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社会心态探析
2020-05-11刘馨蔚
[摘 要]新时期中国青年的主流心态是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矛盾问题的累积,孤独感、依恋心理、“低欲望”心态等消极心态也在暗暗孕育和滋长。面对部分青年的消极社会心态,本文通过深度剖析和反思,建议从公共精神重塑,注重价值引领和网络空间净化三个方面入手,培育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青年;社会心态;成因;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C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1-0076-0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需求也从单一变为多元,从低层次满足变为高层次需要。显然,除了高标准的物质需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已经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心态作为社会风气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现实所反映的群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样式。[1]因此,社会心态的健康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时代人民生活的美好程度。长期以来,党中央十分关爱青年群体,注重对青年群体心态的积极引导和健康培育。《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指出了青年的心理健康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本文拟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现状进行阐述,对其中消极社会心态的成因进行剖析,以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健康心态的培育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现状
(一)青年的社會主流心态健康向上
从总体上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社会心态主流是健康积极的,在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下,整体趋于爱党爱国、积极进取、求真求实、理性成熟。除此之外,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理性务实的人生观。随着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尤其是2019年多国之间出现的贸易战或贸易摩擦,就业形势总体较严峻。在此大背景下,广大青年在对待工作、职业选择的态度上趋于理性务实。《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就业仍是2019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回顾近几年职场,广大青年正逐步从慢就业到主动就业,从简单的“一跳走之”到重视现有职业的完善提高,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对职场的现状更加清晰,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加理性。当然,这种基于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状态下的理性,也相对“世俗化”“工具化”,但从总体上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人生观是理性务实的。
2.平等自信的国家观。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的核心是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3]近些年来,不管是从“出国热”到“回国热”,从“崇洋媚外”到“一致对外”,还是从仰视西方到平视西方的心态变化,彰显的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平等自信的国家观。同时,随着近年来各种形式的中国力量,无论是中国G20杭州峰会、珠海航展,还是神州11号发射成功、国产航母已合拢成型,都足以让当代青年拥有更多平等自信的国家观。这种平等自信,不仅体现在广大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更体现在他们对中国梦实质的深刻理解。
3.开放包容的国际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广大青年认识世界的途径从单一到多元,从枯燥到有趣,随之产生的对世界的理解也从片面到全面,从无知到博识。比如通过互联网实现“全球购”,借助慕课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通过SNS了解他国居民的生活,等等。同时,在世界文化、经济、政治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各种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并逐步树立了开放包容的国际观。例如相比老一辈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年轻一代对“洋节日”的包容,并不是青年们集体“崇洋媚外”,而是因为西方节日没有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满足了现代人交流沟通、集体参与和宣泄情绪的需要。因此,不是年轻一代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而是这个伟大新时代里所培养出的开放包容心态和平等自信国家观的加持,让新世代中国青年在传承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能认同西方节日所具有的优点。而这种对西方节日的包容和欢迎态度,彰显的正是大国青年的自信心态和强者心态。
(二)部分青年消极社会心态凸显
毋庸置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心态是健康向上的,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矛盾问题的累积,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也愈加复杂。并且,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心态的消极与积极是相伴相生、辩证统一的。因此,我们在看到广大青年主流心态健康的积极面时,也要警醒部分青年消极心态的暗暗孕育和滋生现象。
1.孤独感泛化。近些年,完全一人席、迷你KTV、无人售货商店等独立消费场景悄然兴起。不仅如此,网络“键盘侠”与现实“独行侠”的“分裂人格”,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的自闭式社交等一系列群体性孤独的现象背后,是“众乐乐”不如“独乐乐”的寂寥,消费“孤独”已逐渐成为消费领域的新风口。以抖音、快手、Vlog等短视频行业的兴起为例,各种新奇有趣的视频内容,不仅能够第一时间缓解青年人的寂寥感和无聊感,视频所带来的参与感和亲密感对广大青年更是有不可比拟的巨大吸引力。火爆的短视频行业背后,是一场对青年群体的孤独收割。而这种孤独经济的兴起和年轻人自闭式社交的泛化背后,是日益庞大的空巢青年。根据《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现有单身成年人超过2亿,独居成年人将近8000万[4]。新时代青年群体的孤独感泛化现象不容忽视。
2.依恋心理显著。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95后”“00后”为主的互联网世代的依恋心理显著,主要体现在对偶像文化的过度崇尚,对“偶像经济”的巨大贡献。根据QuestMobile的资料[5],2018年,中国互联网世代推动的“偶像经济”消费规模超过400亿元。并且对“洛天依”之类的虚拟偶像的崇拜在青年群体中逐渐成为新风尚。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所带来的“光环效应”,易导致青年群体对偶像产生高度认同,并且这种高度认同常伴有显著的情感依恋。比如艾娟的研究表明[6],目前青少年群体中已出现将偶像神圣化、绝对化和浪漫化的倾向。并且,根据郝玉章等人的研究[7],发现青年群体对偶像的依恋情感中,感性成分多,理性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
