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研究
2020-05-13李昕妍
摘要: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为目标。慕课是现代线上教学的主要模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慕课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3—0129—04
在教育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以互 联网、计算机等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 “慕课”得以衍生。慕课的英文简写为“MOOCs”其中 的“M”指 的 是“Massive”;第 一 个“O”指 的 是 “Open”;第 二 个“O”指 的 是“Online”;“C”指 的是 “Courses”,也就是,指的是大规模、系统性、专业性 的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充分应用现代信息 技术的重要产物,将传统学习过程进行颠倒翻转, 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中完成知识点的吸收、巩固或预 习,将传统传授知识的课堂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的主阵地,使有限的课堂时间用于答疑解惑、讨 论学习等,继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现代慕课教育背景为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 程改革提供有利契机
(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过程中 主要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具有极高的教 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担负着向现代青年大学生群体 系统性地傳授社会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态等一系列的教育任务,是对现代青年大学生实施 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路径。自上世纪八十年 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站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应用型人 才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强对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 的重视程度,并积极付诸实际行动,制定一系列建 议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各个省市的高等院校深 层次了解、熟悉中央文件指导精神,并将其贯彻落 实到办学、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充分综合新时期现 代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生活以及学习等多个方 面,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持续性的改革,大幅提升 了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性、权威性和感染力, 强化了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指导性。然而, 从整体情况上分析现代高校的思政理论课,其问题 仍然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学习和教授之间的矛 盾仍然存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在开展 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普遍占据主导型地位,控制着主 要话语权、掌握着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而学生在这 个过程中则展现出较为被动的地位,成为教育教学 活动的客体,长期受教师的支配和灌输[1]。虽然,部 分高校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主动规避思政教育 理论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建立思政第二课 堂、营造校园思政主题活动等,将启发式、引导式积 极应用到教学中,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 束缚和制约。但是,上述教学模式开展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中心地位依然过于明显,学生地位方面相对欠缺。因此,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开展的实效性,至今仍然与社会最终期望的成效有所差距。
从思政课程的本质,来分析现阶段我国高等院 校的思政理论课程开展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最终目的是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 其出发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均应该站在学生的角 度。与此同时,作为教育学习主体的学生也不具备较强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主体性指的是作为学习教育主体的学生具备的积极性,展现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期间明显展现出来的支配位置和主动意识,也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高等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根据既定社会规范要求,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以主动、积极地方式接受教育,完成自我发展进步目的的一个过程。同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水平能够对上述活动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现代大学生以情感、感受、认知等途径,主动积 极地理解、消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着不断的追求探索,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因为受到现代理性主义主导下教育思想浪潮的影响较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社会政治服务方面的工具理性尤为强调,继而对培养现代青年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人格形成一定程度的忽略,也忽 视了素质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性,最终导致思政 教育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上的不对等,价值理性与 工具理性之间逐渐形成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
在思政理论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 教育理论的“知识化”现象过于明显,相关教育 工作者普遍认为学生品质、道德、情感是能够利用 道德认知教育自然产生的,将人的思想、品质、道 德的形成过程和思政品德教育划等号。此类思政理论课教育方式对人性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我们不可以用审视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上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长期作用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从引导学生、开发学生,变为向学生头脑中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灌输相应价值观等。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情感、主观意识、主观感受被严重忽略,导致学生的主体性逐渐被理论知识的抽象化、复杂化、符号化所掩盖,将学生本应具备的情感因素、主观因素埋没,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堂发展成为单纯的理论知识训练、强化场所[2]。最终,本应是促进学生人格不断完善、培养完整生命个体的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逐渐变成埋没学生个性、限制学生思维、压抑学生情感的枯燥无味的训练课程。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理论内容的过程中,其所体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个具备情感、行为、意识等复合型元素的完整生命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量的理性化工具。
(二)现代慕课教育背景为高等院校思政理论 课程改革提供有利契机
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 人物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WiesengrundAdorno) 曾表示,“全部的异化等同于一种遗忘”。对于学生 的冷漠和遗忘也正是造成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偏离实际、偏离主题的关键因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慕 课逐渐为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开展、改革工作带 来了巨大的契机,为其改革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可 能性。慕课立足于现代互联网、计算机、云计算、大 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彻底颠覆传 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作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 质性的将学生变为教育工作、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和 主体,构建出一种现代化、科学化、符合新课程改革 “以人为本”思想的全新教学手段。普遍来说,高等 院校思政教育理论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 段:第一,知识传授阶段;第二知识内化阶段。在知 识传授阶段,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自身对某件事物 的客观认识,以主动方式传授给学生的一个过程; 而知识内化阶段,指的是受教育者将教师传授给自 身的外部认知有机转化为自身思维、思想的一个过 程[8]。其中,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基础层,是实现知识 内化的前提和铺垫,那么也就是说,知识传授就是 知识内化的最终目的和目标。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普遍发生在课堂之中,知识的内化主要 发生在学生课后复习、联系的过程中。然而,知识内 化才是学生形成良好人格、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极有可能展现出多元化问 题,若不能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及时正确指导,那么 极有可能将这些问题忽略掉;反之,如果得到教育 工作者的及时指导,那么将大幅提升学生内化知识 的效率和水平[3]。
慕课能够为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課程教学改革 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赋予学生更为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不仅全程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增长水平,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化思想、个性化行为进行充分关注。学生在慕课教学模式下,能够将自身实际需求、最终期望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有机融入到思政学习全过程,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 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自由支配和选取所学内容、重点 等。同时,慕课还能够促使知识传授过程在正式课堂 开展前完成,使知识的消化、内化过程推进到课堂之 中发生,继而使学生在课堂之中形成有问题随时提问、 有问题随时探讨交流的良好习惯,大幅提升学生的 学习效率和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效。
