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视角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度
2020-05-11丁薇薇
丁薇薇
【摘要】教学要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教师应主动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能动学习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让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学生主体 语文课堂 参与度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认知,更是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必须创新,不能一味灌输,要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上,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的勇气
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所注重的不是学生的想法和思维,而是自身的权威性以及课堂纪律性,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严厉,学生就不敢捣乱,从而成绩优异。事实上这大错特错,如果不能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满足其探索欲望,是无法对学生起到真正的培养作用的。而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会使学生感到害怕,害怕被老师训斥,从而不敢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因此,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就需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要有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课内外都下足功夫。有句话说得好:“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中。”也就是说,首先教师要做到用自己的真心去爱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做朋友。而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从气氛入手,尽可能地将课堂气氛营造得相对有趣,这样会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讨论。这样有益于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意识
“挑战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是“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提出的又一战略目标。但是,走进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的确,实施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教师们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真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看多了很多看似“精彩”的表演性课堂教学之后,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理智地思考,追求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应该怎样做呢?为此,笔者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1.朗读活动
提起语文,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作为语文这一学科的主要表现形式,朗读也存在多种形式,如最为经典的分角色朗读以及表演朗读等,其中包括理解读、品析读、运用读。
笔者在一次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代入到《雨后》这一诗歌的角色中,而学生们也是及时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通过朗读去感受当时主人公的快乐。在朗读前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男孩摔倒后弄脏了衣服,知道会被责骂,依然兴奋?意在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带着问题朗读,学生会读得更仔细,加上自身的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会从中感受到朗读的快乐。
2.讨论争辩活动
除了朗读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行思维碰撞,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和完善自身,从而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古诗《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有一个问题,这里提到的招手是让路人过来呢,还是不让路人过来?在教学时,就可以让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辩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模拟性语言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最渴望的事就是成为大人,成为社会角色,并进行人际交往。据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无论是复述还是对角色进行描绘或基本心理描写,都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融入角色中,进行各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理解和语言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在带着情趣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就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自身能力。
在执教口语交际训练《学会感谢》一课时,笔者由主题入手,在上课伊始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个“洗脚”的公益广告,通过观看,让学生产生感悟,并让学生讲故事,可以是古代感人故事,也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之后播放乐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听、说训练;接下来则是欣赏《感恩的心》,让学生将感受到的情感进行升华,由音乐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学会感恩。本次教学设计由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介入,这些身边的小事让学生有话可说,也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和广告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感动”,从而进一步学会感恩。
三、呈现发展的课堂评价,树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信
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课堂是师生交往最频繁的场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仅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促进学生有效學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评价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还关系到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和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1.评价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由此看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寻找到自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多采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有一次,笔者在执教《西湖》一课时,对一名朗读的同学进行了这样的评论:“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真想赶快去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们的朗读热情被调动起来了,练了一遍又一遍。由此可以看出,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的联想。
2.评价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鼓励的尺度,尽量将自己的语言表达得自然又真诚。比如,有一位教师本打算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一名平时不发言,但这次发言的同学评价道:“这位同学今天表现得真好。要知道他平时最不爱发言了。”这位教师的本意是想表扬这个学生,其实第一句话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相信如果只有这一句话,这个学生日后会慢慢积极起来。但是接下来说的第二句话,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给学生一种翻老底的感觉,让本是积极发言的同学感到羞愧,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课堂上的活动来保护或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并以此为学习动力,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评价语言要具有引导性
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评价不能笼统,应该具体一点,比如明确指出错在哪儿或好在哪儿,并要与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就要及时找到学生的认识误区,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着教学效果。主动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维度正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则能在根本上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为权威,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参与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