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庄子的“齐物”思想
2020-05-13毛文杰
毛文杰
本文为2018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技术价值转向研究》(项目批号:CX2018B680)
【摘 要】 文章阐释了庄子《齐物论》“天人合一”的内涵:同一、平等、相通;“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一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强调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是命运休戚相关的团体。作者认为“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庄子“齐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内容上,“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继承了《齐物论》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基础上,更把它上升到了全局的观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人对自然能动的实践关系;在整个理论体系上,人能够能动的改造自然,让自然的价值得以发掘,让自然得以延续。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庄子;齐物论;继承与发展
一、《齐物论》的思想注重“天人合一”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论》即齐万物之论,因此,在庄子看来“齐物”就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庄子的《齐物论》是蕴意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细细揣摩庄子所说的“齐物”它包含三个维度的内含,分别为同一、平等、相通。[1]“同一”即万物在起源上,庄子认为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在本性上也就相同。这可从道家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中看出,道家强调“天人合一”,是因为道家认为人之乱不是缺少所谓的人伦制约,而是在于人迷失了人最初的本心。道家所谓的“天”是指本属于人,但为人遗忘的初心。因此道家所宣扬的“天人合一”其实就是与个人自身相合一。紧接道家又说“天”或“道”除了是人的本性之外,它更是萬物的本性。到此,就形成了庄子在《齐物论》中的道通为一的哲学本体论思想,进而得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思想。在庄子看来,道作为人与万物共有的一种天然性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欲望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它被蒙蔽,从而让人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因此,万物在起源上都是同一的,他们都诉诸于“天”或“道”。
“平等”则表达了万物地位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平等。在《齐物论》中,有这么一句话“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贵贱”本身就包含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这里的贵贱并不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所描述的一种身份的高低或价值的高低,这里的贵贱是庄子从“道”出发而来。在论述“同一”中就讲过,“道”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然性。物之为物不是因为它占据了时空的位置,而在于它拥有由道而来的天性。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是事物与生俱来的特性,天造化万物,万物皆有“性”,它包括事物自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万物的“性”决定着它在宇宙中独有的地位。就此而言,万物无贵贱之分,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从“道”来看,每件事物所存在的地位与其存在的价值也都是独有的,也就没有了高低之分。
“相通”则是从整体上把自然生态系统看作是一种“大生命”机体。庄子齐物思想的核心部分便在于此,人与自然万物相通。相通是指回归自然的状态,它与儒家所推崇的 “道”人伦纲常不同,而是一种最原始、最本真的自然状态。在这种最自然的状态中,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致的。所以,当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出万物相通时,他是把人与万物作为同一个生命体同视之。概括起来就是:人是万物中的自然存在,而万物又是与人一样的生命存在。由此庄子认为“生命”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是一个最大的生命体。因此,万物相通是作为同一个生命而相通。庄子的这种自然观或生命观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它对于当今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二、“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
“生命共同体”理念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又一次飞跃。
“生命共同体”理念,主要侧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强调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是命运休憩相关的团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注重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跟自然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生产的社会,自然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原料,如果离开自然的供给而去谈生存与发展,那自然相对于人来讲就好比是那“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水跟木。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正是因为人的存在,自然才有了其之所是自然的意义,人是自然的成为者。可以想象在人还没出现之前,“自然”这个“名”都是不存在的,而人类的出现才使得自然的名与实相符。再者,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自然原本蕴含的丰富资源,在自然本身无法发挥其应然价值的情形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自然融入到人类社会之中。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自然给予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要的物质条件,而人使自然名实相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其次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单独的人与自然的整体,生命与生命的整体,而是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如习总书记所讲到的: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是由水、空气、山脉、河流、森林、湖泊、动植物等共同构成的。虽然构成自然界的各个部分在自然界中发挥的功能不同,例如:水给动植物提供生存必备的物质;河流、森林、湖泊等为动植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和物质能量;动植物的存在为河流等提供了物质交换的可能。[2]但这些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彼此之间缺一不可,一者受到破坏或影响,另一者必受破坏和影响。所以强调人与自然是个整体,不仅是人与自然中生命的存在,更包括非生命的存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整体。
