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革新研究

2020-05-13杨文建张娟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双一流信息素养

杨文建?张娟

摘 要 实现优质高等教育需要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教育资源的充足供给和教育环境的良好建设,其中革新教育资源和优化教育环境与图书馆密切相关。文章在分析现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评价体系与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探寻基于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机制,顺应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变化趋势,制定适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关键词 信息素养 教育模式 双一流

分类号 G258.6;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2.002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Yang Wenjian, Zhang Juan

Abstract Achieving high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requires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dequate supply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good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mong them,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brar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ontent,evalu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 mode,and 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he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nging trend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ontent and education model, it develop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trategies suitable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del. Double first-class.

从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的“双一流”规划和“双一流”实施方案可以看出,“双一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其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而其中信息素养则是人才核心素养之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5年发布的信息素养框架指出,信息素养是“个体反思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综合能力”[1]。现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固化,需要根据“双一流”的培养目标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智慧教育的优势,打造更为有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这对于革新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素养研究概述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科研创新能力教育更好地融合,利用智慧教育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结合国内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提升,这种变化也符合智慧教育时代革新信息素养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符合“双一流”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在数据信息环境的不断影响下,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

1.1 信息素养框架

从上世纪70年代“信息素养”关注个体图书检索相关的信息工具、资源的学习、利用能力[3],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联合美国教育通讯与技术协会(AECT)1998年发布的《学生学习信息素养标准》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以及本世纪初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00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中“信息素养”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发展,再到2015年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信息素养”及相关研究开始将信息、科研、学术与个体创新思维的培养融为一体,特别是将个体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纳入信息素养评价的举措,表明了高校对基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潜在需求,这也进一步明确了图书馆所肩负的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责任。

1.2 科研能力教育

科研能力教育是近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具体针对科研能力的教育课程设计上,K.Seeber围绕ACRL2015新框架指出,应着重培养个体对“信息创建的过程性”的认识,从科研论文的设计、调研、写作、评价等不同環节,有针对性地培养个体的创新和科研能力[4],也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根据科研生命周期设计具有差异性的数据利用能力教育内容[5]。此外,批判思维教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向。为增强个体批判思维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图书馆就专门设立了徽章系统,内容涵盖批判性信息评价、改编与创作等,借此提高学习者的批判思维能力[6]。

1.3 评价体系

国外信息素养评价研究主要以欧美地区为主,美国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及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内容涵盖了信息理论、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与管理、信息创造与交流、信息伦理等,到ACRL发布2015年新框架后,信息素养研究尤其注重对学生的信息批判性评价与反思能力、对新旧信息的整合创造和应用等能力的评价[7]。欧洲方面,其所召开的2017年和2018年的信息素养大会主题分别为“职场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表明其将信息素养的评价从泛化评价逐年转向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国外研究总体上倾向于ACRL在2015年发布的新框架,希望在其基础上结合区域特征与个体属性来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8]。

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以及国内标准的建构研究,包括对国外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如对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质标准框架、日本《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解读、介绍、借鉴等,但主要是对ACRL2000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解读和研究;二是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实践活动研究,如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或不同专业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调研,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9];三是关于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研究,以及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总体研究趋势、评价影响因素[10]等方面的研究。

1.4 教育模式

随着新教育工具、教育途径的不断出现,信息素养的教育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除传统的通识(学分) 课程教育模式,面向学科专业的嵌入式教育模式,如上海交大图书馆的局部嵌入、跟踪嵌入及全面融入等模式[11],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馆的学科专业信息素养嵌入教育模式,都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模式。B. Junisbai等人通过对“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论文写作教育项目的调研指出,面向科研论文写作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写作能力均有较大促进作用[12]。此外,翻转课堂也是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较为推崇的方式,继而衍生出的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创新课程模式,有效地拓展了信息素养的教育途径[13]。