3.“低欲望”心态弥漫。“低欲望”心态又叫佛系心态,与之伴随的是不想工作、不想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育的行为特征。根据《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2018年全国结婚率为7.3‰,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全国离婚率也创下新高。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离婚率高达35%,并且为这组数据做出“贡献”的主要是“90后”。尽管年轻人的高离婚率现象让人忧心,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低结婚率现象。因为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而言,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结婚有没有必要。根据NHK公布的2018年日本人结婚倾向调查报告[8],68%的日本人认为可以不结婚。而韩国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出生统计》显示,2018年韩国生育率不足1,韩国成为首个零出生率国家。这场以日韩青年为“先驱”的低欲望心态,不止蔓延至中国,已弥漫至整个东亚地区。
二、部分青年消极心态的成因
(一)跨越物质需求的“情感诉求”和“社交需要”
与“70后”“80后”不同的是,从物质基础看,“90后”“00后”是真正的“富足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期,成长于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的条件下。从情感方面看,1995年至2009年,中国生育率为1.55,大部分“95后”是独生子女[5]。从科技条件看,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群体是互联网原住民,深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根据马斯洛原理,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需求会成为个体的新追求。因此,对于生活丰裕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而言,物质享受已经被跨越,诸如情感诉求、社交认同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年轻一代的新要求和新渴望。于是,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成为年轻一代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空巢青年应运而生。但线上的精彩并不能替代线下的单调。因此,现实世界里依然孤独的青年群体,通过将部分精神慰藉转移到偶像身上,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闲暇时间,同时,在同一阵营粉丝圈内的相互陪伴,又让他们找到了期盼已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交认同、情感诉求等高层次精神需求在同一时间得到满足,对偶像的依恋心理进一步加重。
(二)个体化冲击下的“孤立无援”和“逃避自由”
与单位制时代,由“单位”给社会成员提供最主要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同的是,随着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和单位制的解体,广大青年不仅失去了单位这一重要的组织上的长效保障,而且在需要越来越多地为自己“买单”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加剧了个体之间竞争程度[9]。并且随着生活中遭遇“灰犀牛”“红天鹅”等可能性的增加,个体自身要承担的风险也是急剧增加。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个体化社会》中就明确指出:“社会对于个体来说已经是分崩离析、支离破碎、不易辨识、难以捉摸的”。[10]56当然,个体化社会不止有负面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个体化社会里的每个个体都更加自由了,拥有的选择的机遇和空间是前所未有的增加了。但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却在《逃避自由》这本书中指出:“现代人其实都在逃避自由。”[11]97弗洛姆认为,自由会给人带来积极影响:让个体摆脱了制度桎梏和精神束缚,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但自由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不仅会让人失去了原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还会让人愈加孤独和无力。因此,对个体化冲击下的每个青年而言,在物质层面上,自由市场经济下的每个青年个体,都是在“压力山大”地独自承受着现代社会的各种风险;同时在精神领域,广大青年群体失去了单位等组织所附带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之后,在享受独立的同时,感到的是每日剧增的孤独和无力。所以,依恋心理也好,“低欲望”心态也罢,这些其实都是新时代青年在个体化冲击下逃避自由的无奈之举。
(三)网络、资本的“推波助澜”和“过度包装”
近两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节目形式呈爆炸式趋势,我国偶像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在众多“迷妹”“迷弟”的背后,是商业资本的过度包装和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浪”[12]。首先,在商业包装下的偶像人设都是完美无瑕,令人向往的。有的能满足粉丝的外貌幻想,有的能满足粉丝的技能喜好。但归根结底,这种对偶像神圣化的过度包装,都是在满足广大青年群体对“美好”愿景的向往和追求。其次,为了建立与青年粉丝群体的消费连接,商业资本不断涌入,利用青年粉丝群体的依恋和崇拜心理,举办了拍卖明星物品、制作明星周边、“偶像养成计划”等一系列商业活动,催生了粉丝疯狂集资、刷榜单造数据等众多乱象的出现,也进一步加剧了青年粉丝对偶像的依恋心理。除此之外,消极心态的孕育和滋生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参与。首先,借助于互联网工具,实现了消费主义、偶像文化等负面文化的裂变式传播,极大地推动了青年群体消极心态的产生。其次,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年轻一代可以在虚拟空间实现真实世界难以实现的泛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情感诉求。但由于互联网本身的隐蔽性和互联网操作的独立性,年轻一代在虚拟世界获得陪伴的同时,现实世界里却变得更加孤独和封闭。
三、中国青年积极健康心态的培育路径
心理学其实本没有消极和积极之分,而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积极心理学的提倡和兴起,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社会的整体心理出现了一些失衡,尤其是新时期青年在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方面表现较弱。因此,提出培育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积极健康心态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在于平衡一下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心态。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塑公共精神,破除个体化困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现代风险的不断累积和社会流动性的日益增加,一部分人在公共精神不断减弱的同时,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在不断扩张。这一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影响了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也对新共同体的建设构成了威胁。在个体化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变为个体性与公共性,个人主义与公共精神的关系问题[13]。所以,破除个体化困境的当务之急是重塑公共精神,这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首先,构建全方位、系统性的公民教育体系。一是适当增设中、小学和大学的公民教育理论课程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从小培育青年的权利观和义务观,树立牢固的公民意识。二是构建社区公民教育体系,强化社区居民的公共倫理精神和法治规范意识。