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治沙精神70年传承探索

2020-05-13欧阳丽娜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蒙古

本文为内蒙古党校2019年度理论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本文对内蒙古治沙精神70年的传承历程进行梳理,提出了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模式的创新举措:拓展治沙精神传承路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发展壮大治沙精神传承主体。

【关键词】 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历程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严重。内蒙古各族人民群众在这片土地上长期从事着艰苦的治沙工作,为内蒙古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首治沙民谣一直传承:“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21世纪,产业治沙奔小康。”

一、内蒙古治沙精神70年传承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群众始终没有放弃治沙,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展现出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尊重科学、创新进取的治沙精神。

1、艰苦创业、不屈不挠、众志成诚、敢叫日月换新天(1949年至1966年)

1950年,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开始植树造林工作,拉开内蒙古70年治沙歷程的帷幕。1958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乌兰夫同志强调:“结合农牧林业生产,改造沙漠,封沙于草,营造防沙林带,散播防沙植物,7年内基本上固定流沙”。在各盟、旗、县和大部分人民公社建立治沙委员会,并建立社办林场、专业队、苗圃等达到345处,固定专业劳动力4800多人,同时还新建国营治沙站和国营林场51处。磴口县的第一任书记杨力生和县委班子带领着群众吃住在造林地,睡在沙窝里,步行几公里外背水浇地,种下的树被沙暴拔起就接着再种,凭着一股子韧劲造出防沙林带。乌审召治沙英雄宝日勒岱,带领着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二十里外的地方,向沙漠深处背沙蒿和沙柳,吃得干馍馍住在沙荒上,她说:“只要我们艰苦奋斗,坚持到底,毛乌素沙漠一定会在我们手下被改造”。由于内蒙古自然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沙暴一夜之间淹没已经成活了小树苗是常有的事情,内蒙古人民群众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仍然在继续研究治沙的同时想办法抵制沙暴。这种艰苦创业、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每一代人。

2、坚持不懈、依靠群众、保护生态、击流破浪继先知(1967年至1977年)

这十年内蒙古治沙历程在放缓中逐步推进,后期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严厉禁止开荒,强调保护草原,大力植树造林。七十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再次提出各地区要向乌审召公社学习的要求,重新将治沙工作放入工作任务之中,稳步推进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1970年,磴口县、杭锦后旗靠近乌兰布和沙漠的社队恢复了治沙造林。到1985年,乌兰布和沙漠区除去天然红柳灌木林4000公顷,人工林木就占到74.22%,基本依靠大量的人力。在公社的组织和影响下,公社干部、社员、下乡知青都加入到治沙队伍中,成为了当时治沙的主力军。这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能够及时认识到治沙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紧密联系,非常明确的指出内蒙古人民群众要通过搞好治沙工作,保护生态、维持生态平衡。

3、坚守初心、转变思想、求实奋进,描绘绿色内蒙古(1978年至2012年)

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路,始终坚守着改善内蒙古生态的初心和理念,一如既往的贯彻落实着内蒙古防沙治沙的政策和规划。同时不断转变思想,创新治沙模式。治沙理念由过去单纯防沙治沙转变为利用沙漠资源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由过去为了改变自己居住环境转变为要为全人类做贡献的高尚情怀;治沙模式也有所变化,治沙主体由单一变为多元化,由过去农牧民个体经营沙产业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治沙主体多元化,由过去个体的分散活动转变为一些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积极的组织功能。内蒙古治沙团队中,不仅涌现出一批批先进个人,还有一批批先进企业,先进团队、先进组织,在万里黄沙中寻找的治沙途径,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创新着治沙方法,他们这种求实奋进的精神,誓将内蒙古描绘成绿色的愿望值得后辈铭记和传承。

4、坚定信念、创新进取、多元合力,永铸北疆生态景(2012年之后)

