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深层解读与教师职业能力指向

2020-05-13李娜

求学·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意审美图像

李娜

摘 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涵盖了新的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对于学科教学方向和师资都给出新的任务和命题。因此,教师职业能力也必须更新。只有深层理解和细致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对位,才能适应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审美;创意;教师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9年度职业院校教育类教指委中小学教育立项重点课题“新疆中小学美术教师专本一体化多元共建培养模式的开发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9ZXXKT10。

自2016年《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念至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职业能力匹配就成为美术教育界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现下,全国美术课程教师都在解读、研究和实践,以理解和把握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核。

一、图像识读的主题与信息情境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1]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对美术作品和图形、影像的认识与掌握,与学科知识关联,体现为对造型、色彩、空间与材料的学习理解;把握美术作品的形式特征,了解作品的技法风格及其内涵;结合自身对历史、社会、文化的认识,采用比较、联系、以点窥面等方法对作品进行思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宏观的设计,将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相结合。经典作品解读可延伸为主题单元进行解读,如战争与和平、生活的欢愉、劳动和希望等,并将同一主题的作品与形象(影像)进行设计;使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将作品进行并置并讲授其造型因素、形式特征和风格类别,即形象又直观。也可从多维的角度进行解读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建立多维的图像识读方法,储备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图像知识有持续学习的决心。

第二层含义是指在视觉环境(信息情境)中,对接触到的图(影)像等形象和符号的认识、甄别、辨析和读取。对视觉文化现象的正面把握,是公民美术素养社会性的基本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图像包围的视觉环境中,作为信息的载体,图像的产生无以计数,信息情境是动态的、更新的,并且良莠不齐。尹少淳指出“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对图像的观看、识别和解读”[2]。图像是社会科学知识关联和文化表述能力的集合,图像识读的正面引导是以甄别获取有益信息为目标,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对图像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辨析能力,具备对图像的形式构成、价值和内涵的评述能力,能够了解视觉符号的功能性,掌握图像不同维度的观看方法。

二、美术表现中的行动价值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3]美术表现要达到以下目标:1.认识、学习美术基础造型技术和语言,学习使用媒材的方法,尝试美术创作绘制;2.形成公民美术基本素养,能够凭借视觉形象进行表意,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3.认识、学习艺术家观看世界、表达意图的方法。

目标1是培养学生以艺术手法、美术语言实现怡情的精神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制作行动能力和高级情趣,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创作,避免无意义的模仿重复;引导学生学习美术语言和形式规律,鼓励学生创造有意味的造型。目标2是美术表现的实用层面,旨在培养公民使用视觉形象的基本能力,这需要教师结合情境教学来完成。例如简笔画、手绘草图图解、PPT制作图示、标志海报设计制作等,需要教师对视觉形象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形象和图形的关系,掌握形象转变为图形的方法,掌握设计的基本规律。目标3是创造方法的学习和借鉴。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艺术大师创造作品的经验描述,带领学生进行方法尝试,如学习立体主义作品的表达逻辑;还需引导学生采用拼贴画的方式去探索如何创造一个有意味的美术形式。

三、审美判断并非二元对立

审美判断之所以不能以二元对立作为判断的结果,是因为我们审美的对象不仅仅只是美术作品,还有兼具多样性、复杂性特点的自然和生活。审美判断提倡学习基本的形式美构成原理,通过直观感受获取审美对象的准确信息,依据美术形式构成原理和个体审美趣味,做出分析、评价和判断。审美的行为可单独发生,可群体讨论;可文字阐述,可口述,亦可利用视觉形象表达。如对自然风景的审美,普遍反映为照相。审美对象可以是整体,对作品整体阐述美感;也可以是局部,针对作品的突出特征进行判断。审美发生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抓取都不同。审美行为融合了文化理解,贯穿着集体经验和社会体验。

在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向大自然,靠近审美对象,讲授美的形式、观念、价值;精心设问,鼓励学生认识美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掌握审美的基本方法;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工作坊,了解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认识作品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支撑;让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行为和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美具有同等价值,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反思自身,反思社会,将审美素养转化为有价值的实践行动。

四、创意实践里的思想活力

在创新意识培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刺激学生多维观看视觉形象,突破思考和表现的惯性,打破人云亦云的惰性,面对美术创作和设计要有思想,有创新活力。创意思维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掌握灵活的思维训练方法,为学生创设主题训练的情境,思考分析采集的信息,以形体、色彩、材质、空间、影像等因素进行搭建,采用想象、联想、嫁接、局部借用、借鉴、讨论等方法提出创意构想。创作方法实践落脚在能动性上,学生的构想通过草图绘制、设计说明、手工制作模型、电脑建模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要调动学生的创作活力,需要教师协同指导,从“创作计划制订→草图设计→实验試错→设计制作→成果展示”进行阐述,在全程关注和辅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习惯。

五、文化理解开启多维度文化视野

文化理解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产生交集,它对作品理解、观念阐释和艺术现象等从文化的角度做了整合。文化理解需要以古鉴今,从当下看未来,从区域看全貌。开启多维度文化视野理解,对于认识美术作品、知晓艺术观念、正确解释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塑造学生美术素养,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秉持科学客观的方法,循序渐进展开三个层次培养。首先,为学生深度认识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内容、特点、类别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当掌握艺术作品介绍评述的方法,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和其他艺术种类的历史发展演变,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与当今生活的关系,从认识美术作品到认识文化发展、社会发展,进而使学生认同中华优秀文化的主导地位,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塑造优秀品质。其次,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熟悉更多国别和区域的艺术文化。教师应当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文化观,避免偏颇,引导学生在美术作品中看到相同的文化共性,又尊重文化差异,能够使用我们的文化形象和思维方式与世界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文化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公民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文化规则,尊重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5.

[2]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N].中国美术报,2018-08-24.

猜你喜欢

创意审美图像
A、B两点漂流记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