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双一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对现有信息素养教育的潜在促进。2018年,“创新素养教育”成为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的主题,上海交通大学《信息素养教育双语教学助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沈阳师范大学《科研与信息素养精英养成计划》 等五项案例研究夺得案例类一等奖,从中可以看出科研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动向,而面向科研能力的教学需求、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创新活动形式、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发展也逐渐成为信息素养教育趋势。

2.1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需求更明显

为满足“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生亟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需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近年来逐渐从模式化、泛化转向深化、细化。具体到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上,提升“信息创建的过程”的认知[14],并着重加强“研究策略”制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15],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通过提问、调查、质询和解决问题来培养研究能力,这种过程性经验累积能使学生更容易形成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不同研究计划的能力;同时与任课教师合作并利用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的方式,也能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并使学生更容易建立基于专业背景的信息素养认知。国内相关信息素养研究已经从单一的信息能力教育研究拓展为涵盖了信息意识、元认知、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高层次内容的多元研究[16]。相关研究中也体现出对于大学生批判思维与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视,在专业课程整合中,充实批判性思维、自我反思能力培养内容是重点。

2.2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多样化发展

信息素养教育在“双一流”的背景下具备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从单一的技能教育拓宽到综合素养教育。综合素养教育涵盖了数据素养、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科学素养等相关素养的部分内容,教育视角更为宽广。国外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数据查找与管理”资源导航和“管理研究数据”通识课程、昆士兰大学图书馆“管理你的研究数据”讲座、剑桥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管理课程都是在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目的下对原有信息素养教育的改进[17]。国内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提供基于MOOC课程《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 的思维导图培训,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数据检索和数据利用拓展教育,同时还开发了用于个体信息素养评估的信息素养能力评测平台(http://il.lib.pku.edu.cn/index.html)。

(2)加强元素养教育。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元素养教育,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元素养认知方面的课程,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此外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创造等知识方面的教育也是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其中面向个体信息迁移和信息转化能力的教育则是近年来国外教育的新动向,而国内有关该方面的教育还相对不足[18]。

(3)开展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普渡大学图书馆设计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国内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等在MOOC课程《信息检索》中也采取了分级教育模式,开发了面向公众和面向商业应用的两种内容模块,使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定制相应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模块[9]。

2.3 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多元化转变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逐渐产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1)由传统通识(学分)课程模式向嵌入整合教育模式转变。后者大致可划分为一次性嵌入、分阶段嵌入(或分层嵌入)及全程性嵌入模式,并随嵌入整合的程度和教育需求而各有优势[11]。此外,论文写作类教育也是近年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有研究指出,论文写作类辅导课程、科研方法教学也能较强地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部分在线课程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19]。

(2)从传统课堂向MOOC、翻转课堂及混合模式转变。A. Brooks在北肯塔基大学的信息素养模式教育对比实践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对提升学生的学术认知和培育学术能力的作用更为显著[20],所以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网络化、混合化、游戏化转变是重要趋势,已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3)引入游戏化教育概念。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加之信息素养的游戏教育模式也日渐受到关注,所以基于游戏的教育模式也被引入到了信息素养教育。

2.4 行业、专业教育需求不断涌现

信息素养概念的不断延伸,也带动了数据素养、媒介素养等专业素养的研究发展[21]。从内容上看,基于科研、创新能力的信息素养教育目前主要与数据素养教育相关,具体形式则体现为对个体数据管理与利用能力的教育,同时也表现为对媒介素养、金融素养、健康素养等多元素养的教育实践。随着大数据对社会信息环境日益深入的影响,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内涵,面向行业、专业的教育需求也逐渐涌现。基于场所、行业的信息素养研究是信息素养研究的新发展趋势,相关研究对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革新和信息素养职业化教育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当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拓展方向。M.B.Zorica等指出,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就业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差异,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并不能完全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22]。

