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5-11王薛平黄星陶玉华
王薛平 黄星 陶玉华
摘要 植物学是高校生物和农林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多数资源类、化工类专业的选修课程。为提高“植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了目前高校“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针对应用型大学的特点,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探索建议。
关键词 植物学;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Q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8–0–02
Abstract Botan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biology,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majors as well as the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for most majors such as source, environment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Botany 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Botany in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form suggestions from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otany course bas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Botany; Teaching reform;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8.071
“植物学”是生物和农林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历史悠久、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和完善,是一门经典课程。“植物学”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分类、生理、分布和进化等内容。农林类、生物与环境类专业学生一般在大一阶段开始修习“植物学”,为后续“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生态学、园林学、景观学”等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1 应用型高校“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植物学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多年来比较固定,缺乏前沿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学习植物的积极性不高。“植物学”课程知识以描述性知识为主,整门课程类似一本说明书,描述植物体由外到内的结构特征以及分类和进化的内容,涉及庞大的名词术语群,加之很多描述植物器官内部解剖结构的专业术语比较抽象,实践性较强,植物分科分种的特征内容多而繁杂,增加了学生理解和记忆难度,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
为了加重专业课分量,很多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基础课课时容易被缩减,使“植物学”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在相对较少的课时内完成一本知识点较多的“植物学”课程,不仅给任课教师带来教学压力,也给学生带来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植物学”课程学时的压缩也导致实验和实习课时减少,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在教学环节上减少学生自主探索时间,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植物学”的实习内容。
2 应用型高校“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应剔除或减少初高中生物及相关学科教学中已经讲授过的植物学相关基础知识的讲授,既节省课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求知欲。其次,增加前沿知识,将生命科学中出现的最新科研成果与讲授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科研应用的角度理解植物学的相关知识点[1]。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使其与今后专业课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2.2 突出教學互动
传统的“植物学”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少,加之描述性课程的特点往往比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量调整教学方案,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如在讲授植物的六大器官时,教师可在上课前带领学生到校园先观察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整理后在课堂上介绍植物器官的形态特征,教师在其间进行积极引导、提问和总结。在学习被子植物分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每人做PPT介绍一种植物,包括该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生长习性、繁殖方法和主要价值,以组为单位选派1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教师做最后点评。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物体结合起来,通过与自然的接触,激发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性,同时了也更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如对某些对植物学兴趣特别浓厚的学生,可以在今后野外采集标本等工作中布置相关任务,因材施教。
2.3 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观察、标本、模型、多媒体和线上线下结合等,使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加具体和形象。教师平时要多注重搜集各种时令开花的植物影像资料,在课堂上展示或发送至与学生互动的聊天群中。同时,可以将与植物有关的一些纪录片和视频与学生共享,增强学生对植物学的兴趣。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促使线上授课方式多元化,关于线上线下课程的优缺点一直成为教师和学生争论的焦点。由于线上课程更能加强互动环节,加强师生沟通,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线上课程形式的多样化是线下课程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3-4]。
2.4 重视实践教学
高校“植物学”课程是由理论课与实践课共同构成的,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数经常被压缩,为了整本书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学校容易压缩实验和实习时数。而植物学的形态和分类特征尤其需要与实际物体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的验证性实验除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很重要外,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同样重要,可以观察在前或观察与讲解同步[5]。适当安排植物分类教学实习很有必要,可帮助学生学会识别植物科和种的识别要点,通过接触不同种植物和植物生态系统,建立正确的自然科学观,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想对自然界进行探索。教师还可以在实习课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植物的一些现象或生理活动,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6]。对于自主探究式的实践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与现代互联网图像识别技术,如花伴侣、形色等手机App,通过构建以学校为目标区域的实践环境,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校园植物分类实践活动。
2.5 注重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及构建教学场景,以开放式的答案要点引导学生通过互动问答、头脑风暴等方式对“植物学”课程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并自发解决课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此外,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评价改革,不应只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与教学关系中进行改革,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转变观念,在满足人才培养主体要求的基础上赋予师生充分的教学评价自主权,使教学评价能真正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真正实现教学评价功能,在类型上真正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在方法上真正体现相对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3 结语
植物学学科作为一门传统的、以描述性为主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有序结合。应用型高校应在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大方向上,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特点给予教师相应的课程改革自主权,使其在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摸索出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冉莉萍,余徐润,熊飞.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44–245.
[2] 方穎,羊海军,陈建军.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农林专业类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高教探索,2018(7):48–50.
[3] 杜磊.高校植物学课程教学优化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8):100–101.
[4] 蒋洁云,肖群英.地方高校植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93,195.
[5] 李明,赵锦,白志英. “植物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103–107.
[6] 黄世霞,何金铃,袁艺,等.完全学分制下植物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0): 88–90.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