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电的课堂”

2020-05-11唐铿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断电师范生多媒体技术

唐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课堂在教学上的困境,同时抓住了时代发展的契机,把时代的新生事物融入到了课堂,唤起了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和育人任务上的更多可能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和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多媒体技术的融入,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提供了捷径,同时也为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打破课堂的封闭,把课堂与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手段。在这样的课堂发展潮流下,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课程改革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现状和教学新事物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发展趋向,预示着教育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预示着教育教学在应对这样一种新生事物时会产生的一种惰性依赖。

多方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就目前的发展走向而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经历了长久的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沉淀,多媒体技术俨然已从教育改革初期的新事物变成了现在的旧事物。现在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多媒体,而在尝试着把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工智能”、“5G+教育”、机器人教师等等智能教育元素引入课堂。这是新时代的新话题和新的教育研究热点,而且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为基础的。但是就如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所展示的破绽而言,已存的现状不利于我们的课堂去实践智能教育时代所应有的教育实践。特别是针对新生教师这样一个数量庞大,肩负着教育的未来,同时也是未来教育改革实践的主体,有着强大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而言,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其主要表现在部分新生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上。

一、多媒体教学所呈现出的教学惰性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新生教师讲课离不开多媒体技术,上课必须用到PPT,备课必须到网上参考教案,甚至也有直接把网上的课件和教案原封不动的照搬到课堂中的现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语文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信息资源的汇集点,信息化时代,资源的高度集中,为语文课堂实现信息交汇提供了保证。正是因为在信息化时代语文课堂达成了这样一种信息资源交汇的可能,教材文本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在课堂中的解读就变得尤为重要。学情和教情,这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去考虑的因素,而不是照搬局限在一定课堂中的名师解读。同时,对于必须使用ppt才能进行有效教学的新生教师,这不仅是在语文教学课堂无法接纳的,大教育环境下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接受,这彰显的是教师自我的能力和素养,也显现出一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同时也折射出了在师范生培养或者准教师培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堂,而不是绝对的预设。所以说,课堂“断电”应该不足以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即使没有ppt、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也是可以把讲课进行下去的,同时也能呈现出一个精彩绝伦的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绝不是语文学科在课堂中所热衷的,有灵魂、有思想才是語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最本质的追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中国石拱桥》这样一篇课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不管在导入还是在文本内容的呈现中,都不会少了桥这样一个元素。以图片或者视频录像的形式引入课文或者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这是一种有效且直观的措施,对于新生教师而言也是常用到的工具。但是如果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断电”,是否也能把这篇课文讲得生动出色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中,文本对于石拱桥的介绍非常的细节和全面。“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大拱由28道圈组成”等等,这都是文本中呈现的,而且在教材中还引入了彩色插画。基于此,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上来说,不用到多媒体技术,只有教师语言上的引领,学生也能够自主构建出石拱桥的形象,把握石拱桥的特点,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建构主义理论上来说,或许这样一个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画面的过程,比起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更有意义。所以,即使是在“断电”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文本解读到位,把课堂讲得有声有色。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与多媒体无关。

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着教师在课程标准的统一下,根据学生特定的情况,有着自主和创造性的选择的一个过程。王荣生教授提到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选文,朦胧地顶替了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这从好的一方面来看,是为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这个层面来讲,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创造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被接受的,同时也应该是被鼓励的。基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讲,确实也是如此。语文学科是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促使着我们立足教材的同时,要把语文与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走出课堂的封闭环境。生活与社会是多元和丰富的,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在依据课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情感、知识基础等发展现状,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发散程度,创造性的引入生活的素材,从而建构书本与社会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理念的阐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也凸显了教师对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所以,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基于不同的社会和时代的主体,其教学倾向也会发展变化。新时代统编版教材的研制就体现了这一因素。部分新生教师基于对网络资源的熟练调控,对于网上的教案照搬,而没有自身有思想的有灵魂的适宜创造,是完全不可取的,教案应凸显教师的教学特色,融入有思想的理解,即使在“断电”的情形下,依然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语文课程教学。

