。这无疑给记者出镜报道带来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原本慢节奏、严肃化的电视新闻报道已不再适用于当下。个性我与职业我的双重角色内涵也亟待考量与重构。

1  案例简介

原名《熊猫粮好吃吗?央视记者试吃,据说甜甜的》,发布于2019年12月18日,正值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活动期间。视频通过蒋林的观察和对“熊猫奶妈”周淑怡的采访,选取熊猫粮这一角度,表现澳门熊猫的生活情况。在bilibili平台播放量5.0万,收到评论372条,获5 158赞、129投币、65转发。在同点击量视频中,互动数据十分可观。

2  个性我:交谈者的社会角色

2.1  个性我的内涵界定

与专业记者这一规定性的自致角色不同,交谈者这一角色更为开放,有如下三重内涵:1)与采访对象有谈话关系;2)与观看者的人际沟通关系;3)平台对人际沟通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媒介对内容的规训,出镜报道也受到了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的影响,出镜记者被赋予了直播者、表演者的内涵。尽管三重含义有所差异,但却共同指向了日常的口语沟通。生活中的谈话者正是随意、灵活而富有个性的,只要成功谈话即完成角色的扮演。由此,我们对个性我做出界定:个性我即出镜报道记者在口语传播时为完成谈话者这一特质而展现出的独特自我。

2.2  个性我的维度解读

1)口语化:口语化是记者出镜报道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谈话者特质的首要体现。在口语交谈中,务求表达符合谈话常规,而非复述已准备好的书面用语。结合案例来看:首先在词汇方面,未出现任何的晦涩表达及专业用语,语气词得到了大量使用:全文(只记蒋林)共出现了14次,避免了表达死板单调。句式方面,多短句、简单句。人的理解力有限,一次只能理解一小个片段,在口语传播中更是如此。我们不会在日常谈话中堆砌辞藻组一个《白鲸》式的复杂句式,而是常用短句。结构方面多分支,避免了中心埋置。最后,口语化也要与时俱进,在报道中可用一些合适的网络词语、句式,如蒋林在开头所用的“他带着微笑走来了”。

2)人际化:人际化是谈话者角色的本质要求。报道者要有人际沟通意识。可利用闲谈、同理心等传播策略。更重要的是记者要作为常人的身份,运用正常的思维去应对情况。戴丽岩认为记者要扮演好“亲历者”的角色,将自己所见所闻“讲给观众听”[2]這种“我来告诉你”的姿态正是人际关系的充分体现。运用正常思维应对状况要求记者“具备常人常态,喜怒哀乐,随情而动”[3]:遇到地震中的事例也会哭,遭遇流弹射击也会恐慌尖叫。报道中,蒋林看到熊猫的憨态可掬也会面露喜色。在融媒体环境中要考虑网民的思维与感受。

3)通俗化:通俗化非简单化,而是记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比喻、调动感官等方式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贴近生活让内容更可观可感,拉近了报道距离。另外生活素材的运用有时也可起到小见大的效果。如蒋林报道成都机场春运压力大时,巧妙地使用了爷爷替孙子背书包,孙子关心爷爷故拒绝的生活场景体现家人间的互相关切,暗示春节团聚的重要性。而短视频传播正需要与受众的贴近。

4)风格化:风格化一方面取决于谈话者角色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融媒体的传播需求。正是记者的千人千面,才有了新闻产业的洋洋大观。风格化可体现在报道模式上,如白岩松擅长观察环境进行发问,蒋林幽默却不失严谨。也体现在语音语调上,记者可利用声调、重音等营造自己独特的语言面貌。当然,风格要和人而定,不能过度追逐网络表达潮流。

3  职业我:专业记者的社会角色

3.1  职业我的内涵界定

职业我更多地为报道者做出了限制。记者是一个规定性的自致角色,选择从事新闻行业就必须负起法律与道德上的责任。记者在长期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诸多的职业规范:如不应该拿金元宝,又如应站在一个平衡的角度。这是记者内部基本达成共识的。职业我即报道者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规范对自身行为展开限制而表露出的自我。

3.2  职业我的维度解读

1)新闻专业性:新闻专业主义有争议,但真实客观的精神依然为众多记者所认可。现阶段,其依然是衡量报道的重要标准。真实方面,该报道存在要素不全的问题。地点“澳门石排湾郊野公园”没在新闻片中出现,对此还有网友询问“这是在哪里”。地点不告知影响新闻真实、观看体验,在本片中还消减了澳门回归周年庆带来的显著性。客观方面,蒋林没有明确地进行评论。从文本上来看,倾向于事实的叙述与再现,表达感受时使用更为具体的“和压缩饼干一样”,而不是用形容词“非常硬”。

以下是对于蒋林提问的文本分析,全文的形容词主要源于周淑怡,蒋林所用的只有“安全”一个。从该角度来看,客观性较强。

2)表现完整性:即记者要根据采访目的,逻辑准确地完成报道。是职业我的导向所在。无论媒介形态如何演变,报道始终要为呈现事实信息服务。如何灵活运用口语与镜头语言,表达核心内容是记者现场报道的首要问题。蒋林先顺势介绍熊猫娅林,再通过观察进食将话题顺移到饲料上,并就此展开余下报道。利用饲料做文章,既新颖有趣,又以小见大。记者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与追问的结合来达到层层推进的目的,主题明确,逻辑严密。

3)表现充分性:表现充分性要求报道内容完备丰富,能够再现立体的新闻事件。该报道在核心突显的前提下,通过现场的观察,用细节给观众展现出了熊猫饲养员的关心,以及熊猫饲料上的“门道”之多:口感、营养素以及安全、供货方面的考虑,在较多维度上呈现了熊猫饲料这一核心内容。

4)表达规范性:记者文字报道要求严谨无错字,口语报道也一样,要做到用词规范、表达得体,叙述流畅。不能因是口语传播就放低标准,也不能因“网络直播化”就让新闻表达成了娱乐直播。从该角度看,报道也有一定问题,出现了语流失畅。

4  结束语

优秀的口语报道应是个性化与职业化兼具的:前者让它贴近受众、充满魅力;后者使其价值彰显、信息完备。两者缺一不可。职业新闻人与谈话者两个角色并不冲突,前者更多地涉及规范理念与职业目标;后者在具体的传播策略上对出镜报道进行指导,但绝非强求。在媒介融合的今日,生产适宜新媒体平台的报道要求出镜记者成为亲切而个性鲜明的谈话者、表演者。但正如学者杜骏飞所述:什么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不能报道真正的新闻,就都是假媒体。无论何时,职业素养仍是记者的基本要求。新闻本质不变。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5.

[2]戴丽岩.浅谈出镜记者在电视现场报道中的作用[J].新闻界,2008(5):112-113.

[3]华晔.浅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报道与表达[J].新闻记者,2007(10):56-58.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融媒体
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