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教科书国语》评论

2020-05-13唐群辉

教育界·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编排选材

唐群辉

【摘要】《大众教科书国语》是由教育部审定、上海大众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小学初级用国语教材。该套教材思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需要,既反映了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也表达了抗日救国的呼声。该教材选材内容丰富,有关孙中山先生以及国民革命、奋发民族精神等与“党义”有关的内容较多;突出了“儿童本位”,注重对儿童良好品行的培养。

【关键词】《大众教科书国语》;选材;编排

一、总体评论

《大众教科书国语》是由教育部审定、中国教科书研究会编辑、上海大众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小学初级用国语教材,它根据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编纂。该套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即当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教材思想内容多少能够反映一点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也曲折地反映了一点抗日救国的呼声。另外,该套教材的编写内容符合193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当时小学教育总目标的要求,即“小学应根据三民主义,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养成知礼、知义、爱国、爱群的国民”[1]。

该套教材共8册(其中第六、第八册现存于北师大图书馆),供初级小学四学年精读使用。每册教材约40篇课文,每9—10篇课文后有一简单练习,可看作一单元,这样每册共四单元。教材体系主要是文选式的,单元前无导读,课文前后亦无助读及思考练习。此外,每篇课文还有7—10个左右分布均匀的用注音符号标记的生字。

该套教材从选材方面看,内容丰富,所选故事较多,古今中外、现实与虚构的故事应有尽有,尤其是孙中山先生的以及关于国民革命等与“党义”有关的故事内容较多。另外,教材内容突出了“儿童本位”,适合儿童心理与生活。而且每册教材所选课文体裁多样,有记叙文(包括儿童生活故事、历史故事、自然故事、童话、寓言、传说、日记、游记等)、说明文、应用文(主要是书信)、诗歌、剧本等各种体裁的文章,反映了193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依据增长儿童阅读能力原则,想象性的教材(如寓言物语等)和现实的教材(如自然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等)应调和而平均”[2]的教材编选原则。从课文的组合看,每册教材包括四单元,单元内的文章大致按题材或主题组合,体裁错综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当代课程改革中的“淡化文体教学”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可以说我们二三十年代的早期教材就是这样做的。

二、重点评论

1.关于选材

选材特点其一是内容丰富。教材既选有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如第六册《秦始皇》《荆轲》,第八册《孔子》《孟子的母亲》《勾践雪耻》《尽忠报国》等)、现代名人故事(主要是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故事),还选有世界历史人物故事(如第六册《牛顿》《瓦特》,第八册《爱迪生》等),更选有儿童熟悉喜爱的生活故事(如第六册《最惦记谁》《可爱的孩子们》《远足》,第八册《大丈夫的光荣》《学校纪念日》《演讲的困难》等)、童话寓言故事(如第六册《牧人和骆驼》《蚕和蜜蜂》《鸟儿学做巢》,第八册《狮子择友》《愚公移山》《义勇的小云》等)。

其二是有关“党义”的内容多。教材所选内容除了儿童故事比例较大外,每册中有关孙中山先生以及关于国民革命、奋发民族精神等与“党义”有关的内容也较多,如第六册的《孙中山和农民》《一个好医生》《一个实验》《黄花冈》《游七十二烈士墓记》《勇敢的荀灌》,以及第八册的《尽瘁革命的中山先生》《中山先生的遗嘱》《中山先生的嗜好》《尽忠报国》《朝鲜童子》《从军乐》等,这些课文旨在缅怀先烈,阐扬“党义”与民族意识,奋发民族精神,培养爱国兴国精神。这反映了1932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依据本党党义,尽量使教材富有牺牲及互助的精神”[2]的教材编写原则。

其三是突出了“儿童本位”,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首先表现在选材依据儿童心理,所选内容有一半左右是儿童熟悉喜爱的生活故事、童话寓言故事等。即使是其他古今中外故事、诗歌、剧本等,也尽量用儿童口吻描述,这就适合儿童心理与生活,能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其次表现在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有黑白插图(第一册全用彩色),插图与文字相配合,既能拓展儿童的想象,又能涵养儿童的美感,更能引起儿童阅读的兴趣。

另外还表現在教材对于科学知识与自然常识有较多关注,而介绍方法则利用故事及诗歌,能使儿童趣味焕发,无枯燥之感,如第八册《义勇的小云》:

烈火般的阳光,高照在地面上,泥土都坼裂了,河水也干涸了;岸边的草木,田里的禾苗,大半已经枯萎。可怜的农夫们,还弯着腰,曲着背,在烈日下工作着。不过他们时时抬起头来,高声呼喊着说:“太阳啊,你也太作恶了,我们要活不成哩!”

