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行业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2020-05-12袁晓黎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 要】受目前产业环境、制作技术、应用平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动画行业也由单一的动画片创作生产逐渐扩大至教育、建筑、航空航天、文创、游戏等多个领域,形成“大动画”或“泛动画”的格局。因此,动画专业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该面向行业调研,确立培养方向与定位;锁定行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与规格;解析知识结构,确立知识模块与方案;关注教学与教改,提高教学品质与效率;重视条件建设,搭建配套平台。

【关键词】行业驱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2-0052-05

【作者简介】袁晓黎,南京传媒学院(南京,210069)副校长,二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艺术设计及教育管理。

目前受产业环境、制作技术、应用平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动画产业由单一的动画片这一终端产品延展为动画内容生产、动画演示载体、动画技术服务等多种形态。动画行业也由单一的动画片创作生产逐渐扩大至教育、建筑、航空航天、文创、游戏等多个领域,形成“大动画”或“泛动画”的格局。因此,动画专业在设计培养方案时,来自行业的驱动力大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段,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形成更加紧密的依存关系。

一、面向行业调研,确立培养方向与定位

首先要明确的是,设定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宗旨是培养适应当今动画产业需求的人才。因此,对产业发展、行业现状、工作岗位、管理规律等都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样才能编制出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这种前期研究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分析现代动画的产品形态

现代动画已从单纯的故事性强的动画影视作品延展至展陈式工程动画、嵌入式教育动画、交互式数字媒体动画,既可以是终端产品,又可以是服务手段,同时还可以成为动漫产业链上的前端产品,比如模型、玩具、游戏、娱乐的视频作品及市场推广的前期试水产品。面对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及与之相依存的、多变化的动画行业,动画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需求对位上要精准,以明确岗位对位点或对位时段,确立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明确现代动画的技术特点

传统动画技术基本应用于动画片创作的中期,包括原画、动画、镜头组接及音效合成等,其技术特征为制作技术。受计算机图形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影响,现代动画技术呈现出“制作+交互+传输+平台”的创作与应用特征。三维的建模、贴图、灯光、渲染从制作层面为动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交互技术则将人机互动等元素应用于动画中,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动画从三维向四维、五维的多维度发展。现代动画行业的技术特点对动画人才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

(三)研究现代动画的产业特征

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才开始由创作、代工慢慢转向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日本、韩国已形成自己成熟的产业模式,形成了内容产生、周边产品开发、市场推广与运营的完整产业链。而中国动画产业目前所面对的除了传统产业链,还有互联网、物联网、新数字媒体艺术等更加庞大复杂的局面和产业环境。研究并深刻理解产业与产业环境,才能准确研判、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二、锁定行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与规格

高校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包括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备精益求精神的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

(一)根据行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

江苏省内动画企业多以原创动画片、游戏、数字娱乐及其周边产品开发为主打产品,生产岗位与之相对应的有模型制作、动画设计、非线性编辑、插画设计、概念设计、专业活动策划等。因此,动画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信息技术服务、软件、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的动画设计人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员等职业群。

(二)根据行业岗位设定培养规格

动画人才的培养规格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规划,即素养、能力与知识。

1.动画人才的素养养成。

成功的动画人才需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动画专业通过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精神,使其成为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强、体魄强健、具有较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身体健康、心理和人格健全的人才。

2.动画人才的能力培养。

动画人才的能力由综合文化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创作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多个方面组成。综合文化能力关乎人才道德高下,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来达成。专业技术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表现、表达的基本方法与业务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造型设计能力。专业创作和专业应用能力则是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作品创作全过程并能运用前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独立制作或创作。

3.动画人才的知识培养。

动画人才需要具备造型、色彩、构成设计等基础表达知识,了解动画运动规律、视听语言专业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数位板、三维制作、平面绘图与数字媒体制作软件使用的知识,熟悉动漫游戏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并掌握一门与本专业相关的外语。

三、解析知识结构,确立知识模块与方案

动画专業人才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广播、电视、电影、影视录音制作等行业的需求,其知识构成主要覆盖动画设计、插画设计、概念设计、模型制作、后期编辑等方面。动画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编制,通过对动画行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解析,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点,并通过模块化处理形成具体课程方案。

课程是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成的核心内容。要根据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并结合高校具体的年限、学期、学分、学时,通过模块化处理形成执行性强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根据动画专业的特点及知识体系的构成,通常分为品质素养课程模块、专业基本课程模块、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创意设计课程模块、综合应用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拥有相对独立的知识学习与教学实践内容,各模块间互相关联并渐进推移,向前、向深发展。

(一)品质素养模块

这一模块对应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理想、信念、品质、道德、人文素养的养成。对动画专业人才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成才的基本要求。专业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遵纪守法、崇德向善、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在这一模块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二)专业基本模块

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事物的形象、结构、色彩、肌理的观察与表达是基本功。当这种基本功对应影视镜头的构成需求时,其对时间、空间、结构等多维度的深入理解更加重要。该模块的教学和实践与传统的光影素描等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更多的是通过对结构的解剖、组合、构成去理解物体的形态和立体结构,通过色相、纯度、饱和度及其多变的组合表达事物的光影,通过肌理、笔触、材料表达形象的性格。因此,学生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等课程需要从造型基础理论的角度进行学习研究,而对素描、速写、雕塑等写生类课程则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完成训练。

(三)技术技能模块

与传统手绘动画不同的是,不管是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还是摆拍动画,其设计与制作更多地打上了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烙印。高超的动画技术,让原本静态的分镜头台本以动态形式阐述故事的脉络,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设计角色形象、场景画面、特效气氛以产生更加感人的视觉效果。这一课程模块包括二维、三维、后期及图形处理技术的学习,在“专业基础模块”训练完成后实施,既深化了学生对基本功的理解,又使学生在形态表现技术上得以提升。

