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学科知识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0-05-13孙颖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课程学科融合深度学习

孙颖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师要致力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科融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本文结合三年级学科融合课堂实践研究,对学科融合课堂表现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学科融合 深度学习 小学课程

一、基本理论概述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只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对其他学科教学知识所知甚少。尽管课程改革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重“主学科”、轻“综合学科”的现象时有抬头。即使在语数外学科的学习中,有的学生依然只埋头于单科的学习,忽视知识间的联系。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封闭、学生偏科、各方面素养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学科融合是在承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课堂上融合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以相同的知识点为线索,打破学科界限,重新整合知识体系,建构新型课堂。学生在学科融合的课堂上,要学习“融合的知识”,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打通知识结构,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二、学科融合课堂的实践探索

笔者现以三年级学科融合课《种子的旅行》部分教学为例,探索其实践效果。本节课融合了语文和科学两门学科内容,语文学科选择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课《“小伞兵”和“小刺猬”》和练习2中的“学和用”部分,科学学科则是选择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果实和种子》。这两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都与“种子”有关联,因此教师将这两科的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学科融合教学。

(一)着眼最近发展区,学习语言图式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在教学融合课《种子的旅行》时,教师用学生本学期学过的课文《“小伞兵”和“小刺猬”》进行导入,同时提出较有难度的问题“概括文章内容”。这样的设计既能创设教学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氛围。在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有难度时,教师出示语言图式“抓动作—按顺序—说具体”,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学习规律,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习得了学习方法。

(二)自主分析评价,探究语言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文本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课文《“小伞兵”和“小刺猬”》是一篇科普童话,语言生动有趣,练习2中“椰子的旅行方式”是一篇科普小短文,虽然内容相似,但是表达手法完全不同。课堂上教师把内容相似而表达手法不同的两篇文章展现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结构,分析出两篇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讲完自己的喜好后,教师并没有评价,而是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读者群“小朋友”和“科学家”,请学生来选择。独具匠心的设计,一步步地引导,让学生实现了分析、评价的深度学习目标。

(三)强化实践应用,理解科学原理

“种子的传播”这一知识点,在本学期的语文课程和科学课程中都有涉及。课文以科普童话和科普文让学生知道了种子传播的方式与其形态有关系。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科学的实践研究和严谨态度则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拨开迷雾”,让学生清晰地知道种子传播背后的科学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带来了豌豆、椰子横切面的实物,请学生上台摸一摸、说一说,学生很快找到了果皮的不同厚度、硬度、密度,理解了果皮在传播中发挥的不同作用。而豌豆的传播方式更适合用实验操作,学生的手代替了太阳的“暴晒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得知豌豆果皮薄、水分含量多、果皮有沟、种子圆形易滚动。

(四)及时迁移新知,整合学科知识

深度学习不止涉及记忆、理解,还注重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在学习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拓展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自主研究,并运用本课学习的语言图式进行写作,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把本课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内容上去,举一反三,并且根据自主学习内容进行创作。对比课上的说话练习,写作更是一种创造,要求学生把查阅资料、分析资料、语言图式全部整合起来,形成学生内化的知识结构。

三、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一)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提取有意义联结的学习内容

学习迁移理论指出,学习迁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年龄小,总结概括能力稍弱,知识的共同因素更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在选择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敏锐地捕捉到科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共同知识点,进行有取舍的整合,让学生在两门学科内容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在多门学科中设计相同的知识要素,以便学生深入地学习知识。作为教师,要有学科融合的意识,跳出本学科的局限,多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选取有意义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在学习古诗《村居》时,可以和体育课的放风筝相融合,同时借助数学学科的“认识风向”,这样的学科知识的融合,会让学生学得更透彻、更快乐。

(二)深入分析学情,提升学生高阶思维

教师要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别有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六个层次。很多时候教师给学生设置的学习目标还简单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上,其实这是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发展。学生能够自学掌握的内容,课堂上无须再浪费时间进行重复教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确立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积极主动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本课在设计教学时,并没有把理解文章内容作为重点,而是放在了语言图式的训练及分析两种文体的不同上,这都是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但“跳一跳”能达成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建构知识,激发潜能,通过分析和评价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注重知识应用,促进新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学习的图式“抓动词、按顺序、说具体”,在后面学习椰子和豌豆的种子传播中,这个语言图式被教师反复强调,不断提醒学生应用该图式概括种子的传播方式。

本课教师展示了通过资料学习和动手实践两种学习方式来学习种子的传播,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布置学生回家自主研究其他种子的传播方式,并用所学的语言图式进行写作。这其实是将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迁移到课后自主学习,把所学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进行自我创造,深入思考,完善学习方法,促进新知识的吸收。

(四)改变教学观念,实现深度教学

要让学生深度地学,教师就要深度地教。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用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目标,耐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做到学用结合。

教师要认真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知识原理,与时俱进,让课堂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学科融合概念和深度学习的概念让笔者真正认识到“教无定法”,在尝试新的教学行为的时候,教师最能感受到新旧教学观念的冲突。教师要正视冲突,不怕矛盾,不断调整自我教学观念。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猜你喜欢

小学课程学科融合深度学习
初探小学课程中德育教育的研究结果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试论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