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压强计探究超重、失重条件
2020-05-13幸艳花
幸艳花
摘 要:巧妙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创新学生分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液体压强计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来探究超重、失重的产生条件。
关键词:压强计;超重;失重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由于场地以及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只能提前录制视频或者做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参与度不高,也不能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可以利用实验室已有的较为常见的器材来创新性地设计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现象,这也是物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本文利用实验室常见的器材设计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超重、失重条件,并用于教学中。
1 教学设计思路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知识点,该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受前概念影响,认为超重就是重力变大;二是学生不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而是死记一些结论,往往错误地认为上升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下落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1]。
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实验消除这些错误前概念的影响。但是,传统的电梯实验会受到场地的限制,并且部分学校也没有配备传感器这样的实验装置,使得探究超重、失重条件这一实验的开展较为困难。因此,笔者进行了创新实验设计,本实验不需要具体的数值,只需要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重力和支持力的大小关系。笔者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室的实验器材自主探讨定性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经历获得结论的过程。同时,通过实验器材的巧妙利用,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迁移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设计过程
(1)引入
首先,播放一段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后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重点请学生关注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都干了些什么?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超重感比较强,最大时达到5G。船舰分离时,我感到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失重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杨利伟的感觉,让学生回忆并思考平时在乘电梯时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的物理现象对应有怎样的运动学和力学特征呢?你有何猜想?超重就是重力变大吗?上升的物体就一定处于超重状态吗?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呢?
(2)实验设计
为了验证相关猜想,在实验中需要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大小关系。
提供如下实验器材:液体压强计和橡胶管(液体压强计薄膜上压力的变化会导致压强变化,从而使U型管液柱两端有高度差),铁架台,钩码,滑轮,矿泉水瓶(制作小盒子放钩码),手机。实验装置如图1。
3 实验过程
(1)按照图1组装实验装置。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在压强相同的情况下,高度差与液体密度成反比,因此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U型管中的液体使用无水乙醇,并加入红墨水,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拿走小盒中的重物,调节压强计两管液面高度差使其相平,绳端挂钩码,使小盒加速上升和减速上升。观察压强计U型管中的液面变化,若看到两管中液面不动,仍然相平,說明运动过程中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的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3)在小盒上放重物,调节两管中液面高度差,使其相平。调节右侧钩码个数,使左侧钩码上升,观察液面高度差,记录现象,分析橡皮膜的压力。
(4)在小盒上放钩码,调节两管中液面高度差,使其相平。调节右侧钩码个数,使左侧钩码下降,观察液面高度差,记录现象,分析橡皮膜的压力。
(5)实验中用摄像机或者手机对实验过程进行慢动作拍摄,然后进行回放,这样实验现象会非常明显,方便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实验结论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物体的加速度向上,物体处于超重状态;物体的加速度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因此,超重、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方向无关,而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有关。
4 反 思
本实验原理简单,设计直观,操作简便,器材方便易得,都是中学物理常见的实验器材,并且实验现象明显,特别是将U型管中的液体换作无水乙醇后,液面高度差可达到10 cm;其次,本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迁移思维——压强计不仅可以测压强,也可以作为间接反映力的工具。本实验在物体上升、下落过程中时间较短,虽然现象明显,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因此需要用手机拍摄慢动作视频,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验效果。
综上,物理实验室器材的使用是非常灵活的,平时要训练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可以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郭玉英,苏明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高中物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96.
(栏目编辑 张正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