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冲突、差异、断裂场景与“启蒙运动”教学
2020-05-12付文治
付 文 治
一、反思“启蒙运动”教学改进
“启蒙运动”教学内容涉及众多思想成果、超越百年长时段、包括多个国家大空间,偏深偏难。加上学生甚至部分教师没有阅读启蒙运动原典和经典著作的经历,造成在一节课里“学不易,教亦不易”。于是,实际教学过程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是教师在概述宏观的历史背景后,重点对某些思想观点进行阐释;要么是教师出示思想家的言论,与学生共同讨论、归纳这些言论中的微言大义;要么干脆是列出表格,把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填进去,让学生记住。“如此种种,使得历史课更像理论课,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明白了其实课后想想又没有明白。”1○面对原因复杂、理论庞大、影响多元的启蒙运动,要达到认知和基本的阐释评价,是否还有另一种途径值得思考和实践?
恩格斯说:“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现代性是在工商业化的过程中部分思想家们为表明自己所处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并为自己所处社会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理论论证而故意构造的一种意识形态。”2○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启蒙思想家的个体遭遇与相应的社会本质特征、内在规律存在联系,小历史、小事件因与思想家碰撞形而成为大时代大事件,从而诞生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运动。作为中学历史教学,那些夹缠不清、曲折往复的历史故事场景直观形象生动,但意蕴深刻,有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结构的创建。“要形成正确的表象,就得向学生鲜活呈现具典型特征或特性的事物与现象。为此,不必让学生作过多的观察,只要明显地体现典型特征,使其可以直觉地感知到少数明显的事例,最有助于正确表象的形成。”3○这种微观视角下的小历史也能体现社会典型特征,应该成为破解思想史教学两难的途径。
启蒙运动教学应当有一个来自历史深处的追问:那些启蒙英雄为何离经叛道,扛起理性旗帜与现实战斗?他们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又如何面对生命中的遭遇?“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以启蒙时代为中心,将学习的触角向前延伸与向后拓展,那么学生就有机会在更宽阔的视野下去探讨人文主义,这有助于学生对自由、理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生成更深刻、更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认识和态度。”4○把学生接引到思想家思维现场,构建直面思想家的经典场景,“也许这些优秀人物中最普遍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洞察生活的能力。他们能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看生活,他们观察事物较少用感情,而是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1○启蒙思想家共同的大舞台是当时已经成长起来的西欧众多的大城市和文化多元的社会环境。思想家们的个体差异在性格、立场、信仰等诸多方面,只是在面对自由、平等诸问题以及社会中的愚昧现象时才大致走在一起,如果没有故事场景,很难精准有力地解读认识启蒙运动真正的内核。启蒙思想家们特定的理智习惯促成理性主义生长,特定的批判对象以及独特的精神气质主要来自于他们的遭遇在头脑中产生了尖锐的差异、冲突、断裂。这种强烈冲撞既能解释启蒙从何来,如何变为运动,又能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如身临其境;这种差异、冲突、断裂的经典场景既构建了社会场景,又发微思想者内心思考,使学生直观启蒙思想家的品质、思维与精神,感悟启蒙思想家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展现的高尚情怀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体会启蒙运动作为社会革命的意义。因此,把这种强烈的冲撞变为一个个类似戏剧冲突,能够制造简洁有力的、具有强烈紧张感的历史经典场景故事,会打开启蒙运动教学的另一扇窗。
二、几个具有冲突性的经典场景
表1 场景一
家的解读?
