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主体发展哲学的价值
2020-05-14李超超李耀庚
李超超 李耀庚
关键词 实践 主体发展哲学 辩证发展哲学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省思政课落实国家安全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Hnsz2018-41)。
作者简介:李超超,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耀庚,三亚学院人事处,处长助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46
发展哲学是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发展哲学,是指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传统哲学没有系统地研究发展问题,因而不能认识和阐述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体实践出发,科学地阐明了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科学的发展哲学。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主体发展哲学和辩证发展哲学两个部分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式具有实践性、主体性、辩证性等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哲学跻身社会存在本体论,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要求我们认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现实世界与人类社会朝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方向发展,实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树立一种科学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目的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八個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等根本观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合规律性。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发展观的核心。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世界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同时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脱离联系谈发展,同时也不能脱离发展谈联系。现实世界联系的普遍性还充分表现为联系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人类通过实践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可以推动现实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地位
(一)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西方哲学的重点都在精神世界,因此,长期以来,在这样的精神哲学支撑下,如果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感到了一些不足就会将目光投向这样的精神理论,随后会将精神世界当作是现实世界。从本质的角度来看,以往的哲学基本上是使用一些方式对当前世界进行说明或者解释,而不是促使人们参与到改变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因此,以往的哲学仅仅只是一种存在于精神世界中的抽象原则,当时的哲学家都是以抽象理论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改变世界在他们那里就成为了一种对抽象世界的改造。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的传统哲学仅仅只是使用不一样的方法、方式或者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这是因为这些哲学家都将自身限制在了一个抽象的精神世界中,所以这些哲学家的理论并不能够对现实世界中的实践进行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由于其本身主要以改变世界为基础,因此其内部包含了实践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形式的思考思路都需要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去进行展开以及发展。所以说,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
(二)实践性原则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始终
首先,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组成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想要促使人和自然之间形成这一种和谐关系,就需要一种中间媒介,这一媒介就是人本身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本身不仅能够将人活动于自然中的轨迹显示出来,同时还为人改变自然能提供了相应的支撑。另外,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社会现象都必须要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够显现出来,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知道这些社会现象的根源以及能够通过科学去解释这些社会现象。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的生产实践都是通过生产力来实现,因此两者是辩证的关系。通常情况下,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生产实践水平的高低,但是生产实践本身又会对生产力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实践促进人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并且从始至终都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后,实践对认识有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在,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会得到发展。在现实中,人通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在通过感性认识在实践中的发展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因此,可以说实践在认识的发展中始终存在,始终发挥着其本身的作用。
(三)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
首先,实践性突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唯物历史观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有充分的体现,比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都有一个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一点的证明就是通过实践性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在产生时就是和实践相结合,其具体的途径就是要为所有的工人阶级政党提供理论指导,从而通过工人阶级的实践,比如各种革命运动等来不断对实践理论进行完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成功实现中国化也表明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需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以及大众实践来进行,只有在实践中诞生的理论,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其次,实践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国的行动指南,正是因为其本身包含了实践性原则,具有实践性特点。从前面内容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性。因此,其本身的真理性主要以实践性为基础。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所带来的启示
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通过上述内容对实践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重要地位的分析,能够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以实践性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是马克思跻身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原则表达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实践性、实践观等等,这些表达从不同角度对实践性原则进行了阐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尽管实践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但是对于其本身的表达较为简单,并且通常会将其放置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革命性中强调。比如,一般会通过“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相统一的,是以实践为基础发展和在实践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从而得到丰富和发展的”等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则。就目前来看,仅仅通过其他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解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实践型原则和其他原则的统一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进行解释,以此来澄清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认识。
(二)通过实践性原则反思当前社会实践
人类的发展主要是立足于实际,以自身为基础对世界进行认识以及改造。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指出,人类本身的发展目标包含了实践活动的目标。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没有遵循实践本身的规律,即人类在当代实践之中和自然界产生了剧烈的冲突。比如,近代工业的发展促使环境不断恶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报复越来越严重。同时,经济的发展促使金钱至上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精神,导致社会矛盾突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以及吸引力不断降低。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空虚以及迷茫。上面的这些现象都引发了文明的異化,导致人类本身的生存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人类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于短期的或者直接性的目标更加重视,但是往往忽略了自身发展的最终目标,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往往会急功近利。而实践性原则则能够帮助人类认清自身的最终发展目标,实现直接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 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哲学本身并不是一种脱离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上的圣物,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任何一种理论,其本身的品质主要在于其对于现实生活实践存在关照,能否在实践中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则要求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够仅仅是一种纯理论思辨,而应该是一种对生活实践的升华以及感悟。所以,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的要求,将人类生活的实践内化到理性中,才能够将社会中的一些假象破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要保持其生命力的延续就需要始终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原则,如果没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将会消失殆尽。
(四)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则决定了本身具有实践性特点,这促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人类的现实实践活动有高度的重视,能够为人类在解决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获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坎坷,比如,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中存在贫富差距大等矛盾;再比如,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矛盾,包括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逐渐枯竭等。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对现实实践有着指导作用,能够促使人类掌握自身发展的本质,对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等进行有效解决。对于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原则能够指导我国充分以实际为基础,探索发展的新理念,优化发展的模式和方式,强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2]辛雷乾,杨周相.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及其现实意义[J].长治学院学报,2018,35(3):4-8.
[3]李哲.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领时代[J].人民论坛,2019(5):104-105.
[4]凌唯钊.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综述[J].广西农学报,2018,33(5):73-76.
[5]张欣.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深刻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39-41.
[6]牛冬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转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