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创新能力催生阅读素养
2020-05-13陈百巧
陈百巧
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已经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统编教材传达的理念,还是从现实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中,阅读总是举足轻重。但在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不重视创新思维培养的现象,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以讲解为主,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基于此,阅读教学对接创新思维势在必行。
一、通过质疑,培植创新思维
对阅读教学而言,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从质疑开始。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对阅读的理解;不人云亦云,就是一种创新。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学生质疑的对象可以是文本、教师、合作伙伴、同学、甚至自己。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教学机制,鼓励学生质疑,即,对于那些敢于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出及时的积极的评价,这样才能让质疑形成风尚。以《故乡》为例,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自己学着去提问题,而不是同以往的那样,问题大多由学生自己设置。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情感态度,因而有着自己创新的因子。比如说对着第一段,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回了故乡,冒着严寒,说明“我”想念故乡,可是却将故乡描写得如此落寞,这是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提出的疑问,说明他已经在关注环境描写对人物情感的衬托作用。教师播放了一段与文本相应的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明白文本的写作背景,再让他们仔细揣摩。当然当教师分析出这段描写烘托出“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之情,学生的质疑又出现了。学生从文本的蛛丝马迹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第二日”“这样的过了三、四天”“又过了几日”等叙述中可以看出“我”在故乡呆了近半个月。他们提出的问题为,既然“我”那么对故乡失望,那为什么还做那么久的停留。明显地,质疑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翻新,不断地进入文本的内核。
二、通过建构,培植创新思维
对于阅读来说,教材与学材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建构,以让学生得到最适切的教育。其实建构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理解。还以这课为例,教师让学生以“闰土”为话题,建构一些讨论文本,以让阅读深入。学生先是将有关闰土的描写找出来,比如“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等。接着学生再将“我”的感想划出来,比如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只是教材中透露出来的表象,学生建构的话题才真正显现他们的创新思维。首先,他们就一个学生产生的话题进行了辩论,即“我”离开故乡之后,会不会再和闰土有联系。正方认为,有;反方认为,没有。他们将文本中有利于他们论点的信息进行了提炼与筛选,当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分析。这个组织语言与材料的过程,就是一次对文本深刻理解的过程,更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正方认为,“我”会和闰土联系的,毕竟小时候的情感是无法比拟的,学生还用自己与儿时伙伴一直保持联系的例子来举证。反方认为,“我”过的生活。是那种异地谋生,到处奔波,不安定的生活,因此“我”已经无暇顾及闰土了。正方立即认为,鲁迅先生不是这样的人。反方说,这是小说,文中的“我”不能代表真实的鲁迅。可见学生的思维在建构的话题里又得到了深一层的发展。
三、通过表演,培植创新思维
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要激发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个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生成的过程。表达除了刚才的辩论,还可以通过表演来体现。尽管文本中已经将人物的形象描写得生动形象,但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与理解。还以这课为例,教师让学生将有关杨二嫂的那段语言描写进行模仿,看谁能仿出神韵来。學生在模仿这句:“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使用的是阴阳怪气的语调。学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她的那种被社会风气污染坏了的形象。特别是学生用手做出去摸“我”胡子的动作,还是显露出他们的创新。学生解释说,因为杨二嫂曾经抱过我,就要以长辈自居,有这样的动作,一方面表明她的轻浮,另外一方面也为下面的“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这句话埋下伏笔。对于学生的表演,首先教师要建构这样的平台。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这样的体验。因为是不是真正理解,通过他们的表演展示也是能反馈出来的。对初中来说,他们本身还是喜欢展示的,教师要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学生在喜欢的活动中,更能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表演,教师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说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演不同时期的闰土,再让他们选择某个时期的具体画面。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感知不同的闰土,也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创新思维。所以说,表演在某种程度上焕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总之,当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时,也要成为他们创新思维生长的场所。换言之,创新思维与阅读教学要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对教师而言,要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创新阅读中。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