3 “双一流”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革新

现阶段,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总体上还是依托传统的信息素养通识课、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课等形式,内容仍局限于OPAC使用、工具书介绍、数据库使用方法、信息檢索基础知识、文献管理软件等方面,对学生的信息道德、反思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还相对有限,与“双一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亟需创新信息素养教育以适应“双一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素养的要求。

3.1 针对科研需求提供内涵教育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在教育模式上若仍然以固定内容的讲座、用户培训、通识课的模式开展,则无法适应“双一流”背景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求,急需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用户开展信息素养教育[23]。正是在这种需求推动下,2015年前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在教育场景、教育渠道、知识传播方式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教育范围上进一步脱离了传统的单一高校图书馆的范畴而朝联盟化、网络化方式发展;在教学方式上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如混合教学模式、MOOC、反思式教学模式、微课程等各种方式逐渐开始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出现并得到推广。据孟丽等对国内39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调研显示,其中24所提供预约定制培训服务,29所提供在线课程,但仅有8所提供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不利于开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推荐与专题信息素养教育[24]。

(1) 使讲座内容进一步精准化。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的讲座已经摆脱了以资源推广、信息素养基础知识普及为主的内容,开始结合大学生日常关心的话题进行信息素养引导式教育,如海南大学研究生信息素养教学将导师的查新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从课题分析、检索数据库选择、检索策略确定、检索结果分析等多角度,为研究生提供文献检索与利用引导,使其提升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25]。这些以“数据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金融信息素养”等为主题的创新知识讲座,在提升读者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传递相应的素养知识。

(2) 提升课程教学的专业化。课程教学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开展得较为广泛的模式,包括嵌入式课程教学、联合教学等,通过融入院系专业课程教学来实现对个体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得信息素养教育也更加契合大学生的专业背景需求。如我国台湾地区以台湾大学图书馆、成功大学图书馆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馆等纷纷开设了个性化预约课程,当选课人数达到5人以上时就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资源模块,由图书馆员按需定制教授课程,将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有效的展现了出来[26]。

(3)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由于MOOC等模式能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自由度,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也可以使学生对自我知识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因而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参与[27]。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合“爱课程”网联合组建的“图书馆(学)在线课程联盟”就为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范本。清华大学则借助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小研在线”创新搭建微沙龙,限定参与人数为5至20人,截至2019年6月,已举办微沙龙27 000余场,累计参与人次达16万人次,使信息素养教育成为了一种常态。

(4) 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联盟教育优势。信息素养教育也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解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从学习习惯以及个体信息素养的优势和不足等角度入手,制定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案;或从新技术融合、新技术应用入手,构建虚拟学习环境(VLE)、协同学习空间,利用人工智能的心智分析功能,构建网络机器人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特别是信息素养技能培养过程中的操作演示与纠正过程都可以作为相关应用的切入点,辅助信息素养教育。同时,积极开展联盟化教育,如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近年来通过联盟协作、重点推广等方式,依托MOOC平台,开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在线课程,依托QQ、微信等组成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团队嵌入教学和研讨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带动了一批信息素养在线教育课程的发展。如“雨课堂”就是清华大学与在线学堂共同开发的智慧教育供给,旨在提升课堂教学体验,让师生更方便的互动与学习(https://www.yuketang.cn/)。

3.2 重视内容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从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来看,在ACRL2015新框架的指引下,现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与数据素养、元素养、媒介素养、科学素养等诸多素养产生交叉,特别是在数据素养教育方面,数据批判与数据意识、数据解析与处理技能、数据转化与决策等教育活动的开展程度都与个体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相关。

(1) 提升批判思维、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力度。目前国内对信息素养相关的拓展教育普遍仍以基础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教育为主,部分研究虽然明确了批判思维、反思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但具体的教育实施却相对缺乏,类似“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思维训练与反思能力教育还有待加强[28]。福州大学早在1996年便开启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旨在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其较早接触学科前沿和科研过程,从而培养其科研意识与创新精神[30];重庆大学从2013年开始将信息素养课程分为基础模块6学时和提升模块10学时,教师以“项目文献调研—科技查新—前沿动态—研究创新”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9];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则围绕学术生态系统,提出“重思弱技”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作为教育重点[31]。

