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升级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及实施

2020-05-11林霖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内部审计

林霖

摘 要: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内部审计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主体资本权益、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同时应注意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完善的方面。具体实施方面,应当从内部审计制度、联动机制、方法创新和审计整改工作着手,助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关键词: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内部审计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力量,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主体。国有企业分布于各个重点行业,承担着基础民生和公共财政稳定等重要任务。为此,我国近年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实现提质增效,促进国企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并且迎来关键期。

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发挥着保护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的作用,而且对推进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监督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应当看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顺利实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国企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研究内容比较多,对内部审计作用及实施策略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重点论述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机理及实施策略,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提供参考,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及成效

1.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977年),成长探索时期。这一阶段国有企业制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在恢复生产和推动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国有企业最初以苏联模式为蓝本,逐步探索发展道路。第二阶段(1978?992年),“放权让利”与“优胜劣汰”,国企改革进入全新时代。此阶段国有企业获得更多自主权,并且国企破产成为現实。第三阶段(1993?00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实现脱困目标。国有企业亏损严重,通过“抓大放小”战略,市场活力得以提升。第四阶段(2003?013年),国有企业进入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新阶段。此阶段国资委成立,国有资本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兼并重组。第五阶段(2013年至今),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要形式,国有企业改革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期,国资监管大格局逐渐形成。

2.国有企业改革成效

总体上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以来,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和总利润呈现总体上涨趋势。具体来看,2019年全国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的企业已经有181户,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同时,国资委提出,利用2至3年的时间,推进国资监管大格局的形成。国资监管大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打破区域与行业壁垒,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流动与优化,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作用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内部审计不仅对企业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督促其改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得出内部审计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机理。

1.理论基础

(1)信息不对称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计能够发挥监督作用,审计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减少投资者等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做出的错误决策。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来看,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财务等企业信息的可信度,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度。

(2)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的产生是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产物,表现为企业所有权及管理权的分离,受托人对企业实施有效管理。受托的产生推动了内部审计的发展,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财务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从而维护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同时,受托责任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根据企业存在的风险,内部审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审计内容更加丰富,审计体系也不断完善。

(3)风险管理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美国管理协会提出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风险,通过风险识别、评估等步骤对风险进行防控和应对。风险管理理论是分析企业运营及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理论基础。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自然会面临更多风险,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辅相成,二者有效结合能够对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

2.作用机理

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能够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审计能够推动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对董事会的相关决策进行监督,从而划分责任,推动国企相关决策的落实。同时,内部审计对国企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进行监督,有利于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实现激励作用。第二,能够规范国企改革中各方的资本权益。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式就是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部分国企引入民营资本,并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改变传统的体制僵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能够保护非国有资本的利益,同时对员工持股进行规范,从而充分保证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资本权益。第三,内部审计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提示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并督促企业进行应对。同时,依据内部审计结果,国有企业进行整改后,有利于提升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第四,对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内部审计过程中,能够发现国有企业固有的体制机制问题,发现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审计整改,国有企业才能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内生发展活力,并实现创新发展。现阶段,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国有企业也是如此。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则在保障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有效创新。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不足

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对相关问题进行剖析不仅可以促进内审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具有积极作用。内部审计中制度、联动、方法和整改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1.审计制度不完善

2018年出台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国有企业应当建立总审计师制度。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很多国有企业并未建立总审计师制度。近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改革,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容易忽视。例如,某国有集团公司中,只有下属几个企业设立了总审计师,集团总部并未建立总审计师制度,不利于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此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资料备案制度也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定期将年度内部审计计划、报告等资料报送同级或上级审计机关,但是企业内部对审计资料备案并未建立相关制度,仅仅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准备相关资料,无法充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因此,国有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资料备案制度。

2.与国家审计的联动作用不明显

理论上来说,国家审计的作用之一是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则是国家审计的有效辅助,二者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实践中来看,部分国有企業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联动作用不够明显,不利于二者监督作用的发挥。以某国有银行为例,2018年该银行共有内部审计人员478人,但是与国家审计相配合的人数不足10人,并且仅负责配合审计检查和资料传送工作。这说明该银行虽然配备了充足的内部审计人员,但是并未注重与国家审计合力的形成,未能发挥相辅相成的优势。不难发现,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将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当作独立的工作来看待,未能充分认识二者的关联性,造成审计功能被弱化。

