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2020-05-13徐丽娟

新媒体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新媒体

徐丽娟

摘  要  如今,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新媒体具备的“速度快”“范围广”等优势也加速了相关信息的传播。文章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切入点,运用谣言传播基本机制、分析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生成、传播机制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后真相;新媒体;重庆公交坠江案;网络谣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现象不断加剧,人们更愿意依赖“小圈子”获得资讯,分享相关观点。“小圈子”内部的人往往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其内部交流的信息多经过了“立场过滤”,具有“过滤气泡”等负面效应,“沉默的螺旋”让很多人不敢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出现群体舆论极化的现象。

所以,一旦面对涉及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件,公众对其的主动性、参与度不断加强,群体舆论极化现象明显,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谣言或负面信息的传播,造成群体内部的恐慌,或是对某个体或群体的严重讨伐,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018年10月28日10时08分,重庆公交车事故进入公众视野,一直到10月30日其新浪微博热度值达到74.05,峰值热度为97.41①。相关话题最高的有30.6万讨论,8亿阅读量②。而在官方揭晓真相之前,关于公交车坠江的原因网友们议论纷纷,谣言四起。据统计,这几天有关原因的谣言就有“女司机逆行导致车祸”“公交司机K歌到天亮导致睡着出车祸”等。而在原因公布后,又出现其他谣言,如“‘科里奥利加速度错觉导致车祸”“万州公交坠河女乘客生前吵架视频”等一系列谣言。

几天内,随着报道内容的变化,谣言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网络舆论转变速度极快,网络平台就成为了实施暴力的“刑场”,对于社会公共秩序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1  网络谣言产生机制

“谣言”的本质是“未经证实的信息”;网络谣言是依托网络技术环境的谣言现象,其在传播速度、传播规律、治理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本文将把网络谣言定义为:网络用户发布的且在网络空间传播的具有一定危害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1.1  传统媒体声音减弱

作为官方权威代表的传统媒体近些年来也出现传播速度慢,面对突发的公众事件“失语”、公众关注的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答复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传统媒体难以在第一时间公布权威调查结果,期间,公众很难通过个人辨别事实真假,不安全感不断增强,加之部分有心之人的煽动和教唆,谣言便很容易产生。

此次“重庆公交坠江案”中,相关官方媒体并未鲜少对事故原因发声,而是任由民众随意猜测事故原因、对女司机、公交车司机进行讨伐,加之不实消息的不断涌入,网络空间顿时哀怨四起,愤怒、辱骂声无数。

1.2  社群的同质化现象与“形而上”的信息处理模式

伴随着4G、5G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被一个个社群圈在了一起。所以,当出现涉及“小圈子”群体的整体利益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群体舆论极化,往往不假思索、未经判断,依靠个人主观臆想或者感觉来发表言论或“随大流”,忽视真相,造成谣言产生与大肆传播。

1.3  公共事件的模糊性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谣言心理学》中指出,谣言产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为“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③。

本次“重庆公交坠江案”中,继28日万州警方的初期警情通报后,关于事故原因的消息则不甚了了。加之随后几天的报道多为“重庆公交车坠江案又多一人遇难”等标题,更是加重了公众对事件的恐慌和对真相的关注。官方媒体没有权威真相发布,公众就开始把视线转向网络,通过网络上的蛛丝马迹寻找“真相”。

此时,一点点微小的信息都会在网络空间不断放大,在其传播过程中,又会有无数网民对其给予“信息补充”,发表自己对该事件的推理、判断,更有些不怀好意者通过虚假的图片和视频来证实该不实言论,引导公众舆论方向,让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向所谓的“真相”靠近。

1.4  谣言的“新闻化”伪装

网络谣言中17.1%以新闻式的写作风格出现,以此方法来伪装成信息会增加更多的网民关注,并且具有权威性,不易引起公众怀疑。本次“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相关谣言就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相关消息,用“新闻式”的标题,附之以视频、图片等伪装成新闻消息。例如《万州坠河公交司机凌晨5点K歌软件唱<再回首> 4个半小时后出事》这则谣言中,出现了“成都商报记者”的字眼,众多网站、公众号也纷纷转载,如“黑龙江商报”“大众网”等,更是给这样的谣言以权威加持。

2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谣言传播的过程包括削平、磨尖、同化三种基本的机制③。“削平”即因为记忆的限制,人们一般只会记住信息的部分内容,削减很多具体细节;“磨尖”即传播者常常只留意自身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别的信息就会被舍弃。“同化”即接受谣言的人往往会将与自己认知相符的内容保留,不相符的删除,并会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发挥。根据谣言的传播机制,本文将从谣言的主体和谣言的传播渠道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1)造谣者。谣言的起点即谣言的制造者,這些人在传播谣言的时候往往有着清醒的认识或者主观的故意。某个公共事件发生后,某些个人或组织出于特定目的在网络上恶意制造并散布谣言,由此获得公众的关注、获取利益,甚至是造成恐慌和现实社会的混乱。造谣者利用“磨平”机制,选择易引起人们关注和讨论的字眼如“女司机”“疲劳驾驶”等来吸引读者,达到目的。