他们的呼声被空中一片小云听见了。小云向各处俯视一周,见地面的一切,实在可怜。他就去苦劝太阳,请他和缓一点。那知太阳涨红着脸,只是个不理不睬。小云没有法子,只得站在他面前,想把他的光遮掉一些。可是阳光太强烈了,小云站不到一会,便被他炙得逃走。

“怎么办呢?”小云独自在思想。他想了一会,决定先使自己快快长大,然后往地面去帮助可怜的农夫。但是他却又记起以前听得说过,云一到地面时,就有性命之忧的。——“那也不要紧,最多牺牲我自己罢了。”小云如此一想,便决定了他的主意。

小云愈长愈大,渐渐地接近地面了。突然间一道电光,闪过空中;接着,又来了一阵雷声。义勇的小云就牺牲了自己,变成大雨降下地面来。

农夫们得到这阵大雨,心中个个欢快;但他们却并不知道是小云的帮助,小云已牺牲了自己。

这篇文章主要向学生介绍自然常识,既让学生了解夏季烈日的强烈、云朵的稀少、空气的炙热以及雷雨的迅急等天气情况;又以童话故事的形式介绍,能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在趣味盎然和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益。文章读来生动有趣,毫无枯燥说教之感。

其四是选文多注重培养儿童良好品行的思想教育。如第六册的《最惦记谁》,教育孩子们要尊敬师长,不忘师恩;童话《蚕和蜜蜂》,教育孩子们不要学偷懒的蚕,而要学勤劳的蜜蜂;《鸟儿学做巢》说明凡事要一心一意,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做成功。第八册的《蜘蛛的教训》告诉孩子们胜不骄,败不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学校纪念日》《毕业生的祝词》等旨在教育儿童要尊师爱校;第六册《种西瓜的老黄》以及第八册的《母牛》等都是教育孩子们要同情弱者,关爱劳苦人民。

从选材的不足之处来看,教材内容没能更直接、更强烈地反映抗日救国的时代呼声。教材出版的年代是“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代,虽然教材中有些篇目表现的是奋发民族精神的主题,如《勇敢的荀灌》《从军乐》《朝鲜童子》等虽然教育孩子们在大敌当前要英勇抗敌,但是这些篇目均只能算是委婉曲折地表现“抗日救国”这个主题,教材中对当时侵略我国的大敌——日本,始终没有作为攻击反抗的矛头而义愤填膺地直接指出来,这大概反映了当时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面前的虚弱心理及“卖国媚敌”的本性吧。

另外,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白话文语体,即使诗歌也几乎全是新诗和民歌,没有一首经典古诗。这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的趋势,“1923年拟订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即明确规定把白话文作为主要的语文教材”[3]。但是,笔者认为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全盘抛弃文言文教学的思想太绝对化,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初级小学毕业班的学生,能够读而且应当读一些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浅显的经典古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关于编排

一是文选式的体系。该套教材共8册,每册约40篇课文,每9—10篇课文后有一简单练习,可看作一单元,这样每册共四单元。教材体系主要是文选式的,每单元前无单元说明及导读;每篇课文只有选文,没有课前助读及课后思考练习题,这就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及帮助学生进行读后思考。

二是单元课文大致按题材或主题编排,不是按体裁组合,单元内课文的体裁错综变化。如第六册第三单元的12篇课文分别是:《养蚕歌》《蚕和蜜蜂》(共2篇)《远足》《远足的成绩》《你们猜到了没有》《蝙蝠和鸟兽》《不是鸟类》《鸟儿学做巢》(共3篇)《山歌》。

这些课文的主题虽不尽相同,但题材都与大自然,特别是与动物相关。从体裁来看,同样是写蚕的,《养蚕歌》是民歌,说明养蚕的过程及意义;而《蚕和蜜蜂》则是童话,说明如果像蚕那样不劳动最后就会被活活煮死。同樣是写蝙蝠的,《蝙蝠和鸟兽》是童话,表现“随风倒的人没有好下场”的主旨;而《不是鸟类》更像说明文,从蝙蝠的身体形状特征来说明蝙蝠为什么不是鸟类。

三是单元练习由易到难。如第六册的练习内容主要是语法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没有听说训练;第八册练习内容主要是说话和写作,整体看来都比较简单。

四是生字分布比较均匀。每篇课文都有生字,在相应出现的书页下用注音字母标记;各课生字分配均匀,大致每篇7-10个,无特多特少之弊端。

【参考文献】

李伯棠.小学语文教材简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6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6.

王松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31.

猜你喜欢

编排选材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初中两种版本教材中电学实验的编排比较与分析
提高报纸编辑版面编排策略的探析
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浅谈依据中心怎样选材
分层,多变,整合
选材要关注情感表达的需要——从老舍的《想北平》学作文的选材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