3.审计技术和方法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突破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的僵化,这说明国有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传统落后的因素,其中包括审计技术和方法。从目前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来看,高度信息化、软件科学化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同时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融入,也成为内部审计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虽然也引进了诸多先进技术,同时升级换代了多种审计软件,但从总体上来看实用性并不强。例如,部分国有企业只是购买开发好的审计软件,并未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软件开发,软件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因此,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不仅未能发挥监督作用,反而成为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的阻碍因素,最终适得其反。

4.内部审计整改不到位

第一,存在内部审计报告意见不明晰的问题。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出具的整改报告中,部分审计人员并未使用规范术语,导致整改部门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或者审计报告中存在空话套话,出具的审计意见本身就不明确。第二,存在审计整改责任不清楚的问题。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企业管理人员可能更加注重改革相关的工作,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整改过程中对责任的划分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后续跟进不足,内部审计质量受到影响。第三,存在内部审计整改比例低的问题。目前来看,很少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比例能达到100%,一般整改比例能够达到95%的国有企业数量也不多,所以总体整改比例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转型升级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实施策略

1.规范审计制度,推动国企改革步伐

审计制度的完善,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范相关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提升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因此,国有企业应当依据国家政策的指引,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对于国有集团公司来说,应当积极推进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从而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在总审计师制度建立过程中,做到统一领导,明确责任,积极推进制度的落实。同时,还应当不断完善内部审计资料备案制度。制度中应当包括内部审计资料备案原则、目的、人员、环节等关键要素,应当做到专人负责,充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内部审计资料不仅能够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而且应当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进行报备。

2.与国家审计形成合力,发挥联动机制

国家审计为内部审计提供指导,内部审计对国家审计进行辅助。在审计实践中,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进行整合,有利于资源共享,也有利于沟通与协作,从而形成完整的审计体系。所以,国有企业应当配备充足的内部审计人员,为国家审计进行配合,这样才能提升审计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在配合国家审计检查和传送资料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审计合力的形成,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互为补充,共同助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

3.依据现实需求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在满足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更新过程中,应当注重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对传统的审计平台和软件进行优化,逐步转变国有企业抽查式的审计方法,推动全面审计的实施。借助大数据优势,国有企业能够提升内部审计的效率,并扩大审计范围,从而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同时,国有企业在购买或者开发审计软件时,应当根据企业内部现实需求开发相关模块,注重软件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计方法创新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并不断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实现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4.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整改工作

如果审计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则会影响内部审计效果,也会造成前期审计工作的无效。第一,规范内部审计报告的语言,提出明确的审计意见。内部审计报告应当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指引,对用词进行规范,并保证审计意见清晰明了,避免后续落实工作产生偏差。第二,划分审计整改责任,完善惩罚机制。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在推进改革工作的同时,对审计整改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对于整改不到位的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第三,不断提高审计整改比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比例均应当达到95%以上,争取实现百分之百整改。只有充分落实整改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有效防控企业风险。

五、结论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内部机制更加优化,国有资本效率提高,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未来发展中,国有企业将进一步实现提质增效,释放优质产能,最终实现转型升级目标。转型升级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不是独立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同国家审计形成合力,共同发挥监督作用。从实施进程来看,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对审计行为具有很好的约束作用。同时,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应当从国企实际需求出发,实现审计方法突破与创新。此外,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审计整改工作同样需要重视。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内部审计的作用机理及实施策略,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指出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朱艳慧.公司治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2018.

2.杨丰绩.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江苏大学,2019.

3.孙丽.审计监督在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纳税,2017(36).

4.张晓强,王昊,刘向,等.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发展实务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9,32(04).

(责任编辑:何卉)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升级内部审计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研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发展混合所有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国企改革深耕期公司治理机制的主动性设置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