(四)创意设计模块

创意设计模块主要学习动画创意设计原理,它将创作的原理融入不同的小型项目训练包进行教学实践,包括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动画片的设计制作训练。合理的课程设置将会使学生得到角色形象设计、镜头设计、动作与表演、原画设计、动画制作、灯光设定、效果制作、配音音效、后期合成等一系列完整、系统的训练。所有课程以完整的动画作品创作为主线进行布局,并在合适的点上切入,形成一个有机的创作课程群。

(五)综合应用模块

这个模块在完成动画创意设计原理的学习后实施,以完整的动画片或数字艺术作品创作为主要内容展开教学工作。学生将集编剧、导演、美术设计、原画师、配音师等身份于一身,通过设计、制作符合行业标准的动画作品完成学习任务。

四、关注教学与教改,提高教学品质与效率

动画专业人才方案的建设,不仅要确立目标、制定课程、划分时段,而且要关注方案的可执行性、教学品质的达成度及教学过程中可选择的潜在手段,并通过教学改革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执行性强的建设方法。

(一)专业课程建设

1.课程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建立在行业岗位需求点上,遵从与行业、时代同步的原则,将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动画专业的课程内容则是在课程体系大框架下,本着教学的可执行性对专業知识系统进行内容分割。不同课程内容的建设需要与专业课程的模块化处理相匹配。对不同模块、不同类别的课程提出不同的建设要求,通过“基础类课程对应专业化、技术类课程对应案例化、技能类课程对应项目化、创作类课程对应科研化、综合应用类课程对应成果化”的课程建设原则,建立健全课程内容。

2.品质达成度。

课程内容的传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动画专业的教学来说,这更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面对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兴奋点、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学对象,教学效果与互动节奏是多变的。教学内容如何高效传授,知识点与时间点如何对应,课程执行计划的制订至关重要。动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设计执行计划时需要预留部分相对动态的执行空间以利于师生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这对每个模块内的课程都是需要的。在设计课程执行计划时,教学品质的考核与教学效果的测定可以是多点式的,单元的、单个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以测定为手段,允许成绩在一定时段内根据教学效果有所变化。

3.教学手段。

自“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第一批进入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以来,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艺术类课程模式就拉开了大幕,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催生了线上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动画专业课程的专业特点、内容构成与网络展示平台、展示技术、交互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在线课程、线下课程、微课、翻转课堂为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及教学内容实施提供了多样的手段。

(二)教学与教改

1.教学的应用性研究。

动画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成分,不论是作为终端产品、服务工具还是展示手段,均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无论是在课程建设还是在项目研究开发上,对应用性的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动画文创产业链的对应上,动画设计制作前期、原画动画制作中期、影片编辑制作后期的知识点布局均有鲜明的应用性特色。这种应用性特色贯穿在动画专业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之中,因此,对应用性研究应该融入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之中。

2.教学的项目式研究。

项目导入式教学是动画专业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动画主干课程均为一个个项目式教学的串联,包括镜头集锦、动画小品制作、动画单集制作、动画系列剧制作、新媒体动画内容制作、动画衍生产品设计及系列化推广等多种类型项目。用以课堂教学的项目在题材、体量、技术、时间多个方面需要与既定的课程时段相匹配,更需要在知识点、学习内容、项目任务方面与个人所扮角色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3.教学成果的固化。

教学成果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动画专业课程尤其是综合类训练课程所形成的作品,多以视频、产品、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形式呈现,这是课程教学成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项目教学,并将专业赛事、实战项目、取得的专利融入课程教学,形成符合行业要求的、固化的教学成果。

五、重视条件建设,搭建配套平台

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离不开相应的硬件建设与平台建设,其中包括信息资源平台的搭建、实践双创平台的搭建,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形成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条件等教学管理与执行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完成。

(一)信息资源平台的搭建

动画专业的信息资源平台搭建包括信息与资源两个方面。信息资源除了常规的专业书籍之外,还包括动画角色设计效果图、人物比例图、转面图、动作设计图、分镜头台本、文字脚本、衍生产品设计方案、工艺方案、材料方案、推广方案、优秀专业论文、专著、教材、教案、各类专业大赛获奖作品、周边产品的专利信息、相关软件著作权。这些信息以数字库的形式存在,通过后台技术形成良好的导航系统,便于教学过程中及时调用。资源平台包括动漫行业信息数据库、动画发展史模型库、动画制作工艺与材料库及专利成果档案库。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与教学改革过程形成互动状态。

(二)实践双创平台的搭建

教学实践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養必需的配套条件。完备的动画专业实践平台与动画设计、制作教学环节相匹配,理想的结构包括传统动画设计制作模块、三维动画设计制作模块、动漫衍生产品打样模块。学生可以在此平台完成动画前、中、后期的全套实践性操作与学习。

传统动画设计制作模块:能够满足动画脚本、分镜头台本、二维动画、木偶动画、剪纸动画、胶泥动画、影视后期制作、音频音效制作等的学习实践活动。

三维动画设计制作模块:能够满足三维动画、贴图绘制、原画设计、PBR全流程制作、模型制作与贴图绘制的综合实训。

动漫衍生产品打样模块:能够满足动画衍生产品设计制作方案、纺织模型制作、纸质模型制作、陶瓷模型制作、木质模型制作及数字印刷的出版实践训练。

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单纯的课程设置方案,它的形成受行业影响至深,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关系更加紧密。设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考虑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置,还要将管理、执行、考核、成果、平台乃至师资建设融于一体,才能真正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于当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设计及教育现状的思考
浅谈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PBL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动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动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