内蒙古治沙工作完全成为各盟市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党委政府、治沙企业、治沙个人,都一致认为治沙工作的目的不单单是将沙漠由黄变绿,从中获取治沙利益,它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任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是为造福人类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内蒙古自治区高度认识到治沙工作的重要性,坚定必胜信念,加大对治沙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各地区也转变思维,创新治沙手段、治沙模式,动员社会多种力量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利用各种网络捐赠活动、社会组织,动员全国群众参与到保护生态治理沙漠的公益项目中,真正形成了坚定信念、创新进取、多元合力的治沙精神,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可以铸就祖国北疆一道靓丽的生态屏障。

二、内蒙古治沙精神传承模式的创新举措

1、拓展治沙精神传承路径

建立治沙博物馆及治沙展览。利用遗留下来珍贵的治沙资料的展示对治沙精神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鄂尔多斯市乌审召建立一个“牧区大寨”博物馆,展现乌审召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治沙的珍贵资料。

建设治沙研究院所。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治沙方式,建立了阿拉善林业治沙研究所、鄂尔多斯林业治沙科学研究院等。利用智库力量,深入研究沙漠治理的方式和治沙精神。

树立治沙集体典型和先进个人。宣传治沙典型,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事例影响周边群众,用示范力量带动群众的生态意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治沙典型及英雄人物的宣传力度,开展事迹报告会巡讲活动,不仅宣传先进的治沙技术及科学合理的治沙模式,还进一步传承治沙精神。

创作一些相关的文艺作品。在乌兰牧骑演出的剧目中加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创作更多相关文艺作品表达内蒙古人民群众的治沙精神。

2、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

通过传统主流媒体、报纸报刊进行报道。注重在国家级报纸刊物中宣传内蒙古治沙工作及内蒙古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自治区级和盟市级的党报党刊利用关键“节点”集中进行报道与不定期的穿插报道相关结合。通过对利用传统主流媒体的宣传,让一些仍习惯通过主流媒体获得信息的大众了解治沙情况。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社交媒体进行宣传。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宣传内蒙古地区的治沙经验、治沙典型显然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手机APP、抖音、微博、微信平台等这些宣传范围广泛而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阿拉善日报社利用手机APP宣传治沙每年至少60条左右,平均每月5条相关内容的推送,点击和阅读量迅速上升,收到了广泛关注。2017年,优酷视频上传《14年守在阿拉善的治沙人》,评论区留言达60多条。

3、发展壮大治沙精神传承主体

沙漠集中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防沙治沙工作。要求宣传部门加强对治沙工作的宣传,一方面的是对外宣传,宣传当地治沙成果、治沙典型、治沙模式,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对内宣传,对当地沙漠集中旗县下达宣传任务,宣传生态建设先行理念,同时要求各基层党组织认真发挥引导、宣传、监督作用,对参与治沙防沙的农牧户进行优劣评价奖惩分明。

充分发挥家庭式、家族式传承方式。利用家庭教育点滴渗透,下一代人会深受治沙理念影响,完成祖辈的期许留绿色给后代成为了农牧民参与治沙的不竭动力。沙产业带来的现实經济利益,更是带动当地农牧民参与沙漠治理种植沙产品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农牧民自愿治沙,参与到相关企业的治沙活动,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这种“双赢”模式,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并收的效果,得到农牧民的赞赏。

充分发挥企业是产业治沙、科技治沙的主力军力量。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参与其中的企业不仅仅为追逐经济利润,还承担社会责任,在履行责任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增加社会关注度提升企业形象。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出售、及宣传中,会大力宣传企业治沙及治沙精神,对内蒙古治沙精神的宣传有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都日斯哈拉.“经营沙漠”:治沙产业化研究——以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开发利用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于永等著.内蒙古自治区防治荒漠化史[M].科学出版社,2018.

[3] 李庆.从传统草原文化生态观到草原生态文明[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01).

【作者简介】

欧阳丽娜(1982.10—)女,硕士,江苏镇江人,任职于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校社会管理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内蒙古
内蒙古冬季风寒温度分布特征
第16站内蒙古
‘Silence’ proves golden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吉祥内蒙古(歌词)
闫锡聪
内蒙古大草原
书画
再论“内蒙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