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 体验科学
2020-05-13张学华
张学华
摘 要 小学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体验,通过体验深刻理解知识,使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顺利实现。对此,本文主要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生;科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82-01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帮助,让其获得科学知识,促进其科学思想良好发展。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便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借助生活化教学使其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素养有效提高。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和生活相贴近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极为有利。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生活经验
情境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方式具有趣味性、灵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積极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和教材内容相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借助对生活中的场景和现象展开联想,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对科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以《旗杆的影子》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为学生创设教学场景:“中午前后,旗杆的影子很短;但在早上和傍晚前后,影子却很长,原因是什么呢?”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迅速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让学生在和自身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同时,对影子形成的原因、影子变化的规律、产生的条件、影子和太阳运动之间的关系等展开深入思考,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出来,进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此,便为教师之后的顺利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走进生活,挖掘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小学科学极为注重科学探究。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必定要用到很多探究材料,如仪器、图书、实物等,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以《沉浮的秘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如萝卜、竹筷、回形针、鹅卵石、橡皮等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因为学生比较熟悉这些物体,因此很容易便能探究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或是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探究活动中采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展开探究,这对学生探究效率的提升帮助很大,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探究欲充分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如易拉罐、矿泉水瓶等作为科学活动的探究材料,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并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实践
生活化教学还应对实践探究引起重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给予学生引导,让其深入实践,确保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以《动物怎样运动》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完本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操场的花坛中观察蜗牛或蚯蚓的运动方式、在家中观察鱼的运动方式。在课堂中针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小学生参与这种实地探究活动后,可以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并了解到学习科学知识可以把生活中一些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应定期组织小学生开展实地探究,如此,学生便被有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增强小学生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借助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空间中学习科学知识,也能缩短科学知识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四、布置生活化课外作业,学会学以致用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基本都是以做题为主。这种作业虽然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力,但却不能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新形势下,小学科学课外作业并非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视[2]。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的过程中,要选择和生活化相符的内容,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并学会灵活运用。以《植物的繁殖》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完本课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要求小学生回家后试着种植种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把实验记录做好。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科学教学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时,便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促进课堂效率有效提升,并使学生探索科学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东.小学科学教育要注重生活化[J].江苏教育,2018,1228(8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