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

2020-05-13张彩霞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 要】 本文从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课程目标设置应遵循设置原则,即层次性、明确性、发展性和操作性等原则;用“需求评估模式”确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步骤和目标。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原则;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情绪抑郁、适应不良甚至恶性事件频发,而相对本科学校而言,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相当数量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各种由原生家庭关爱缺失引发的心理问题高发,因此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将课程教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已成为高校的一致选择。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设置课程教学目标。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课程目标是构成一门课程的首要成分,也是特别重要的成分,它对课程具有导向性作用,也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范围,决定课程的要点和评价,是实现课程宗旨的第一要素。本研究拟结合高职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现状,探究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概述

对课程目标的系统探讨,始于博比特(F·Bobbitt),他认为,课程目标是那些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后来“行为目标之父”泰勒指出,陈述课程目标的最有效的形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哪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他特别强调应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我国学者廖哲勋认为,课程目标是一定学段的学校课程力图最终达到的标准。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

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目标问题分析

相对于许多传统学科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目前在课程的目标设置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标表述不明确,难以实现其导向和评价功能

目前不少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时,将课程目标定义为“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机能,培养心理素质”,这些目标作为总体表述尚可理解,但它无法解决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不能体现出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可操作性。因此,它们很难具体指导课程实施的过程,如选取什么样的课程内容、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教学效果。

2、目标定位偏重问题导向,使目标发生偏离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分三级:一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提升人的心理品质;二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帮助人们适应环境;三是以心理疾病的治疗为主,使人们摆脱心理障碍困扰。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却忽视了一级目标中积极心理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程目标一味地强调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以及如何应对,有时往往强化的是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及怎样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3、目标缺乏系统性,不能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囿于各种原因,心理健康课程尚未形成体系,课程教学对象主要为大一新生,课程目标设置也无法满足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缺少系统性。所谓系统就是自成体系的组织,按照一定的内部联系形成整体。由于一门课程往往会涉及多个交叉领域,结构纷繁复杂,因此在确定其目标时必然要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这就决定了课程目标须具有系统性,能够将若干子目标组合起来,最终形成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而据现有情况看,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尚未完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的目标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和对学习任务的结果的评估分析等因素来加以综合考虑。

三、有效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培养目标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以确保所有这些要求都能体现在课程中。其次要深入研究学生特点、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等诸方面,才能最终确定科学有效的课程目标。

1、设置原则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在设置时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

(1)目标应具有层次性。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高考升学、注册入学、中职3+3、本科4+0、对口单招入学等等,学生的专业、学业基础水平甚至年龄差距都不小,因此在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中须注意构建分层次的目标体系,营造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这个层次可以依据高职实际情况分为三级:大一阶段以必修或必选形式普及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大二学生可以开设能力提升的有关选修课程;大三阶段可面向未来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2)目标要明确。明确的课程目标可以发挥导向作用。只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才能够使师生双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向目标靠近。要实现课程目标的明确性,要注意几点:首先,要尽可能用明确的、不含糊的语言描述课程目标,防止产生歧义;其次,课程目标在内容上要有区分,它包含了課程的一般目标、各单元目标和各课时目标,其中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是在对课程一般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后产生的,各个单元目标包含在一般目标中,同时单元目标里又包含了一系列课时目标,因此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表述须具体明确。

(3)目标要有发展性。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目标亦是如此。但是,总目标的实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具体目标、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目标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要随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呈现的规律,制订有针对性的具体目标。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目标具有操作性。一般而言,课程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到心理健康课程上,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认识目标的实现,而是要能够把在观念层面的已经掌握的知识向学生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可以加以训练的行为习惯进行转化。因此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须把很抽象的心理学原理和概念等加以具体化,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观察,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成为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加以训练的行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具有可操作性,也有利于评估课程效果,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2、设置步骤

在明确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原则后,借鉴一般课程的目标设置,我们尝试用“需求评估模式”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需求评估模式,主要是集合相关人员,包括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师和相关行政人员、学生和家长,以及课程工作者。他们首先通过一定方法调查学生有哪些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多种需求的主次顺序。这一模式在应用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系统阐述实验性的目标。可以组织上述相关人员集中讨论,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将大多数人观察到的问题明确下来,然后再围绕这些问题来逐步使课程目标得以澄清;(2)确定课程目标的优先顺序。在收集了大家一致公认需要达到的各种课程目标的所有资料后,课程工作人员将这些目标按照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程度加以排列,从而确定它们的主次顺序;(3)确定高职学生达到每一种目标的可能性。对高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目前能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程度评出等级,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注意要客观地测量并评估与每一目标有关的高职学生的现状,最后要优先考虑那些学生现有水平与课程目标差距较大的目标;(4)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陈述目标、编制课程计划。目标设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陈述目标,这一过程一般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目标陈述的主语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目标一旦确定,就成了课程实施的基础,由此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陈龙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127—128.

[3] 李术红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10.67-69.

[4]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J].教育探索,2009.12.121-122.

[5] 何进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62-63.

[6] 刘文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学目标设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4.61-64.

[7] 黄俊霞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概念、问题及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3.7-9.

【作者简介】

张彩霞(1975—)女,江苏海安人,教育学硕士,江苏南通职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走向学科育人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