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差异”,达成“共生”
2020-05-11褚冬梅
褚冬梅
【摘 要】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教师考量和关注的主体。每个班级都由众多生命状态迥异、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构成。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不能刻意回避这种客观差异,而需要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学情、认知能力,遴选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最终达成“共生”的课堂教学境界。本文提出要直面差异:每个儿童都是独特主体;善用差异:依循自我节奏自主生长;成就差异:引领学生实现独特发展。
【关键词】 直面差异;善用差异;成就差异;共生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教师考量和关注的主体。每个班级都由众多生命状态迥异、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构成,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不能刻意回避这种客观差异,而需要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学情、认知能力,遴选出不用的教学策略,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最终达成“共生”的课堂教学境界。
一、直面差异:每个儿童都是独特主体
俗话说得好:“五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形象的语言之中,揭示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教师在欣赏一些优秀学生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去抱怨一些后进生,要有敢于直面差异的勇气,要有善于直面差异的智慧,将所有学生都看成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看成是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主体,让课堂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
比如统编版教材中《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第一课时教学,我们不能将教学的目标以一刀切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方式不仅会让优秀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充分发展,同时也会让一些后进生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总是会找这样的借口,课堂教学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学生,需要将大部分学生作为教学的关注范畴。其实,这就是教师没有直面差异的具体表现,没有将每一个儿童都作为课堂中独具魅力的主体。为此,教师需要更新理念,将教学的目标进行适度调整。保底目标:知道课文的中心观点是“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并且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分别从美丽渺小、资源有限、不可移居等展开描写;提升目标:能够了解中心论点与所写素材之间的因果联系,洞察美丽渺小、资源有限、不可移居之间的因果和递进关系。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这就不仅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吃饱,还可以让后进学生找到了适合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善用差异:依循自我节奏自主生长
既然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就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回避,更不能将这种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阻力,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理念,不仅要接受这种客观差异,而且还要利用彼此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本的基础上获取最长久的发展。
比如统编版教材中《竹节人》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课文主要向我们呈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进入学习所需要的思维也就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主要写竹节人的制作方法,需要有提炼文本信息的辨析思维;第二部分主要写竹节人给童年课余生活带来的快乐,需要的是学生品味语言的思维意识;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老师也偷玩竹节人的情节,需要学生有积极的想象思维,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将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聚合在一起,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都能在小组中体现不同的价值。比如善于运用辨析性思维的学生,就可以在第一部分学习的过程中,精准提炼出竹节人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制作注意事项;善于运用语言品析的学生,就可以在第二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在的认知体验,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提升内在的认知意趣,真正为本组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善于运用想象思维的学生,就可以在第三部分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使认知能力不断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就巧妙地利用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依照自己的节奏和思维方式形成了自主性生长。此时,差异已经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绊脚石,而成为学生能力發展的助推器。
三、成就差异:引领学生实现独特发展
随着对学生之间客观差异认知的不断转变,教师就越发能够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只要善于运用,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孩子内心发展的重要资源。
比如《穷人》这篇经典小说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凸显语文要素“阅读小说要能紧扣情节、环节来感受人物形象”,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不同特点,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和渠道。如最后教师会要求学生说说这个故事发展趋势和结果,但怎样来汇报呢?此时,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选择。不同的学生会获得更加适合自己的汇报方式,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选择了以角色表演的方式来呈现,有的学生选择讲故事的方式,有的学生运用了连环画的方式……虽然形式不同,但学生对于这篇小说的理解都在落实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也都在准备的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采用大一统的模式让学生进行交流与汇报,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因为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成就了自己。
总而言之,不同的特点所形成的差异,不但不应该成为我们嗤之以鼻的对象,更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让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达成殊途同归的教学境界,最终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