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诗教学中非文学知识的重要性

2020-05-11李淑华

小学时代·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李淑华

【摘  要】  著名学者费孝通称中国为“乡土中国”,这定位非常准确,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认同。传统的中国文化就是乡土文化。其中古典诗歌是乡土经验的重要表现,凝聚着古代诗人浓浓的乡土体验与乡土情结。时移世易,乡土经验在不断积累的同时也在不断流失。如何弥补乡土经验,以应对古诗中非文学知识的挑战,更好地进入古典诗人及其诗歌的精神世界,准确领略其中的审美魅力,则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古诗教学;乡土经验;非文学知识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的古诗,其中蕴藏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凝聚着古代诗人隐性的乡土经验和生命体验。如果我们不具备文学史之外的许多知识,不解其意,就难以理解其中的审美滋味,更谈不上正确品读诗歌美的魅力。在古代中国,耕读世家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们的读书生涯和知识建构过程中,经史子集四部合一,文史哲经浑融不分。作为士人的知识分子多是农家子弟,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不解之缘。早年的乡土经验和深刻的生命体验浓缩在著书立说和诗文创作之中。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诗人多出身于中下阶层,即使出身于上层社会,也因种种原因而遭到贬谪。巨大的人生落差使之成为现实的作家。每一个朝代最优秀的诗人作家不是出自贵族之家,而是人生中途出现变故或深遭不幸者。读他们的作品,不了解乡土经验、不具备非文学的知识储备是难以准确把握他们的精神世界的。

面对古诗,我们必须具备足够的乡土文化经验和丰富的非文学素养,才能对症下药,剖情入理,更好地进入文学世界。这是因为古代诗人多是学富五车,具备丰富的文、史、哲等综合素养和丰厚的人生阅历。其中包含有人生体验、天文地理、气候节令等修养。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卜居在成都郊区浣花溪畔所作的“迟日江山丽”(《绝句》其一)就值得我们认真琢磨。人教版的注释是:春季太阳落山渐晚。如果春天的太阳叫“迟日”,那么夏天(尤其是夏至)的太阳落山更晚,应该叫“迟迟日”?而冬天(尤其是冬至)的太阳落山更早,是否应该称作“早日”“早早日”?依照此理来推测,似乎说不通。由此看来,春天的太阳就不能叫做“迟日”,或者说这样的解释是不合理的、行不通的。实际上,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地理学和气象学的知识。四川的气候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之所以有“蜀犬吠日”之怪象,恰恰因为蜀地“天无三日晴”。四川盆地的四周被群山环绕,中间平原地区的水汽不易散开,空气潮湿,多云多雾,日出时间较少,因此日出才倍感珍贵。正因为如此,当地的狗见到日出倍感奇怪而狂叫。春天到来,白天渐长,温度较高,日出次数渐多。相较于冰冷而少日的冬天,春天的太阳不就有点姗姗来迟吗?所以,这里的“迟日”就有渴望太阳早来、多来、常来之意。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其后的三句诗才能顺理成章,逐一得到落实。日出的次数增多,温度渐升,于是春暖花开(“春风花草香”);冰冻的土壤开始融化,作为春天使者的燕子翩翩起舞,在房梁上、院子里到处飞翔(“泥融飞燕子”);浣花溪畔的沙滩上,江水升温,鸳鸯才能在温暖的沙滩上酣睡(“沙暖睡鸳鸯”)。可以說,这首诗是杜甫安居草堂时诗情画意的心理折射。

再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如果直译也没什么不对,但仔细寻绎,就会发现似乎少了一些东西。诗歌只写出了是什么,但未标明为什么和怎么样。这里关键在于对第一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理解。这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文化景观。为何会有这种现象的出现?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所蕴含的本质又是什么?这里包含着地理学的知识。如果没有地理学的常识,就无法讲清楚其中的原因和如此写的妙处:处在同一纬度,为何山上与山下差别那么大?一般说来,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就会下降6度。大林寺、西林寺、东林寺并称为庐山三大名寺,位于今天江西九江市的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公里处,海拔1035米。庐山脚下的海拔是300米。这样算起来,大林寺的相对高度为735米,比山下的相对温度低了4.41℃,相较于山下,桃花的花期晚了一个月就显得合情合理。因此,才有山下花已谢而山上花才开的奇观。今天的如琴湖在唐代被誉为“匡庐第一境”,也是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的地方。正因为如此,才有下联的感慨与觉悟:“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是诗人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司马任上所做,与《琵琶行》的写作处于同一时期。江州即今天的九江市,庐山就在九江市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在这里隐约出现。诗人把山下已谢的桃花引为同类,而希望在山上迟开的桃花那里找到安慰。言下之意,虽为同一种花树,为何会有两重天?这里仿佛可以隐约听到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回声:“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当然,其间也寄托着诗人皈依自然、寻求宁静的恬适心态。

再如王维的诗歌《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写出在深秋的天气里,山上的红叶渐渐凋谢,而在潺潺流动的荆溪中,被溪水经年累月冲刷得光亮发白的石头裸露出水面,显出历史的沧桑。这里动静结合,煞为好看,虽为深秋,却依然生机勃勃。“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便显出山上植被茂密,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山上本来没有下雨,碧绿的景色浓得化不开,仿佛把人的衣服都打湿了。实际上的意思还不止于此。王维隐居的别墅是在秦岭的终南山上。秦岭幅员辽阔,山高林密,植被丰富,动植多种多样,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同时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古代秦岭的森林覆盖率比现在更高。古代山高林密,因为地表水充足,一经日照就蒸发在空气中,显得湿漉漉、雾濛濛的。这种现象现在在南方的山区经常可见,比如峨眉山、青城山等。王维诗中写的是一种实际景象和真实感受,并非现代人注释的那样:幻觉和错觉。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显得真实而富于诗意。当然,这里也暗含着王维心中的不平静:世事岂能忘却,安史之乱的往事并不如烟!这也涉及到田野调查的知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这也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陆游也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此看来,对于一首诗的深刻理解,决不能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注释和已有的文学常识,还应该具有许多非文学的知识,如地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知识建构和学术涉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审美世界,给学生传播真正的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