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有效性分析
2020-05-12黎殿德
黎殿德
(阳春市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广东 阳江 529600)
食管裂孔疝是指腹腔脏器经增大的食管裂孔突入胸腔,该病属于食管良性疾病,患者患病后以胸痛、反酸、哽噎感、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疝内容物发生嵌顿时会表现出急性肠梗阻、急性胃扭转等症状。该疾病易发于中老年人,且女性多于男性。相关报告指出该疾病在国外的发病率为5%~15%,在我国的发病率则在4%左右[1]。食管裂孔疝具有隐匿性,患病初期无特异性,采取内科治疗便可得到缓解,但大部分患者依然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传统开腹手术和经胸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且预后不甚理想。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分析探讨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阳春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2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确诊为食管裂孔疝。入选标准:(1)所选患者全部在内科治疗1 a以上且无显著疗效;(2)患者以胸骨后疼痛、反胃、腹胀、嗳气、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3)患者均不存在胃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2]。排除标准:(1)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患者;(2)严重感染、植物神经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的患者;(4)资料不全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36~68岁,平均(46.72±10.6)岁;病程11个月~9 a,平均(4.74±2.2)a;病理分型:食管旁型12例,滑动型43例,混合型5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35~72岁,平均(47.54±9.4)岁;病程12个月~8 a,平均(5.04±2.4)a;病理分型:食管旁型10例,滑动型44例;混合型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例分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具体方法:患者保持平卧位,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待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铺消毒巾,选择左胸后外侧第8根肋间为进入点[3];切开纵膈胸膜将疝囊暴露在外,将膈食管韧带剪开后游离出食管和贲门,随后钝性分离膈肌脚;对膈肌脚两边实施间断缝合不做结扎;使用褥式方法缝合切断的膈食管韧带与膈肌裂孔,最后暴露在外的贲门及食管下段纳回腹腔,将裂孔内外缘的缝线实施结扎处理;最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治疗组采用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具体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后取半截石位,抬高患者右侧使其保持头高脚低状态,分开两腿,为患者建立气腹,腹内压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4];将脐上方作为穿刺点,将腹腔镜置入腹内,将左右上腹部和剑突下作为其余3个套管针的穿刺孔。成功建立气腹后进入腹腔镜,探查腹内情况,疝内容物主要是网膜组织和胃,其与食管裂孔及四周紧密相连,提起肝左叶后使用超声刀游离肝胃韧带,充分暴露出食管裂孔和右侧膈肌脚,随后将脾胃韧带暴露出来并切断胃短血管,以便暴露左侧膈肌脚,分离粘连的疝囊,给予止血处理后回纳胃及网膜内容物至腹腔;切忌动作粗暴,以免损伤血管及迷走神经干[5]。利用牵引的方式向前方提起腹段食管,缝合食管后的膈肌脚,确定膈肌脚的位置后仔细剥离疝囊,实施食管裂孔修补。当食管裂孔疝超过6 cm时,需使用V形巴德专用补片给予修补,以降低直接修补的难度。检查腹腔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胃镜检查胃内吻合创面有无活动性渗血,完成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手术结束。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胃肠减压,补液治疗,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生活质量等指标;(2)生活质量采用消化病生存质量量表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心理、精神状态、生理功能状态、自觉症状、社会状态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术后并发症 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988,P=0.033。
3 讨论
食管裂孔疝主要发病原因为膈肌发育不良,也可能是长时间的腹内高压导致食管裂孔增大,进而使贲门、胃组织进入纵膈导致,手术或意外创伤均会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少部分患者食管韧带未变松弛,贲门位置不发生改变,但是食管裂孔增大,胃底或部分胃体突入胸腔,进而发生食管旁裂孔疝,具有完整的疝囊[6]。该疾病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上依据病因的不同将其分为滑动型、食管旁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病程长、复发率高[7]。
临床治疗上以消除疝形成因素、减少胃酸分泌、控制胃食管反流、促进食管排空为主要原则,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势,将其应用在食管裂孔疝治疗中,能够在分辨率较高的情况下观察血管与神经,可以有效保留食管周围间隙,确保患者食管畅通性,降低对患者的损伤,促进术后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主要是腹腔镜手术具有可靠性高、恢复快、微创等特点,在使用腹腔镜治疗食管裂孔疝时,局部操作手术方法同传统开腹手术差别不大,治疗效果能够得到保障;此外,由于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无需重建消化道,适宜腹腔镜下操作,减轻患者痛苦。腹腔镜手术能够放大图像,手术动作不受距离限制。胃食管结合部位特殊,处于胸腹之间,因此开放式操作难度较大,而腹腔镜的图像放大功能,可将狭小处的空间放大,使手术更加安全、精细。
综上所述,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