2)传谣者。谣言出现后,不少公众会因为在社群里看到了消息、在朋友圈看到了好友的转载;或者是在明知有问题的情况下,出于好奇心、娱乐的态度打听或传播谣言;还有一些网络名人,为了博取关注,传播谣言,使得视其为意见领袖的粉丝也轻信谣言,再通过自身的 “磨尖”“同化”加速谣言的传播。

3)行动者。这里所指的行动者是接受谣言、相信谣言并采取相应行动的人。有些谣言之所以传播迅速且让人们深信不疑,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切中“公众”的要害。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涉及群体利益的事件时,总会有一些人聚在一起,互通情报,进行情绪的宣泄,这样就容易造成群体极化,甚至会出现集合行为或者伤害谣言对象的行为。在本次“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女司机”是最开始的怀疑对象,公众的愤懑情绪明显,于是有些人对女司机进行“人肉搜索”,在网络上进行辱骂,更有甚者跑到女司机的家里辱骂、泼红漆等,都会女司机及其家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2.2  网络谣言的传播渠道与方式

1)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在注意力经济和粉丝经济的时代,自媒体多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更多粉丝来谋取利益,粉丝则是寻找意见领袖并在意见领袖的影响下采用观点、采取行动。而不少网络红人、名人等自身科学素养偏低,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自媒体平台或草根账号就成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巨大推动者。

2)社群“小圈子”,如QQ群、微信群。QQ、微信作为两款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广泛,巨大的用户群体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社群“小圈子”。“小圈子”内部传播速度快且感染力强,更容易让“圈子”内部的人对谣言深信不疑,并加速谣言的传播。

3)新闻或自媒体文章下方的相关评论。除了一些自媒体的文章和新闻外,“评论”也很容易体现“群体的舆论极化”。微博评论与用户权重、发表时间、点赞数等有关,评论是公众表达自身意见的区域,也是体现公众态度最明显的地方。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各大媒体消息下方评论除祈祷外,更多为对事件原因的猜测、救援速度的质疑等,而在2018年10月28日“成都商报”有关救援的推文中,“马路杀手,女司机”和“女司机一定死刑,不然难泄愤”等评论排到前位,并有168条和414条点赞。

3  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

3.1  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拥有其他自媒体平台无法企及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要加快传统媒体在面对突发性公众事件时报道消息的及时性,最主要的是转变议程设置的方式。应该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并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建立信息推送的绿色通道,进行全面、客观的辟谣,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3.2  运用大数据回溯传播源头

网络谣言发生于网络,其源头具有唯一性。谣言初期,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谣言源头进行识别,并在第一时间对谣言进行封锁、干扰,从而把谣言的伤害降到最低。除此之外,技术也可以运用到社群中。建立第一时间的内容检查系统,提高人工智能对相关词汇的辨别力,减少谣言的传播。

3.3  促进媒体融合,建立统一辟谣大平台。

首先要继续推动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发展,建立统一的融媒体平台,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自媒体的及时性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增加如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第三方力量,多元主体进行综合治理。此外,还要建立统一数据平台,融合相关媒体,建立综合的辟谣机制,从而用一个声音说话。

3.4  提供公民科学素养

社会应加强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公众辨谣、辟谣的科学素养。在宣传过程中,尤其要针对易轻信谣言的敏感人群,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4  结语

“重庆公交车坠江案”中的“女司机”“公交车司机”等只是网络谣言众多受害者之一,当网络空间谣言四起,消息情绪蔓延时,受到伤害的还有他们的家人、与其有众多相似点的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秩序与公信力。

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在迎合社會发展的同时,运用迅速发展的科技来减少网络谣言的产生、制约网络谣言的传播、降低其危害仍是我们需要不断思索的命题。

注释

①数据来自新浪微博微指数。

②数据来自微博。

③引用自奥尔波特、波斯特曼《谣言心理学》。

参考文献

[1]李彪,喻国明.“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2):103-112.

[2]敬菊华,胡卫喜.媒体融合视域下网络谣言治理对策探析[J].社会科学动态,2018(11).

[3]徐苏琳.群氓之殇:新媒体视域下的群体无意识行为研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11):39-40.

[4]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6):12-20.

[5]姜胜洪.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与应对——以天津蓟县“6·30”大火为例[J].社科纵横,2013(1):83-87.

[6]匡文波、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2).

[7]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新媒体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