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创作
2020-05-13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ch Tchaikovsky,1840—1893)是19世纪影响世界的俄罗斯作曲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旋律大师”。他的音乐创作涉猎交响曲、协奏曲、芭蕾舞剧、歌剧、舞剧、管弦乐和艺术歌曲等,并在各个领域留下了具有典范性的作品,如《第六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黑桃皇后》《天鹅湖》《1812序曲》《如歌的行板》等。这些作品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而且是后辈学人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参照。
影响深远的音乐成就
柴科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长笛爱好者,母亲喜欢唱歌和弹钢琴。柴科夫斯基受此影响,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时遵从父亲意愿专修法律,后从事文职工作,业余学习音乐,并于1854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阿纳斯塔西娅华尔兹》。1862年,他辞去工作,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安东·鲁宾斯坦等专攻作曲、指挥等,在校期间创作有《风暴》《欢乐颂》等作品。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和评论工作,长达11年之久。此间,他编写了《实用和声教程》,创作了交响乐《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歌剧《总督》《水仙女》《禁卫军》《铁匠瓦库拉》,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管弦乐《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钢琴小品《四季》,芭蕾舞剧《天鹅湖》,戏剧配乐《雪娘》,声乐曲《摇篮曲》《金丝雀》《珊瑚》等,进入了个人音乐创作的新旅程,标志着其个人音乐创作取得初步成效。
1877年,柴科夫斯基辞去音乐学院的工作,专心投入音乐创作之中。此间,他得到富孀梅克夫人的物质资助和精神慰藉,创作出许多不朽的佳作。例如交响乐《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曼弗雷德》,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奥尔良姑娘》《玛捷帕》《黑桃皇后》,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管弦乐《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我祝福你,森林》《光天白昼》《茨冈女之歌》《小夜曲》等艺术歌曲。鉴于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成就,他于1885年当选为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主席。
1893年10月,柴科夫斯基到圣彼得堡完成《第六交响曲》首演指挥后突发重病,于同年11月6日逝世。
终其一生,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善于将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把自己对时代、社会的认知,以及西欧音乐创作技法融会贯通,化作流淌的旋律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既有浓郁的俄罗斯气质,又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气息。
歌曲创作的心路历程
艺术歌曲是由诗词和音乐结合,共同完成艺术表现的音乐体裁。在柴科夫斯基多种多样的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有音乐天赋的柴科夫斯基,在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之前,就已创作有《珍妃儿之歌》《我的天使,我的朋友》《午夜》三首作品,成为其艺术歌曲创作的开端。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就职莫斯科音乐学院以后,在创作交响曲、协奏曲、歌剧、舞剧音乐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艺术歌曲创作贯穿于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人生,共有103首。依据其艺术歌曲作品的风格特征,可将其艺术歌曲创作分为三个时期。①其中,1869年至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包括Op.6(6首)、Op.16(6首)、Op.25(6首)、Op.27(6首)、Op.28(6首)五部声乐套曲和《你如此健忘》《带走我的心吧》《春天的蓝眼睛》《我想用一个字》《我们走得不太远》五首歌曲,共计35首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是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创作完成的,他以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为基础,吸收、借鉴西欧“浪漫派”艺术歌曲的技法特征,标志着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风格的初步确立。