二、现代慕课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 程的改革路径和启示
(一)改革路径
北京清华大学张广元教授表示,“在慕课的作用下,传统教育方法逐渐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挑战。慕课这种二十一世纪新兴的教育方法,其关键点并不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而是慕课对教育改 革的推进作用,更是其对教育质量提升的影响性”。 慕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 师为核心的思政理论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 心的课堂,为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的改 革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同时,慕课也并不是无所不 能的,我们不能将慕课过于绝对化,所以它也不能 完全取代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政教 育理论课程关乎现代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长治久安等[7]。鉴于此,如何选用适宜匹配的教学方法,实现慕课线上教学和传统线下教 学相结合的方式,将二者彼此之间的优势完美地发挥出来,逐渐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4]。
在课堂教学开展以前,思政教师首先需要拟定 下节课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 完成课程的听讲,通过互联网途径观看微视频的方 式实现知识点、难点、重点的初步熟悉,并提出相关 问题。同时,微课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的优点,一 般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与现代人快节奏的性格极为匹配。微视频需要由教师自身制作或者通过互联网查询,这些微视频不能过于松散,并且每一个微视频中均需要具备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明确目标,明确重点。
学生无论在食堂、宿舍或者是图书馆,甚至在 公交车上,均能够随时随地地观看视频学习, 学习的时间地点以及进度全部由自身掌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导 者,而是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者和引导者。通过课 前的预习,学生基本已经熟悉本节课的内容,进而 大幅度降低了教师课堂传授、讲解知识内容的时间, 提高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探讨交流的频率。具体而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视频中的重点内 容,对视频当中碎片化、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整合,继而对其线上学习内容形成强化和巩固的作 用。学生也可以依照观看视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向 教师展开提问,与教师进行直接对话,或者以讨 论交流的方式与同学合作解决相关问题。
由此可见,慕课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院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其实属于一种“先学习,后教 授”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实现了新课程改革所要 求的“人本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与现代青年大学 生人群的性格特点极为匹配。学生利用微视频进行 系统性、重点性的学习,对下节课教师讲授内容基 本了解,虽然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上的差 异,其所用的学习时间也不尽相同,但是均能够在 课堂中获得一定的发言权,只要完成课前观看视频 的学习任务,便能够主动积极地融入到课堂提问、 讨论环节,成为课堂之中的真正主导者。
(二)启示
随着教育教学领域对“慕课”研究的不断深入,“慕课”也逐渐发展成为被教育工作者誉为“即活字 印刷术以后最重要的发明”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 先学习、后教授的新型教学方法,将我们对传统课 堂的认知完全颠覆,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地位, 使其真正成为课堂之中的主导者。由此可见,其对 我国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影响极为 深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部分慕课未来 的发展思路。
1.将教学主阵地与教学多阵地紧密融合
课堂教学工作是现代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场所,更是培养现代青年人正确 人生观、道德观,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 义思想观念的主要路径。提升高等院校思政课堂的 质量和效率,不能将眼光局限在思政课堂之中,我 们还要将眼光放的更远,提高对课堂以外教育工作 的重视度,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网络 发展成为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主要基地, 继而实现课堂主阵地和网络多阵地的有机融合。慕 课完善了思政理论课程教育的过程与环节,对思政 理论课教育主阵地的拓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促 使高校学生的学习、理解、提问发生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学生能够打破时间地点上的制约,只要有网 络和手机就能实现自主学习,合理控制学习进程[5]。 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如校园官网网站等,与学生进行积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将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学合理抛弃,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学习情绪充分彰显,不仅能够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更能通过思政理论课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2.社会与个体需求的紧密融合
在社会需求方面,指的是社会针对自身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在个体需求方面,指的是个体针对自 身发展所产生的需求。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 开展的过程当中,不但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实际 需求、虚拟需求组织构建的教育实施过程,也是 依照现代青年大学生群体需求实施教育,促使其接 受教育的过程。鉴于此,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 上,满足高校学生的个体需求,理应成为高校思政 教育理论课程的关键点[6]。然而,在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期间,相关教师普遍立足于统一化的课程 标准、教学方法等,难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多 元化、丰富化的需求形成满足。而慕课的出现,构建 了一个系统化、内容丰富的知识平台,学生可以 通过平台自行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 利用现代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系 统化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学生普遍关注的 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等,继而开展针对性的辅导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慕课”教育模式诞生以来,其影 响力逐渐向全球化蔓延,同时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教 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着相关工作的改革和 发展。作为培养现代青年大学生正确人生观、道德 观,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应看清时代发展步伐,充分审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总结慕课对于传统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继而将慕课实际应用到思政理论课堂当中。
[参考文献]
[1]王锡金.运用“服务-学习”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
[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2]王玉辉.高校思政课教改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福建质量管理,2016(02).
[3]陶银鹦“.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 文存阅刊,2018(15).
[4]项丽莺.试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路径[J].长 江丛刊,2016(15).
[5]谭属春“. 大思政”教育格局与现代工匠的培养[J].深圳信息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1).
[6]郭联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现 代化,2017(22).
[7]白雪.文化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10).
[8]刘音.民办高校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赤子(中旬),2013(11).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 Education
LI Xiny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 versities, bu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 ti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o as to improve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MOOC is the main mode of modern online teaching, which enriches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Students are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 cusses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path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 ence for experts and scholars study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st basis.
Key words: MOOC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oretical curriculum reform
[責任编辑:盛暑寒]
收稿日期:2019—11—21
作者简介:李昕妍(1981—),女,辽宁法库人,黑龙江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