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改学生习作初探
2020-05-11刘裕华
刘裕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及批改中,让老师最为头疼和烦恼的事情是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精批细改,既要改错别字,又要改错句、病句,还有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的段落,可以说用尽了老师的智慧。但本子发到学生手里时,部分学生并不领情,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劳动成果置若罔闻,下次的写作仍然存在病句、流水账、跑题、层次不清等问题。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依赖于或少依赖于老师和他人,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有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意识,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倡导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尊重差异,相互激活,优势互补。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尝试改变一元评价方式,力求评价的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具体操作如下:
一、自我欣赏与评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老师要鼓励学生做评价的主人,自己评价自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自我发展。在学生写完初稿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老师提出的诊断和修改本次习作的要求,自查自改,然后从三个方面在篇末写出“欣赏与评价”:
1.写作背景。介绍自己写作缘由及过程,为同伴互评提供依据。
2.亮点。本次习作自我感觉最成功之处,借以培养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3.困惑。写出本次习作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和困惑之处,以便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二、互改中提升能力
1.小组评议
为了扩大反馈面,让学生有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提出诊断和修改本次习作的要求,让学生对本小组同伴的作文进行口头评议。这样,在学生之间搭建起相互交流的平台,给他们更多的相互商榷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大家发现作文中的共性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交换意见,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激发学生从独特的视觉写出精彩的习作。
2.小助手评改
在小组评议环节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并发现一些习作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熟悉评价标准并乐于服务,因此成为教师习作评改的小助手,由他们去评改同伴的作文,这是对他们习作能力的认可,同时也给予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他们在评改同伴的习作中,体验到学习的欢乐,获得成功的体验,慢慢形成了一种自信。不仅如此,小助手在批阅习作中取长补短,开阔了视野,使同一主题的文章选材更为丰富。小老师评改时,教师要求他们署上评价人的名字,旨在使小助手评改别人作文时认真负责,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要对习作中的不足提出自己诚恳的建议和意见。以下是一个小老师对同伴习作的总批:
语言清新朴实,对老师的回忆描写细腻。最后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尾留下悬念,用一句话结束,能引起读者的遐想,好!要注意不要用太多“于是”,在对日出的细致描写方面还得加油哟!(——魏新语)
3.全班互动评改
在小组评议、小助手评改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初稿,关注学生的评价内容。然后,根据本次习作的目标,结合本班学生习作的情况,选取若干代表性习作,采取引导、点拨的方式,在全班进行示范性评改。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他人好的习作方法,解决班级学生本次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
4.学生自主修改定稿
学生依据上述评改活动后所得的全部信息,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改,定稿后,誊抄到作文本上。
5.教师评价激励与建议相结合
教师评价是习作教学过程中常存在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学生采取鼓励式的评价,即对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使他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自主修改、同学互评的基础上,教师把评语化作一张真诚的笑脸,一颗闪耀的星星,一句由衷的赞叹,抑或是代表欣赏的波浪线、红圈圈,使学生增强习作的自信,并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评价氛围中继续努力上进,实现一种良性循环。同时,在班级里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开展作文观摩活动,展出优秀作文及评改内容,讓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功感,得到内心的欢愉,又让习作能力薄弱的学生能从优秀习作中习得方法,获得习作灵感。学生批改习作的兴趣也得以提高,并积极成为自改互评的参与者。老师不仅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进行鼓励,同时也采取批评教育的评价,我觉得在习作教学中也应该存在批评教育,给学生指出习作中的不足,提出中肯的建议或意见,当然其中方式要因人而异。
总之,习作评改教学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是具有自改互评作文能力的。坚持以评价促提高,以学定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的评改,由重视文本到关注学情,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的熏陶,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习作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