1878年至1885年是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的中期,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他游历德国、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期间创作完成。包括声乐套曲Op.38(6首)、Op.47(7首)、Op.54(16首)、Op.57(6首),共计35首艺术歌曲,其中《我祝福你,森林》《光天白昼》《离离原上草》《唐璜小夜曲》等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源于柴科夫斯基失败的婚姻造成的内心苦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对神灵的赞美,说明他在借助神灵来慰藉内心的苦痛。如《离离原上草》,一方面通过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描述,来反映俄罗斯民众苦难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以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抒情的旋律,来表达他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886年至1893年是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创作的晚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作品是他游历西欧回国后创作完成。包括Op.60(12首)、Op.63(6首)、Op.65(6首)、Op.73(6首)等声乐套曲中的作品,共计30首。这些作品以俄罗斯民间音调为基础,大量借鉴西欧各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描绘出他在孤独、苦痛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热爱。如Op.63第六首《小夜曲》忧伤舒缓的抒情旋律中,表现出他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关于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或电子资源是否能满足该馆读者的阅读需求:55%的读者表示基本能满足;26%的读者表示非常能满足;17%的读者表示不太能满足;1%的读者完全不能满足。对被调查图书馆的总体满意度显示:非常满意的占49%;基本满意的占36%;一般占13%;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读者共计不到2%。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资源建设方面还是在总体上看,多数读者还是比较满意的。
丰富多样的题材类型
从题材表现的角度说,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创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如他所言:“我避免采用外国的题材,因为我只熟悉也只理解俄罗斯人、俄罗斯的姑娘、俄罗斯的妇女。”②依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其艺术歌曲可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情感类艺术歌曲。这类作品以描写他所经历的亲情、爱情、友情为主要内容,淡淡忧伤的旋律中,传达了他对美好情感的珍视。如作品Op.6的第一首《别信,挚友》,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海洋和海岸刻画为一对恋人,描绘出海洋对海岸的爱恋之情。该曲哀伤忧郁的旋律与积极乐观的歌词紧密结合,流露出“哀而不伤”的音乐体验。类似的歌曲还有Op.6第三首《既甜蜜,又痛苦》、Op.27第一首《你并不爱我》等都表达了对爱情生活的向往;Op.6第二首《朋友,请别开口》、Op.65第二首《失望》表现了他对友情的珍惜;而Op.63第六首《小夜曲》则在描绘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体现出他对亲情的渴望。
其二,生活类艺术歌曲。这类作品以反映俄罗斯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作品旋律以俄罗斯民间音乐为素材,偶尔也借鉴西欧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极具民族性和抒情性。如作品Op.16第一首《摇篮曲》,以俄罗斯民歌音调为素材刻画出宁静夜晚的景象;以及Op.54第十首《暴风雨中的催眠曲》、Op.60第四首《夜莺》等。此外,同类作品中,也有融入其他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如Op.16第六首《疯狂的夜》融入了吉卜赛的舞蹈节奏元素、Op.38第一首《唐璜小夜曲》吸收了西班牙音乐元素、Op.38第六首《皮姆皮涅拉》融入了意大利街头歌曲的音调等,展示出他的音乐中渗透的浓郁生活气息。
其三,自然景物类艺术歌曲。这类歌曲借景抒情,旋律流畅、优美抒情,在赞美大自然优美景物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如Op.27第四首《黄昏》、Op.38第二首《早春》、Op.47第三首《暮色笼罩大地》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其四,个人命运类艺术歌曲。这类歌曲以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曲调,表达着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如Op.25的第四首《金丝雀》、Op.47第一首《如果我知道》等,从侧面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Op.6第二首《朋友,请别开口》、Op.25第一首《安息,忧伤的朋友》等,表现出对死亡的伤感和恐惧。此外,这类作品中,柴科夫斯基还借用宗教性元素来创作,如Op.16第六首《在黑暗的地狱里》、Op.47《我祝福你,森林》等,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此外,还有一些艺术歌曲描绘着柴科夫斯基个人心理。如Op.73第五首《幽暗岁月》、Op.73第六首《重又孤寂》,以及Op.73的十二首歌曲,描写了柴科夫斯基试图摆脱痛苦的心理情绪。
风格独有的创作理路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旋律以俄罗斯民间音乐音调为基础,大胆借鉴西欧艺术歌曲创作技法和结构形式,大量运用离调、转调与俄罗斯民间音乐调式相结合,和声色彩丰富、词曲结合紧密、伴奏织体复杂、音响效果扣人心弦,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性、浓烈抒情性和强烈戏剧性的技法特征。