二、多措并举,改善“有电”教学生态

“断电”的课堂,应该是教学中常态化的课堂,是新手教师最需要使用和掌握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应该是基于教师对“断电”课堂的熟练把握为基础,而不应该是多媒体课堂去促进在没有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增长。总体而言,多媒体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扮演的是工具一样的角色,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取代没有多媒体融入的课堂。因此,新手教师对“断电”课堂的驾驭能力应该是首要的。这是基于现状的考虑,也是体现对未来教育负责的考虑。课堂教学无论以何种形式的改变和创新,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最基本的,而不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在教师体制中,不会去淘汰一个有教学能力而暂时没有运用教学技术能力的教师,但是会直接淘汰一个没有教学能力的教师。而且,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衍生品,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后期学习快速掌握的。所以,教师的“断电”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第一要义。具体可以落实到师范生的教育培养上,也可以通过教师准入机制和教师入职后的职称评定等程序进行鞭策,切实改善教学环境。

1.师范生培养方法科学化

各高校在对师范生开展培养的体系中,少不了也是最必需的环节,就是教育教学实践。有在教学一线面向真实学生开展的教学见习;也有在大学校园里依靠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的模拟教学活动,常见的有微格教学、微课、说课训练等形式。与此同时,附着在这些训练形式之上同样也少不了的,就是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训练。但是却缺少脱离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训练,由此学生会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教师为了看到学生对教学设计的直观呈现或者是鞭策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会强制学生用到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借鉴教案设计和教学思路的时机,而不是在短时间内设计有自己思想高度的一堂课。在语文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在没有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讲好一堂课是最基础的,这种“断电”的情形,会完整的凸显教师的语文能力,包括教师自身的语言艺术、语言逻辑等等,都能体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义。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就应首先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指导。但是多媒体教学会使师范学生在暴露语言弊端问题时找到糊弄的依靠。在多媒体教学下,如果教师出现语言卡壳,逻辑不清楚而无法表达的现象,则会依靠ppt直接让学生自己理解,这确实是会给教师“减轻负担”。而且,对于很多需要教师朗读、带读,教师黑板板书的环节,依赖性强的教师,通过多媒体也可以直接省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师范生培养的环节中多媒体教学不可取,相反,对于培养教师的全面素养而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需要有效的协调,在师范生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上要注重有科学性的安排。当然,校园里的模拟教学实践也在无意识地改善这一现状,比如说课训练,微格教学等。但就具体实施而言,更多的是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编制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师范生获取工作的工具,而不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手段。所以,对于师范生的培养需要研制出一套完整且科学的训练体系,重现代技术,也要重传统教学,从源头改善新生教师的教学水准,让“断电”课堂在新生教师手里也能迸发活力。

2.教学评价体系导向化

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存在着评价和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影响等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不断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增长。教学评价体系具有鉴定和改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功能,也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评价和考核标准会成为教师行动的先导和工作努力的方向,从教师个人的评价答卷中也能反映出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因此,教学体系应发挥正确的先导作用,务实评价,引领科学教学价值取向。

公开课是教师向教育同行展现教学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托。但是在现如今的公开课中,几乎没有见到无多媒体的课堂,“断电”现象在公开课中几乎不存在。从考核的机制上来说似乎也说得过去,运用教学技术也是教学能力的一部分,运用教学技术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和高效。不过,多媒体的过度融入,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会有所掩盖,对于部分新生教师而言无法把握科学的“度”,以至于会完全呈现出一个“技术化”的课堂。公开课是如此,日常教学更无法言说。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技术化”的课堂,有些新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做到一节课下来完全不板书。多媒体可以呈现标题,还可以呈现文本的框架和结构,最核心的部分也可以省略,同时对于文本的扩展,利用“有电”的环境,也能直接在网络上获取,在多媒体上呈现。依托于多媒体技术高度融入课堂的背景和鼓励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考核机制,“技术化”的课堂都变得理所当然。甚至“断电”的课堂都上不了公开课的台面,产生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就是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的影响。语文教学是基于母语的教学,教学所依据的也是一篇篇久经考验的文字教材,同时也符合各学段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基于文字,把握语言,在“断电”的情形下也能展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素养。至于多媒体技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应该是考核的一部分,但是作为教学評价而言,应该让教学设计和环节为彰显教师教学能力做一定程度的让步,从而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教学合理且高效的发展。

在“断电”的情境下讲好一堂课,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是工具,也仅仅是工具,不是进行课堂教学所能依赖的全部,新生教师能依靠的,就是实际教学能力。语文课堂对新生教师提出的种种教学能力上的要求,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教师其他学科教学能力增长的基础。在做好教学的基础上用好工具,这才应该是新生教师学习的指南,行动的方向。

[作者通联: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断电师范生多媒体技术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压感应电动机断电重启时的瞬态仿真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日光灯断电关闭及自动延时开关设计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一种基于STM32的具有断电保护机制的采集存储系统设计
高、低压断电对高炉喷煤系统的影响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