(2) 加强个性化、层次性教育。在ACRL2015新框架的影响下,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学科方向的学习者所对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模式也应当有所区别,如建立“通识型”“发展型”“精英型”的多维度教育内容,以支持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和层次化学习需求[2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团队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就明确以助力大学生科研、推动创新为目标,是对大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教育的典型尝试。总体上,就信息素养层次性教育而言,基础型阶段,大多面向新生、低年级学生、没有基础的学习者,应当注重对图书馆知识、科学素养、数据素养、元素养等的认知教育,以及基础的检索技能、信息获取能力教育。发展型阶段,应注重对信息分析、信息批判、反思能力、决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教育。精英型阶段,应强化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方法、信息道德(伦理)教育等内容,依托项目训练和科研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

3.3 积极转变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注重理论知识推广,是建立在经验推广、经验传递理念上的覆盖性推送教学,重在培养具有相应信息技能的大学生;在教材上,形式单调且缺乏电子资源支持、新型信息源介绍不足、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教育內容不足、缺乏基于场景的信息利用教育、缺乏面向学科的专业信息素养教材等成为当前国内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32]。当前的信息素养教育则要进一步转换思路,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进行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双重教育,旨在培养能够运用信息素养技能、实现自我提升的现代大学生。

(1) 有效整合教学模式。B. Joyce指出,有效的教育教学应当建立在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的整合运用上[33]。当前,MOOC、微课、翻转课堂都是较为新颖的且能更好地分解知识内容并实现优质教育、引导式教育的教育模式,其教学效果来自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范例、现场操作、过程展示等)、教学形式的互动性(游戏、在线研讨、竞赛等)、教学技术灵活运用(网页、小程序、APP、微博、QQ)、知识点实用性(从实际应用入手,通过过程演示、过程训练、路演系统来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应用体验)。如西南交通大学打造了信息素养国家资源共享课,将“竞争、探索、研讨、协作”等理念融入信息素养教育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34]。西南财经大学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渠道开展信息素养大赛营销宣传,在有效提升该校信息素养大赛关注度的同时,也使学生提升了对于信息素养课程及相关讲座的兴趣。

(2) 突出游戏化教育。Mc Gonigal指出,游戏可与图书馆服务有效结合并用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所设置的网络游戏服务网页就证实了高校采用游戏模式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35]。在国内也有高校变革信息素养培训方式和课程教学视角,引导学生利用游戏创新思维模式,提升信息素养。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早在2011年设计了一款类似“Within Range”的排架游戏“爱上图书馆之排架也疯狂”,成为国内图书馆信息素养游戏教育的早期实践者;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的Edu Venture教学系统,将虚拟现实融入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2017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创新推出信息素养教育手机游戏“图书馆的初遇”,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在线游戏,有效达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初衷,后期推出游戏升级版“疯子的计划”,吸引力远超讲座、在线课程。

3.4 面向行业、专业需求开展教育

在专业、行业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相较国内更为贴合行业、场景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需求,国内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虽近年来教育实践研究也有较快的增长,但对于特定行业、场景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仍有所欠缺[36]。2016年,基于工作场所的信息素养问题成为第4届欧洲信息素养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成为与会专家的讨论重点[37],部分研究者从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方式的角度对基于场景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课程设计[38],或是从信息素养框架中对基于场景的信息素养要求进行反映,总体上尚处于探究阶段[39]。但在国内方面,目前仅有少量的研究出现,如颜先卓等对相关问题的概念性论述[40],需要加强对于学生适应行业需求的信息素养能力教育,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实操等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但相关实践尚不多见,有待图书馆行业进一步加大与院系、社会实体的合作,推动相关研究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ACRL.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2019-03-08].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

肖珑.支持“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趋势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5):43-51.

