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联合肾上腺素 在急诊心脏骤停自主循环及心电活动恢复中的效果评价
2020-05-13刘玖
刘 玖
(监利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湖北 监利 433325)
心脏骤停指的是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致使心脏失去基础作用,而其他脏器出现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是临床中常见的急症之一,其具有较低的抢救率,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出现的血液和氧气供应情况未得到改善就会引起其死亡[1]。急诊中多采用心肺复苏方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但是在此过程中辅助药物干预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分析了多巴胺与肾上腺素联合干预在急诊心脏骤停自主循环及心电活动恢复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8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两组各40例。研究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5.5±1.8)岁,心脏骤停原因:14例心源性,13例脑血管性,13例呼吸性。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4±1.9)岁,心脏骤停原因:15例心源性,11例脑血管性,14例呼吸性。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除颤等常规心脏复苏方法,其中按压频率维持在100次/min。
对照组给予肾上腺素治疗,将0.25mg的肾上腺素与10mL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充分稀释,静脉注射。
研究组给予多巴胺联合肾上腺素治疗,肾上腺素用法同对照组,应用8μg/kg多巴胺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自主循环及心电活动恢复,记录患者自主循环和心电活动恢复的例数,并计算其恢复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 P S S 1 8.0 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研究组自主循环及心电活动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自主循环及心电活动恢复对比(n,%)
3 讨 论
由于心脏突然失去泵血作用,导致全身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就会表现为心脏骤停,是急诊科中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出现心脏骤停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抽搐以及大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临床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致死原因中缺氧性脑损伤以及继发性呼吸器感染占60%左右,其中低心排血量占30%左右,心律失常复发占10%[2]。一旦确诊心脏骤停就必须要对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建立人工循环和气体交换,且在其心脏恢复搏动后,稳定和巩固心脏复苏后的节律,并预防心脏骤停造成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心脏复苏应用于急诊抢救心脏骤停效果并不理想,若在院外进行抢救其效果就会更差[3]。因此在心脏复苏中应用药物辅助干预对患者抢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两种常应用于辅助心脏复苏治疗的药物,上述两种药物均能够促进其心肺复苏。
心脏复苏中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以为早期的冠脉循环、冠脉灌注压的维持等药物抵达窦房结起搏细胞提供一定动力。肾上腺素作为一种内源性的儿茶酚胺药物,具有兴奋α和β受体的效果,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兴奋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达到舒张支气管的目的,进而显著改善其体内的通气功能,同时还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皮通透性的提高,促使黏液进行分泌和纤毛运动等,另外,还能够促进肺泡Ⅱ型细胞的形成,分泌大量活性物质。临床研究显示,肾上腺素在兴奋β1受体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从而使患者机体恢复脑部的血供和氧供[4]。但是以往急诊上单一应用肾上腺素其剂量比较大,患者常常会表现出期前收缩以及室颤等临床症状,对此寻找合适的药物与其进行弥补显得十分重要。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其作用在协助细胞进行传送脉冲化学物质。有研究显示,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其与情欲和感觉具有密切联系,这种物质主要以传递兴奋和开心信息为主[5]。临床研究表明,多巴胺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在心肺复苏中能够提高心电活动恢复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6]。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自主循环及心电活动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多巴胺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在心脏骤停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自主循环,提高心电活动。分析原因可能是多巴胺作为受体激动药物,不仅可以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前体物,还可以存在于机体的各个外周交感神经系统中,这种药物还具有兴奋肾上腺素α受体和肾上腺素β受体的作用,其与肾上腺素的α、β1受体激动效应发挥协同作用,有利于恢复心电活动,改善自主循环。
综上所述,多巴胺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于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有利于其恢复自主循环和心电活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