三、“生命共同体”理念对庄子“齐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庄子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75年,这正处于战国时代的中后期。相对于春秋时期,这期间的诸侯兼并战争更加剧烈,百姓民不聊生。因此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表达的“齐物”跟“齐论”的思想,实际上正是庄子看到了现世的残酷,而想通过“齐物”“齐论”来说明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区别,各种论争也没有意义。并以此来劝告人们放下争端、争执,回归自然本质的生活。可以看出,庄子的齐物思想带有道家典型无为避世的意蕴。引申到生态学上,人干预自然就相当于诸侯之间的战争,因此人不应该去干预自然。可以说庄子虽看到了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但没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他通过“齐物”试图让人回到与自然相互隔绝的状态。
而“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这么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然也包括美好坏境的打造。
从上,两者理念提出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必然昭示了两者内涵的差异。
庄子的齐物思想在生态哲学上的内容主要有三点,即“同一”、“平等”、“相通”。对于“同一”庄子是从万物在起源上都相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平等”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因为“道”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然性,而“性也者,与生俱生也”。事物也就没有高低之分。“相通”即庄子认为,整个自然就是一个大机体,生命即自然,自然即生命。
而习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相较于庄子的齐物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为重点的突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并且在人与自然的整体上也更为系统且严密。具体表现在:
在内容上,“共同体”本就含有整体的意蕴,与庄子的万物相通相比,生命共同体思想更为强调的是整体内所有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依赖的一种趋势,而不仅仅只包含人与自然这两个对象。而且事物的联系也不是单向的,而是复杂多样的。例如: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因此“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继承了《齐物论》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基础上,更把它上升到了全局的观念。同时它也关注到了自然界中非生命的存在,把自然的概念更加的具体化,如:水田、江、河,还有人们日常生产的载体等等也是自然的,就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3]
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自然始终只是一种事物原始的状态,例如“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一种社会、人、自然相互弃绝联系的状态。庄子虽在《齐物论》中说明人与自然是“同一”、“平等”、“相通”,这也是为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地位的平等性,既然我们都一样,那么人就不应该干预自然,所以这至始至终都包含着道家“无为”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的交集,大多是人对自然的负向实现。所以庄子的《齐物论》更像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论。“生命共同体”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关系,就如习总书记所讲到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4]他继承了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讲的整体“相通”的观念。但是与庄子的不同在于,庄子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同一”跟“相通”,所流露出来的是人应该是远离自然。而“生命共同体”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人对自然能动的实践关系,是充分肯定人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能动作用。而庄子虽认同人对自然的作用,但他更多想要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的负面作用。他通过论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相通。其实际本就为了弱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而强化自然在其中的地位,以达到人与自然万物间的平等。抛开了人在自然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有效的能动作用。因此,生命共同体理念对于庄子《齐物论》中生态思想的发展,首先是把它由认识论上升到了方法论层面,也更像是一种是生态实践观。因为生命共同体本就是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它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实践性。其次,生命共同体作为一种方法论,强调了人在自然中的积极作用,环境问题的解决本就需要人的作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这句话也间接的说明了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庄子是弱化人的主体地位。
最后在整个理论體系上,“生命共同体”理念相对于庄子的“齐物”的思想更为完备。生命共同体思想不仅只是对庄子“齐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中国古代优秀生态智慧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这一理念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习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所讲到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跟基础;另一方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自然,让自然的价值得以发掘,让自然得以延续。因此,“生命共同体”理念虽与庄子齐物的生态哲学思想颇有相似,但它更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以此达到了《齐物论》所没达到的生态理论的新高度,并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
四、结语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但也离不开几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侵润。“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完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文化理论自信的表现。习总书记讲过要将传统文化当作独特战略资源。并早在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此,新时代我们不光要树立道路、制度、理论自信,更应该要树立文化自信,推陈出新,打造自己的话语体系,从而更好的开展生态实践。
【参考文献】
[1] 姜韦,杨宪苓.庄子《齐物论》之“齐”的生态学意蕴[J].理论导刊,2017(06)99-102.
[2] 董伟,卢俊岚.论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 2017.33(12)23-28.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0.
[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作者简介】
毛文杰(1994—)男,汉族,湖南祁阳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