ZURKOWSKI P.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74.

SEEBER K. Teaching “Format as a Process” in an era of Web-scale discovery[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5(1):19-30.

张群,刘玉敏.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素养教育体系模型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1):96-102.

KELSEY B. Using Badging as an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EB/OL].[2019-10-26]. http://www.academia.edu/11757108/using-Badging-as-an-open-educational-resource.

MAYBEE C, CARLSON J, SLEBODNIK M, et al. “Its in the Syllabus”: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 opportunities using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5,41(4):369-376.

方長春,李东生,曹晓琳,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粗糙集理论[J].情报科学,2018,36(2):58-62.

张长海.信息素养多维视阈下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8):86-91,96.

周剑,王艳,XIE I.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4):25-39.

高协,宋海艳,郭晶,等.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10-13.

JUNISBAI B. A pragmatic and flexible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dings from a three-year study of faculty-librarian collaboration[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ainship,2016,42(5):604-611.

王妙娅.近十年信息检索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图书馆学研究,2013(12):10-14.

SEEBER K. Teaching “Format as a Process” in an era of webscale discovery[J].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5(1):19-30.

BURKHARDT A. Threshold concepts in practice: an example from the classroom[EB/OL].[2019-09-15].http://andy-burkhardt.com/2014/03/04/threshold-concepts-in-practice-an-ex-ample-from-the-classroom/.

李金芳,刘霞.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协商课程模式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14(3):99-102,112.

王姗姗,方向明.元素养背景下嵌入式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3):92-97.

陈晓红,高凡.近五年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进展及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0):136-142.

CALZADA P J, MARZAL M. Incorporating data literacy into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s: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ntents[J].Libri,2013,63(2):123-134.

BROOKS A W.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flipped classroom[J].Communication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2014,8(2):225-235.

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ZORICA M B, PIRANEC S,BUELIC V. Are we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Croatian employers IL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for prospective employees[C]//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Heidelberg: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99-108.

单思远,王焕景.高校学生用户探索式搜索的元认知表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4):63-71.

孟丽,秦长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19(9):

103-110.

覃丽金,吉家凡,唐朝胜.基于查新档案利用的学科服务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2):98.

李剑.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一站式“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2):83-87,121.

隆茜.“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6):97-102,96.

王莲,李金芳,钟宇,等.北京高校图书馆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现状调查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72-78.

李燕,陈文,刘京诚.“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4):98-100.

陈旭华.嵌入科研训练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导[J].图书馆学研究,2019(1):2-5,87.

王宇,吴瑾.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演进与创新: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6):21-27.

刘玉勇.高校信息素养教材建设现状与改进对策[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4):73-75.

JOYCE B, WELL M, CALHOUN E.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陈晓红,高凡,何雪梅.融合“MOOC”课程和“翻转课堂”理念优势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6):32-37.

邓李君.公共图书馆基于游戏服务的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6(9):79-85.

赖茂生,赵康.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研究[J].情报科学,2010(7):961-965.

COLLARD A S, SMEDT T D, FASTREZ P, et al. How is information literacy related to social competences in the workplace?[M]//Information literacy: key to an inclusive society. 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79-88.

REEDY K, MALLETT E, SOMA N. I Know: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t work[EB/OL].[2019-10-25].http://iknow.open.ac.uk/docs/IKnow%20Final_report.pdf.

WATERS N,KASUTO E,MCNAUGHTON F. Partnership between engineering libraries: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for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from student to professional[J]. Science& technology libraries,2012,31(1):124-132.

顏先卓.工作场所信息素养研究:国外信息素养研究新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2):135-142.

杨文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重庆,400067。

张 娟 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员。 重庆,400031。

(收稿日期:2019-08-13 编校:谢艳秋,刘 明)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双一流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