从节奏节拍的角度看,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创作中节奏节拍运用得恰到好处,灵活多变。他常常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节奏节拍,赋予其作品鲜明的民族色彩。如Op.6第一首《别信,挚友》采用拍贯穿全曲,并在伴奏织体中通过分解和弦的进行来紧缩旋律,与主旋律平稳的进行形成对比,“这种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风格互为对比的节奏形式更表现了歌曲主人公内心从平稳到激动的情绪变化”③。又如Op.47第七首《离离原上草》采用斯拉夫民歌中的交替节拍,全曲在拍和拍之间交替变换,在自由的节奏组合中刻画出女主人公在痛苦中挣扎的情景。
谱例1 《夜莺》第7——13小节
谱例2 《疯狂的夜》第28——29小节
在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中,也会运用变化音体系和弦、和弦外音等和声手法。所谓变化音体系和弦是在调式变化音的基础上结构而成的和弦。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创作常常依据表现内容的需要,采用各类变化音和弦,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如Op.60第六首《疯狂的夜》的第二段第二乐句(见谱例2),主调为g自然小调,第28小节在g和声小调中进行,而第29小节则转入g自然小调,最后三拍出现降Ⅱ级音,形成第二转位的属变和弦,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和紧张感。
此外,柴科夫斯基还采用延留音、倚音、经过音、辅助音等和弦外音的手段来丰富和声色彩。
从调式调性的层面说,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作品以俄罗斯民族调式为基础,在呈现单一布局的状态下,适时地出现离调、转调等,来强化音乐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例如Op.28第二首《珊瑚》的第一段为升f小调,第二段由D大调转入b小调,第三段为b小调——升f小调——D大调——b小调——升f小调,第四段为E大调——升f小调,强化了歌曲的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又如Op.60第九首《夜》运用了g自然小调与g和声小调交替创作完成。此外,Op.16第一首《摇篮曲》、Op.63第六首《小夜曲》等,在彰显柴科夫斯基个性化调式布局的同时,也使歌曲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伴奏织体的视域看,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作品主要以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为织体样式,并常用快节奏的三连音进行或变换织体的样式,使伴奏与主旋律形成对比,衬托出歌曲的戏剧性。如Op.6第一首《别信,挚友》中对比乐段的第二乐句(见谱例3)的钢琴部分,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织体变成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琶音上行,刻画出气势磅礴的大海形象。
从曲式结构的维度论,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常用分节歌、单二部、单三部、复二部、复三部等传统曲式结构,其中单三部曲式结构最为多见。如作品Op.47第一首《在喧闹的舞会上》、Op.60第六首《疯狂的夜》、Op.60第七首《茨冈女之歌》、Op.73第六首《重又孤寂》都是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创作而成。此外,柴科夫斯基常在传统曲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如Op.28第二首《珊瑚》采用了多段体曲式结构(见《珊瑚》曲式结构图),全曲由四个主体部分加前奏、插部组成,增强了歌曲的戏剧性张力,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而Op.6第六首《不,唯独他明白》在再现式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又综合了回旋曲式结构的特点;Op.16第一首《摇篮曲》采用双三部曲式结构创作而成。
谱例3 选自《别信,挚友》
《珊瑚》曲式结构图
结 语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歌曲创作相较于他的交响乐、歌剧、舞剧创作而言,影响力较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价值意义和创作启迪。柴科夫斯基的民族主义创作理念,不仅深刻地体现在他的交响乐、歌剧、舞剧作品中,也突出地表现在其艺术歌曲作品里。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始终以俄罗斯民间音调为基础,广泛借鉴西欧作曲技法,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形式多样的和声技法,丰富多变的调式调性,结构不一的曲式等。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音乐具有更加无比强大的手段和细致的语言去表现千百种不同的内心情绪因素。”④他将自己对情感、生活、自然、命运等的思考倾注在流动的音符中,融化在抒情性、戏剧性的旋律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为后世艺术歌曲创作积累了重要经验。
注 释
①高文婕《浅析柴科夫斯基艺术歌曲的创作技巧及音乐风格》,沈阳师范大学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何乾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185页。
③同注①,第19页。
④〔俄〕柴科夫斯基著、逸文译《柴科夫斯基论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