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史料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2020-05-13金飞

关键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金飞

摘要:李惠军老师执教的《读懂马克思》一课,引导师生通过时空对话阅读马恩原著,走近经典。李老师充分运用马恩原著这一史料,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孜孜钻研,呈现了优秀的历史课的深远立意、独特视角与宏大格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2019年7月,特级教师李惠军执教了一节示范课《读懂马克思》。这是李老师正式退休前执教的最后一堂课。本节课上,李老师充分运用马恩原著这一史料,引导学生在史料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他结合自己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孜孜钻研,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与深深崇敬,向在场师生呈现了一节优秀历史课的深远立意、独特视角与宏大格局。现对本节课的部分片段进行解读。

一、立意:聚焦核心素养

(一)定位时空坐标

教学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时,李老师首先引入宏大的时空场景——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维多利亚女王认为这个时代充满“无尽的荣光”,作家狄更斯则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李老师追问:“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一设计体现了李老师一贯追求的“大格局与精细化”的教学理念。学生既要关注这一时期工业文明凯歌高进的整体趋势,也要关注社会急剧分化的微观因素。对此,李老师呈现了一组极具视觉冲击的图片,如工厂主用皮鞭抽打工人、童工在轰鸣的机器前劳作等,引导学生多视角感悟工业革命的多重镜像。随后,李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从“文化唯物主义”的新视角解读英国工人阶级政治和文化现象的形成:这一时期,欧洲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但是这些理想蓝图并没有实现。此时,李老师引用恩格斯的论述:

“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基于时代条件的充分铺垫,学生对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应运而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运用多元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如何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广大一线教师还存在很多的困惑,理解也浮于表面。对此,李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出了示范。

谈到历史发展的动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首先想到“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动力。李老师进一步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多元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课堂上,李老师呈现了这样一则史料: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显然,李老师试图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避免教条式地套用生产力标准,随后,又呈现了一则材料: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文,感受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丰富性,明确历史发展并非只有必然性和规律性,生产力也绝非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要素,历史发展还具有很多的偶然性与不可预见性。比如,对于辛亥革命的爆发,陈旭麓教授指出:“革命与改良之于社会,如燕雀之有双翼,舟车之有两轮。”“革命与改良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选择新的出路。”如果坚持单一的革命史观,对辛亥革命的理解与评价难免片面,而引入“历史发展合力论”的学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辛亥革命是革命派、立宪派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杰出人物也能够促进历史的发展与进步;等等。因而,依托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而不是僵化地、当作公式去套用。正如李老师在案例小结中所指出的,唯物史观“不是机械的语录,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僵化的词典,而是完成的体系”。

二、视角:还原历史全貌

(一)反思时代局限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常见的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就是按国际共产主义发展历程的线索来解读。李老师则独具匠心地从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对抗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李老师提到,1848年革命之后,特别是巴黎公社运动之后,工人运动并没有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所期待的那样发展,再也没有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这不是引导学生评判马克思的认知误差,而是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与同时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背景进行对比的视角,冷静地评判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出现低潮的原因。李老师呈现恩格斯在1895年所留下的“政治遺言”中提到的一段话: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很多人片面地以这段话为依据,提出“恩格斯晚年已放弃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转而主张改良资本主义制度,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观点。李老师则在仔细研读马恩原著的基础上指出,这段话实际上是恩格斯对国际共产主义发展的理性反思,体现的是恩格斯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以及他敢于纠正自身思想的勇气。事实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既发表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也谈到了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李老师的讲述,对社会上一些批评马克思主义,却不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甚至脱离时代条件,用今天的标准苛求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也是一种有力的回击。

(二)把握发展精髓

很多学生依据教材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它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创立的一套思想理论。事实上,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去看,不仅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毛泽东等人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李老师呈现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社会主义革命发展问题的论断。根据已学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马克思的一些预言没有得到实践检验,而列宁和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则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其实是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动态地看待这一科学理论的发展变化历程。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无限生命力。毛泽东在1959年指出:

“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这些论述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实际上,在长期思考工人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不断地完善思想理论。

从1872年到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的不同语言版本作了7篇序言,并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进行了一些修订和完善。在写作1872年德文版序言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因为有了巴黎公社等革命实践经验,所以《共产党宣言》“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实际运用这些原理时,“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82年俄文版序言上,根据情况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增加介绍了俄国和美国的一些情况,并对俄国革命的前景进行了预测。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介绍了工人阶级取得八小时工作日的胜利成果,并认为此时的工人发展状况表明,“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1892年波兰版和1893年意大利版则介绍了这两国的一些新情況,并认为“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宣言》”。

三、格局:传承历史使命

李老师的“收山之作”选择了大部分历史教师开公开课时不大敢于尝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专题,足见其教育的情怀与担当。在贯通古今的宏大格局下,他试图通过时空对话的方式来读懂马克思,引导年轻人通过阅读马恩原著的方式走近经典,坚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传承历史使命。因此,在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针对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标题:“来世方生:仰视穿越时空的理论高山!”李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了共产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历程,回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记忆,引导学生对历史心怀敬畏:“我们行走了许久……别忘了,我们到底因何而来!”李老师坦言,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遭到了极大挑战——柏林墙轰然倒塌,苏联土崩瓦解,持续半个世纪的意识形态对垒似乎以资本主义大获全胜而告终。紧接着,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洞察世界,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正在不断凸显的痼疾,再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大受欢迎的现状,看清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光明前途。

在本节课最后,李老师选用了一张风格类似于《最后的晚餐》的画作,展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引导学生向经典致敬,向马克思主义致敬。半生坚守三尺讲台的李老师,在他“最后的晚餐”中对马克思主义教学进行了伟大的尝试,给在场的师生带来了灵魂的震撼,也为自己的教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依然有无限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李老师一样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守信仰。正如李老师在本节课的结束语中所提到的:“今天,马克思的名字,似乎意味着不堪回首的沉痛,似乎是尚未到来的救赎与希望,似乎已经被现代科学判定为谬误和偏见。但是,马克思的学说终将显示出真理洞见,只要我们真诚地思考历史,理性地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那些‘已死的陈迹,‘方生的现实和‘理想的未来,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一座不可绕过的理论高山。”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多学科渗透教学研究”(编号:Ca/2016/02/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李惠军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李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论述摘编: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9] 陈康衡.与时俱进学《宣言》——兼评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共产党宣言》的内容[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10] 陈学明.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放弃了原先的理论了吗?[J].理论学刊,2012(10).备课贴士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镜头中的组诗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