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20-05-12秦亚东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秦亚东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154002

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我国脑卒中患者中普遍的一种亚型,且此类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其中,心房颤动是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合并症,增加患者卒中严重程度的同时,影响预后效果。研究显示[1-2],发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患者年龄大等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目前,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等是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3]。但各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而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等显著优势的介入手术不断成熟,并逐渐应用于临床[4]。本文选择诊治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神经介入手术在其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接诊的126例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中AIS诊断标准;经CT、超声等临床检查确诊为AIS;经心电图诊断确定为心房颤动者;4.5h<脑卒中发病时间<6h。排除标准:颅内出血;发病时间不确定者;手术禁忌证者;临床资料不全者。对照组男36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23±3.21)岁;平均体重指数21.29±3.57;既往史:高血压23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12例、吸烟7例。观察组男37例,女26例;平均年龄(61.30±3.17)岁;平均体重指数21.33±3.41;既往史: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15例、吸烟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基础检查。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生产厂家: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20160213)治疗,根据患者体重控制溶栓用量,0.6~0.9mg/kg,最大剂量<90mg。总剂量的10%静脉推注,剩余90%采取持续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神经介入手术治疗,利用血管造影技术确定动脉狭窄部位后,实施局部麻醉,后给予股动脉穿刺入路。借助路径图和微导丝引导,将20ml生理盐水+20IU尿激酶(生产厂家: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112)按照1ml/min的泵速泵入,动脉狭窄栓塞部位置入支架。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等11项内容。根据总评分分为以下5个等级:0~1分示正常或近乎正常;2~15分示轻度卒中;16~20分示中度卒中;21~42分示重度卒中,评分范围0~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受损越严重。(2)并发症: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再灌注综合征。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逐渐下降,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11%,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5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5,P=0.028<0.05)。见表2。

3 讨论

AI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疾病,发病原因在于脑血管闭塞或狭窄,进而诱发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及神经功能缺损[6]。目前,支架置入、血栓拉出术、静脉溶栓等是AIS常规临床治疗手段,但合并心房颤动的AIS患者病情复杂,手术过程中既要维持良好灌注,又要合理控制心室率。有相关报道显示[7],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过快会引发心力衰竭,心肌耗氧和缺血状态加重,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临床应用实践表明[8-9],静脉溶栓治疗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时,受年龄、神经功能等因素影响较大,治疗效果不理想。而神经介入手术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和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诊断及治疗累及神经系统血管病变[10]。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后1个月相比,#P<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n(%)]

本文采用NIHSS对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近远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均低于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但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1个月的差异不明显,提示相比静脉溶栓治疗,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更加显著。神经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在尿激酶作用下,催化裂解为纤溶酶,同时降解血液系统中的凝血因子,显著提高溶栓效果[11]。同时对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1.59%)明显低于静脉溶栓治疗(11.11%)。进一步证实了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的上述近远期治疗效果。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小,病例数有限,但整体不影响结论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手术可显著提高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近远期疗效,改善受损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