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初中科学新概念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2020-05-11任君飞

考试与评价 2020年3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核心素养

任君飞

【摘 要】 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综合素质,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下的科学新概念作业设计展开分析,从制定科学新概念作业设计方案、明确作业量、科学作业实践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明确新概念作业对于科学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推动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  科学  新概念作业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初中科学教育必然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需要做好科学作业设计,一方面可以提升科学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初中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布置的科学作业,主要集中于应试作业这种模式,学生重复机械性行为来完成作业,不仅消耗大量精力,还无益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基于核心素养设计科学新概念作业成为目前教学的重要工作。

1. 制定科学新概念作业设计方案

1.1 制定作业需要达到的目标

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练习,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将教学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囊括其中,体现作业设计的针对性,通过一讲一练的方式为科学教学提供帮助。

1.2 遵循分层原则进行设计

班级中所有学生认知水平不一致,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尊重这一特点,应用分层设计原则,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如此一来,各个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对于科学作业评价标准的设计,也需要展开分层设计,能够切实提高班级中所有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

在设计科学作业评价标准时,可以分为A、B、C三个层级,其中A层主要是以科学基础不扎实、作业完成有困难的学生为主。安排份量时不能过多,要尽可能地降低难度,所有作业内容集中为模仿和基础性知识,挑选和授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开展技能练习。在作业题目的设置上,要保证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有对应的習题,题目形式上可以选择填空、选择等;B层作业则是以科学知识掌握一般的中等学生为主要对象,因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在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学习拓展当中,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练习,作业题目中可以包括变式练习、判断对比与一般综合题等;C层面对的学生是班级中基础扎实的优等生,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难度不是特别大,所以在作业内容的设置上也可以挑选一些有难度的能力训练、提高类习题,重点体现作业的综合性与拓展性。一道习题要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以此考验这一层级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分层模式设计科学作业,既满足了优等生的拓展需求,拓宽知识面,又帮助班级中其他学生扎实基础,提高创新能力,完成作业中的基础、提高、拓展类习题,更加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

2. 明确作业量

教师在布置科学作业时,要规定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不能在原有学业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题目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提示,随后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期间必须要掌握“度”。在布置新概念作业时,科学教师要提前分析教材,了解教学基本要求,将学生能力培养与课后作业的设计融为一体,对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有知识点衔接进行控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运用科学知识,教师要合理设置作业量。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作业布置的目的,例如提高学生速度计算方法、总结解题思路,根据这两点要求选择对应的习题;其次,按照学生课余时间的分配情况控制作业量,不能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作业量也不能过少,否则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再次,布置作业题目时,要与科学教学、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习题,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帮助学生集中精神,更加快速地完成解题;最后,作业完成之后教师要进行评价,针对学生错误率较高的作业题要统一整理,编制相同类型的习题,在课堂上稍作讲解之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克服困难的同时也可以降低出错率。

3. 科学作业实践

3.1 与生活实际结合

教师布置科学作业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生活与科学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便可以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选择在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利用物质比热容的相关知识解释夏季海边海水与沙滩存在温差的这一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第二,强调问题中的科学。科学知识需要与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不仅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还熟练运用了科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设计科学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密度计与盐水,验证轮船从江河进入到大海之后是否会出现上浮的现象,通过科学问题的探讨与实践,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

3.2 突出科学作业的目的性与反思性

教室布置、设计科学作业,要从内容与结构上做到精益求精,以教材中各个课程教学的目标为前提,选择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后作业。例如教师讲解“力的作用”这一部分知识,课堂上需要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理论,并且总结根本原因,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需要将原理作为作业核心内容,围绕这一观点选择对应的习题。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有目的地巩固科学知识,完成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当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明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设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检查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兴趣,在课后实践中巩固科学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教学改革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设计新概念作业,需要从科学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入手,结合生活实际选择作业内容,通过科学作业的合理设置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并且熟练运用科学技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竺张定.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分析[J].华夏教师,2019(02):81-82.

[2] 林光第.问题导向 精准提升——初中科学作业指导课实践与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5.

[3] 黄海群.思路开放才能促进成长——初中科学如何巧设开放型作业[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173.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核心素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