(1)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开明君主的典范,中国的精英是明智的,而在其他所有国家则似乎迷信当道;虽然中国的皇帝有不受任何机构约束的专制,但是他所受的教育保证他不会滥用他的权利;他把自己作为一个家长来看,对他的孩子始终有着关爱和自我约束。(摘自伏尔泰《哲学辞典》)
(2)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中国并没有任何能够制约皇帝特权的机构,这就决定了中国体制的专制,而且儒家思想中对祖先和长者的尊崇决定了中国人政治上的顺从,这是中国皇帝作为大家长行使专制的基础,他可以管理人口众多的中国,但是皇帝的子民并没有任何自由的空间。这种体制还是专制,是世界上最不好的体制!(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卢梭认为,中国皇帝的专制使得中国人习惯于逆来顺受。在他的眼里,中国人考虑更多的是规矩,他们的伦理更多是掩饰,而他们的人性则多为屈尊和崇上,欧洲人应该做的还很多。
(场景一)文化论争——搅动启蒙旋风
法国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源于一段发生在德国的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表1)。
“仅仅复现出孤立的人、物和活动是不够的。人及其活动构成整体的一部分、社会的一部分和演化的一部分。”2○沃尔夫讲座的故事直接把东西方关联一起,据此打开启蒙运动,显然独特。围绕素养可设计问题:
1.当时的法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何异同?
2.东学西渐的传播者是什么人?这与法国思想家研究中国文化目的一样吗?
3.以下三位思想家结论的信息可能来自中国哪一时代?请简述三位思想家笔下的中国形象,他们的想法一样吗?你如何理解三位思想
(摘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在此经典现场中,学生与思想家处境一样,是坚信自己的心灵还是盲从?是学问之争还是人类命运抉择?一批卓尔不群,拿着理性武器批判现实的人使得启蒙运动从内隐走向沸腾,吹响法国启蒙运动的号角。
(场景二)等级冲撞——横遭牢狱之灾
18世纪以来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约有210位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及科学家到英国访问考察。伏尔泰也去了,但不是自愿,而是被放逐。一言不合进大狱,浪迹天涯心难平,他的《哲学通信》写作源于这次放逐,成为投向旧时代的炸弹(表2)。
表2 场景二
这个故事是理解启蒙运动的一个经典现场,能够激发学生有意思的历史想象与历史推测。围绕素养落地,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哪些原因使伏尔泰被投入监狱?
2.这一时期英法两国有何异同?
3.伏尔泰以这样的原因去英国,你推测他对英法两国社会的态度、看法和思想认识会怎样?
(场景三)信仰断裂——重塑“欧洲的良心”
承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启蒙思想家向天主教会投出了最厉害的炸弹,这是为何?在时人信仰断裂的揪心场景出现后,启蒙思想家揭示真实世界,使人们怀疑眼观,反思内心(表3)。
表3 场景三
宗教改革200 余年后的欧洲以及法国,血腥悲剧不断上演,这与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截然相反。围绕素养设计以下问题:
1.“伏尔泰反对上帝的意志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天命论,认为人类历史是一部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社会进步与神的意志没有丝毫关系,反对用《圣经》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理性发展的规律。”5○结合故事与材料说说你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的理解。
2.伏尔泰于1764 年说:“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为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播下了种子,而我不幸将不可能成为这场革命的见证人。法兰西人凡事都落后,但现在总算赶上来了。这光明已渐渐地散布开来,时机一到,革命就会立刻爆发。那时,定会是热闹非凡的。”1○请你谈谈对这一段话的看法。
启蒙思想家们大都经历了路易十四以来三代国王,无论是法国还是欧洲甚至是中国都在经历着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是我们得以理解一代巨匠的好素材,故事里升腾着人的精神气质,包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背后的文化因子。“故事从来不离群索居:它们是一个家族的分支,我们必须向后追溯,向前寻觅。”2○这些思想家用其一生为法国乃至为全人类的未来书写了有革命性的辉煌篇章。“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3○思想家的故事是行动的故事,他们从理论上剥离了中世纪与现代,宣告中世纪政治和思想的死亡,宣告自由民主思想的诞生和现代社会的到来,在实践行动上淬炼科学精神智慧火花,从而铸就理性思想丰碑。这些故事当然精彩又动人。
以故事建构一个可视的现场,虽然不是完整的历史现场,但无疑是靠近教育本质的一个教学方向。“就表象的形成而言,学生实际的直接经验具有很大的意义。从实际经验及直接感知(直观)所获得的明晰、正确而且是恒久的表象,对于掌握知识、发展之势,将会产生巨大的效果。”4○这或许给我们教学中构建故事、建构历史以启示,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