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教育在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5-12汪宏
汪宏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外科,河南 信阳 464000)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恶性肿瘤,是肿瘤科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于消化道的最末端,长度为10~15 cm,是发生在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1]。该疾病发病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脓血便、便秘、腹泻及肛门坠胀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术后会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最终因恶病质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或紊乱致死[2]。因此,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对直肠癌患者的不良情绪具有改善作用,极为重要的是为患者减轻心理压力。赋能教育以患者为中心,是相关工作人员对自我安全的维护进行协助从而担起自我管理的重要意识,通过调动患者自主能动力,促进护理干预措施的落实[3]。本研究探讨给予直肠癌手术患者赋能教育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治疗的108例直肠癌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为44~68岁,平均(56.75±6.23)岁;病程为6~13个月,平均(7.69±3.26)个月。观察组:男24例,女30例;年龄为47~70岁,平均(57.41±6.26)岁;病程为4~15个月,平均(8.96±2.8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了解患者负面情绪的原因;术后倾听诉说;建议多听一些令人身心舒畅的歌曲分散疼痛注意力;建立充足的信心并加强对直肠癌的正确认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赋能教育。其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情绪表达、制定目标及效果评定,具体的措施如下。(1)提出问题。由3名护理人员开展你问我答的方式分别对患者提问心理、生理及自我效能相关问题,然后做出评估并记录,从患者的回答中掌握其自我护理能力状况及心理状况。(2)情绪表达。明确问题之后,根据直肠癌患者提出的问题与其沟通,随后进行随访,针对该疾病的有关知识、自我效能以及研究问题的所有因素全方位实施赋能教育。(3)制定目标。通过探讨的方式指引患者提出适当锻炼、保持乐观心态、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及改善饮食、心理状态等若干小目标,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并记录每天身体状况的真实性。(4)效果评定。赋能教育顺利完成之后,应当对直肠癌患者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整理工作,设定下一次赋能教育的内容和重点方向。
1.3 观察指标 (1)术后康复:分析并记录直肠癌患者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测量表QOL-C30对患者术后10周进行测评,包括症状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胃功能量表。共30个项目,总分100分,症状量表分值越低,整体生活质量表与胃功能量表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优[4]。
2 结果
2.1 术后康复 观察组术后第1次排气、创口愈合、下床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术后QOL-C30评分 术后观察组功能量表评分、整体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QOL-C30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赋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直肠癌患者的角度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并实施全方面护理服务,责任护理人员需了解直肠癌患者是否有意愿参与本次决策,同时也是帮助患者充分发挥主观积极能动性,增强对直肠癌疾病的认知度,掌握其主要特征,利于患者积极建立生活的目标及所在的意义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第1次排气、创口愈合、下床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功能量表评分、整体生活质量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通过赋能教育,患者对直肠癌相关知识得到了了解,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分析原因在于赋能教育模式使责任护士与患者了解更多有关直肠癌的相关知识,自我调节的能力也逐步增强,使患者术后能够快速恢复至正常水平。赋能教育是针对所有患者不同阶段或不同心理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排解压力,增强患者对疾病实现良好预后的坚定信心[5-6]。
综上所述,赋能教育用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自我能动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