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视野下的小学二年级群文阅读教学例谈
2020-05-13王婷
王婷
今天,整个世界正在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课本。在大语文视野下精心选择文本,从问题出发,巧用策略,通过精心选择的群文支撑起高效课堂,这不仅是我们开展大语文教学的初心,也是我们最终要到达的远方。笔者以《两小儿辩日》《<论语>两则》《北人食菱》《最大的书》四篇文本的教学为例,谈谈大语文视野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一、聚焦问题,以问导学
好的问题,提纲挈领。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提炼有价值的问题,使情感体验、人文熏陶、语言训练都紧扣这个大问题展开,从而带动多篇文章的整体阅读呢?我们看这四篇文章:三篇古文—《两小儿辩日》《<论语>两则》《北人食菱》,一篇现代文—《最大的书》,四篇文本逐层深入,以其逻辑性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四篇文本潜藏着的共同的人文价值。
《两小儿辩日》体现了两小儿的聪慧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论语>两则》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警醒世人去伪存真、追求真知;《北人食菱》讲的是一个古人不懂装懂,吃菱角连壳一起吞的故事;在《最大的书》中我们则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四个不同体例的文本指向的是同一个主题—何以为人?
于是贯穿整节课的大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是个怎样的人”。
开课之初,便以思考“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为起点,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此时,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对孔子身份的认识上。比如,孔子是“大圣人”“有学问的人”“有思想的人”等。而在读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在想象孔子与两小儿的对话后,同样的问题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孔子的认识又加深了,“谦虚”“实事求是”“虚怀若谷”是学生对孔子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围绕“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的探讨不止于此。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一定是要从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中去感受,从一个个不同的侧面去观照,这个人物的形象才会逐渐在我们心中清晰、生动与鲜活起来。因此,我与学生们一同品读《<论语>两则》,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会孔子“心怀仁爱、谦虚好学”的精神品质。在《北人食菱》这一课的学习中,“北人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北人食菱》这个反面的例子中,学生进一步体察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千古流传的应答的深刻内涵。
在《最大的书》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提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一问题。学生在快速浏览课文后便可感知一二:文本中的孩子勤学、好问、爱思考。这也与《两小儿辩日》中学生看到的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两小儿形象产生了重叠,这种古今的对照使学生产生了奇妙的阅读感受,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呼之欲出。
课的最后,再以“你想做一个怎样的孩子”作为全课的结束,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的阅读体验精彩纷呈。有的学生说“我想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有的学生说“我想做一个像孔子那样的人”,有的学生说“我想做有学问、实事求是的人”……学生在四篇文本看似分散实则高度统一的价值观的浸润中,体验人生百态,拓宽眼界和格局。
二、巧施策略,以简驭繁
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整体围绕大问题展开,但回到每一篇课文教学中,为了达成核心教学目标,所采取的阅读教学策略又各不相同。
例如,《两小儿辩日》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二。
一是提炼关键词,填写表格,品析重点句段的语言精华,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表格的填写需要学生从两小儿的语言出发,找出能体现其“观点”与“理由”的关键词。我们通过关键词的提炼与梳理,使核心信息集中呈现,轻松扫除了文言阅读中的语言障碍。
二是通过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故事中人物当下的心境,通过想象补白,既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听到两小儿这样说,孔子会怎么说呢?看看孔子的表情,面带微笑,他弓着腰,身体微微前倾,你们能根据这样的表情和动作来猜测一下孔子的语言吗?”学生的回答充满童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学生灵机一动,直接用了《论语》中的名句;一个学生说“再聪明的人也有他不知道的事呀”;还有学生说“你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有理有据,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诠释,使得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故事突然间变得灵动、真切了起来。
《北人食菱》一文,则是由教师先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再读古文。带着故事的余温阅读古文,有效降低古文理解难度。通读下来,学生能理解其义,就能产生古文阅读的成就感和繼续阅读的兴趣。我们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小学古文教学,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设置障碍把学生难倒,而是要恰到好处地适时帮助学生突破古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壁垒,使学生觉得古文只是变了一种方式来表达而已,古文其实很有趣。而后,我们设置一个小游戏—句子排序(把文章的四句话打乱顺序,让学生排列出正确的顺序),一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来检验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二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精用视频,以知启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如何通过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使其精准地为教学服务,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组群文阅读教学中,共四次播放视频,每一次都在关键处用关键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从开篇的《列子》介绍,到《两小儿辩日》剪纸动画的适时引入,再到《两小儿辩日》科学奥秘的揭示,最后是“菱角”究竟长什么样。几个视频引人入胜的画面,洗练清晰的语言,30~60秒恰到好处的时长,无一不是在为高效课堂助力:教授《北人食菱》时,在讲故事前播放视频《菱角是什么》,学生瞬间理解了吃菱角连壳吞的北人是多么愚蠢;教授《两小儿辩日》,在“孔子不能决也”的时候,通过播放《两小儿辩日的科学奥秘》,于难处点拨,学生豁然开朗。可以说,二年级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三篇古文和一篇现代文的阅读和学习,这几个在关键处呈现的视频功不可没。 其实,视频制作并不神秘,教师需与时俱进,努力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精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唤醒学生天赋的聪颖和智慧。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