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歌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措施微探

2020-05-11任泽深

考试与评价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

任泽深

【摘 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古代诗歌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融入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智慧、操守、风骨和精神,是提升新时代人积淀高尚情操、涵养精神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坚定理想信仰、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先秦、隋唐、宋元明清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同时,也为我们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诗歌课堂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而在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和发展,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文化教育是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品读,感受文字魅力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们对于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

在诗歌教学中,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诵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吸收传统文化丰富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形象生动,每一个字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诗歌,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王湾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既有空间感,又有动感;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溅泪”“鸟惊心”移情于物,感情丰富;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中的“绕”“排”动工拟人,又写出了景色的怡人。

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中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诗中描写有画一样的构图和线条,有丰富的色彩,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一个“孤”字,一个“落”字无不让人如亲眼所见。而且,这两句虽是典型的写景的名句,但雄浑的意境也隐隐饱含了诗人无穷的情思,形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就应该抓住这些“词眼”“诗眼”,抓住诗歌中写景写情的名句,引导学生去体味诗人创作时的欢愉与艰辛,理解和揣摩诗歌的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才能真正从中获得美的妙悟。

二、引领学生入情,培育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祖国的热爱,并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的情感,可以说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

例如“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王昌龄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流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王安石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的倾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一种为了祖国宁愿牺牲自己的豪情壮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道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诗歌中这些鲜明的形象和可贵的思想内涵都应该成为诗歌品读中关注的焦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味这些诗句的意蕴和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汲取更多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三、弘扬节日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節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一个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不少流传至今的民族节日风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

古代诗歌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语文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外的研究型讲座,综合实践活动等有针对性地介绍、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并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究学习。

四、体验营造古典意境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古典的意境,帮助学生深刻体验传统文化。为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为学生建构一种古典意境,并深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的意境非常优美,不仅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作者所处的朝代和社会的氛围,还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意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深刻感受到作品所包含的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并且可以和我们的语文教学结成特殊的亲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语文教师就是一名文化传播者。我们所从事,甚至为之献身的事业,强烈需要我们真正认清文化传播的意义归宿,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向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在熏陶渐染中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接受精神的洗礼,实现文化的传递,让语文教育起到美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盛荣.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14):62-63.

[2] 李怡惟.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3] 张萍.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64.

[4] 闫娟.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10):100.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