其次,积极推动青年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实践。引导年满18岁以上青年积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实践,让他们在公共事务的讨论、协商中,体会作为公民的权利与责任,让他们在公共利益的维护中,培育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理性认识。此外,提高治理能力,打通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妥善解决与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打消广大青年在生育、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从根源上增强青年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二是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搭建心理关爱服务平台,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满足青年群体多样化心理服务需求,为青年健康心态的培育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注重价值引领,打造精神家园
归根结底,消极社会心态产生的深层原因离不开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价值共识的缺失。而现代社会是不可能消灭价值观的多样性和价值冲突的。广大青年的成长又正处于小麦的“灌浆期”,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养分”。因此,必须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讓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化教育中培育积极健康的心态。但是在被大量信息淹没的今天,在媒体为吸引群众眼球“搏出位”的今天,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质而非形式上传递给年轻一代实属不易。爱国精神、理性价值观等理念必须创新传播方式才能让这群被消费主义和大众媒介包围的青年所接受。因此,加强价值引领,首要任务是优化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的载体、方式和手段,以“接地气”“年轻化”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其次是结合流行文化,强化价值观输出。近些年,看电影、看动漫、玩游戏等已成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通过联合电影行业、游戏行业等第三方力量,由政府牵头,引导娱乐产业和市场多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国产影片、综艺节目、游戏或动漫。让广大青年在流行的大众文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让伴随动画片和游戏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从小在寓教于乐中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在文化精神日益重要的今天,优秀文化的滋养对广大青年健康心态的养成也十分重要。应在教育体系和文化建设中普及正确的婚姻观念,破除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和迷思。同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推进相关宣传教育平台方式、载体的创新,让优秀文化内化为广大青年的精神力量,由内至外地为青年群体打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精神家园。
(三)净化网络空间,遏止过度商业化
现在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在网络,而网络的主体受众是青年人。广大青年在网络空间遭受心智暴力的可能性在上升,网络空间的净化和商业行为的规范势在必行。第一,及时制定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依法规范网络监督。要减少网络暴力、流量造假、倒卖黄牛、众筹不规范等乱象,除了网民自身素养的提升,根本在于是否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比如为偶像集资应援等粉丝经济行为一直都是法律的灰色地带,“赛前筹钱,赛后撕账”更是常态。所以,应建立网络平台明星类众筹项目的严格审核机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对于违规项目或违规操作采取惩戒措施,必要时追究法律责任。第二,筛选合规的网络管理者,严格审核和批准流程。像粉头、群主、吧主这样的网络空间管理者和经营者,实际上是连接青年网民和舆论的中心环节,是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他们的综合素养将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导向和网络空间的净化程度。因此,要实现网络净化的长效性,筛选合格的管理者是关键。建议通过实名认证、综合素养考核等方式,设置一定门槛,加强对网络空间管理者的审核和批准。同时,不定期审核网络管理者发布的各类资讯,并且定期对网络管理者进行指导和教育。第三,严格评估综艺节目,营造健康的网络视听环境。以国家广电总局为首,各地市电视台跟随,对于偶像养成类、选秀类等节目,必须从价值取向、思想主题、主题立意、情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坚决遏制过度娱乐化、过度商业化和金钱至上等错误倾向的节目上架。第四,建立和健全网络民意搜集和反馈机制,抢占舆论制高点,取得主动权。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及时掌握青年群体的心态变化,形成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健康环境,为青年积极健康心态的培育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志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社会心态的现代性嬗变[J].中国青年研究,2018,(4).
[2]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EB/OL].http://www.sohu.com/a/321171074_100941,2019-06-10.
[3]余金成.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三种内涵的历史演进——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7).
[4]民政部.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ohu.com/a/338491755_697727,2019-08-15.
[5]广东省创新孵化器运营研究院.Z世代经济研究深度报告:Z世代的新需求、新文化与新经济[EB/OL].https://mp.weixin.qq.com/s/ZaPp0oWo8xn6QZUg7m0VnQ,2019-06-24.
[6]艾娟.青少年偶像文化心态的思考——以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为参照[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7]郝玉章,风笑天.青少年偶像崇拜——207封“赵薇迷”信件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0,(4).
[8]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约七成日本人接受终身不婚——中日韩婚恋观大比较[EB/OL].http://www.keguanjp.com/kgjp_shehui/kgjp_sh_yishi/pt20190124060002.html,2019-01-24.
[9]罗家为,刘馨蔚.传统与现代之间:改革开放40年基层治理的历时性考察[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2).
[10](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11](美)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12]张晓庆.“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9,(6).
[13]张洁.个体化时代公共精神的培育困境及其超越[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4).
责任编辑 杜福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