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党的历史

2020-05-13王超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使命初心中国共产党

王超

本文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2019年度校(院)级一般课题《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CQDX2019B-035)研究成果

【摘 要】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她有一系列优秀特质,决定中国共产党“能”之必然,这些特质最根本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文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指出“初心”“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初心和使命而矢志不渝的历史。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为什么“能”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特别强调指出,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1]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并非偶然,是因为她有一系列优秀特质:有远大理想追求,有科学理论引领,有为民服务宗旨,有严明纪律规矩,有自我革命精神,有强大领导能力。贯穿这些特质之中的最根本的内核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才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无数个“中国崩溃论”崩溃。

一、立足初心和使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近代中国,历经苦难,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和欺凌过中国,从1840年到1919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9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民族的悲惨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尝试了各种变革,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先后出现过二三百个政党。政党之间的差距在于政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少政党是为小集团、小派别争权夺利,这些政党有自己的阶级和阶层属性,但是没有人民和民族属性,后来绝大多数政党烟消云散。而中国共产党正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政党,虽然成立之初,只有50多人,但它满怀信心地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把初心和使命刻在心里、扛在肩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从此,中国就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两三百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因为初心不改,使命永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苦难从此开始。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大批在受到群众广泛尊敬爱戴的党的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英勇牺牲,政治局势陡然逆转,全国血雨腥风、白色恐怖。但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永在,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屈服,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在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感召下,徐特立、郭沫若以及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领导职务的贺龙、叶剑英、彭德怀、周保中等一批追求进步的人士在革命的危难关头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8月到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初心和使命,在逆境中奋起,相继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近百次武装起义,实现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变。

1936年底,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在民族危难之际,为了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就表现为抗日。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提出并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战指导方针,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民众,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坚持八年之久,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全面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代表经过43天的谈判,在重庆桂园签订了《双十协定》。根据协定,中国共产党真诚地开始了解放区的复员整军工作,解散了在华南坚持抗战八年的东江纵队,晋察冀部队率先复员了10万多人。而过国民党的做法恰恰相反,蒋介石授意陈诚拟定了一份六个月消灭共产党的计划,何应钦则请教日本战犯冈村宁次,制定了一个两年清剿共產党的计划。在准备就绪后,国民党公开撕毁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为了初心和使命,为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各党派参与的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队力量、经济力量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形势相当严峻。以军事力量为例,1946年7月,国民党总兵力约43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其中野战军只有61万人,双方总兵力对比为3.4:1;国民党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人民解放军只有陆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获的步兵武器,仅有少数火炮。因此,对处于劣势的中国共产党能否打败国民党,许多人存在怀疑和顾虑。而仅仅两年后,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在短短4个月内,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1949年4月21日深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23日晚,第三野战军攻占南京国民党总统府,宣告国民党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结束了。

当时,在国内国际很多人看来,中国的希望似乎在国民党一边,形势却很快颠倒。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给出了答案:国民党失掉了民心;而中国共产党“都是极热诚忠于他们的事业,并充当开路先锋,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奋起秣马厉兵”[3]。费正清看到了民心所向,中国共产党更是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一以贯之。

革命年代,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国民党没有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真诚地解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民生问题。早在1926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在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结合实际探索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放战争时期,将政策调整为没收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四指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并于1947年9月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了1949年上半年,解放区的土地已基本平均分配,近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代表了民心所向,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从“五四指示”发布到1947年下半年,约有60万农民参军,6000萬人参加支援前线,充当解放军的“后勤部队”,人民战争的伟力在土地改革中迸发出来。淮海战役期间,沂蒙革命老区约有人口420万,其中近四分之一参加了支援前线,运送弹药和粮食。所以,陈毅元帅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而当时,国统区的人民却面对着恶性通货鼓胀和物价飞涨,连最低限度的生活也难以维持,甚至大学的教授谈的想的也是吃饭的问题。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底,上海的米价上涨二十八倍,1947年3月到5月,每石米的价格从七八万元涨至三十万元。蒋介石也曾在日记中反思:“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4]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原因时,也曾说:“共产党都能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它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人民事业的,它是真正希望促进中国的民主事业,希望中国在各民族的大家庭中获得一个真正独立而强有力的地位。”[5]而国民党恰恰缺乏这种初心和使命感。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立足初心和使命,所以它领导全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6]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聚焦初心和使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烂摊子,经济基础极端薄弱、财政经济濒临崩溃、物价上涨完全失控、投机活动异常猖獗。开国大典的时候,一个军事专家看到阅兵式上受检阅的装备,开玩笑说,除了拉炮车的马是我们国产的,剩下的全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这一点都不夸张。

中国共产党聚焦初心和使命,仅用短短三年时间,其间还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使得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达到新中国成立前最高的1936年水平,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同时,进行土地改革,为3亿无土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分了7亿亩土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此外,迅速地扫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未能解决的烟毒泛滥、娼妓盛行、压迫妇女等社会丑恶现象,民众切身感受到社会进步,由衷地感叹“新旧社会两重天”。

毛泽东同志1954年6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工作会议上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从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消灭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由此,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后来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1956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期间,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我们党并未因为这些挫折、失误,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为我们党没有丢掉初心和使命。一是开拓创新之举动机纯正洁净。每项举措都是为了尽快地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二是危机到来之时党群同甘共苦。在严重困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上率下调低工资,党的领袖和领导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三是发现错误之后纠偏成效明显。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只要我们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四是艰苦奋斗之果成就举世公认。这一时期,国家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国防科技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开始布局和形成,“两弹一星”、青蒿素、杂交水稻、外交上重返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成就举世公认。

改革开放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正是因为聚焦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6]

三、不忘初心和使命,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不断反思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78年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6]

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当时日产汽车工厂每名工人一年生产94辆汽车,而我国最先进的长春汽车厂,平均每名工人却只能生产1辆汽车,邓小平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当时新干线时速达到200多公里,而当时我国列车时速仅有40至60公里,邓小平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样的车。”今天,中国已经自豪、自信地坐上了更快的“列车”,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 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断为世界提供着中国方案。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充分印证了初心和使命的实践伟力。而反观20世纪苏联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台湾国民党和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一些大党、老党丢掉政权,究其原因在于其丢掉了初心和使命。

历史最有说服力,回望历史,不难看出,“初心”“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初心和使命而矢志不渝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未动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之根本所在,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身课题。

【参考文献】

[1] 谢春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J].理论导报.2019(05)20-2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4] 王均伟.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的自信底气[J].机关党建研究,2019(10)14-17.

[5] 叶小文.中国共产党与民主、自由、人权[N].北京日报,2016-08-01(013)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6(04)3-10.

【作者简介】

王 超(1991—)男,汉族,湖北荆州人,管理學硕士,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区行政学校、区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党史党建的研究.

猜你喜欢

使命初心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