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2020-05-11张俊江海珍
张俊 江海珍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宏观战略下,作为跨境办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是保证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主张通过构建联动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内部整合育人机制,为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且更具有隐蔽性。而一些大学生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方面意志不够坚定,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想创新,构建“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是新增一门课程,也不是单纯局限于思想政治课程,而是各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行,形成全局性的协同教育局面。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受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校园的国际化氛围会让一些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崇拜,造成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不能坚定文化自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保证其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所有教职工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各门课程都体现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别,西方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觀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教育方式,西方国家同样存在。差别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及方法不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大学生处于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传统环境中,多元文化互相碰撞,最显著的特征是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报国教育的使命,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铸魂育人工作,又要进行中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比较教育,在对比中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认同感,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更好地适应国外学习阶段的生活。这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大挑战。
(二)课程设置与教材存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培养学生目标更强调国际性,因此,其课程设置不得不接受国际化挑战。一方面,要把握对课程教材选用的标准,要保证既能吸收世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又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课堂。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国际经验本土化的问题,又要体现课程的国际化。现实中,因为学生有出国的需求,学校会因追求“出国率”而设置较多的英语课程,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形下,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就会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当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外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时,就会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来说是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从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此外,出国学习的学生生活相对自由、缺乏组织以及受国外文化的影响,也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方面存在弱化现象
建设教育强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党建工作关乎办学事业的成败兴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合作的主体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最大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其本身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外,还有合作办学的外方主体。这使得担任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校长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往往都是既有国外留学的教育背景,又非中共党员。因此,现实工作中常出现忽略党建工作、弱化党建工作的现象,甚至没有把党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缺乏建立健全的党组织。例如工作中党的声音虚化、弱化;有的党组织不规范,缺乏组织生活;有的异地办学党建工作不及时;出国学习的学生党建工作没有专人抓;有的师生数量增加了,党组织设置却未能调整优化等。总之,党建工作存在着人员不到位、机构不到位、活动不到位现象,缺乏一支高素质党建工作队伍,同时对海外党建工作的研究也比较缺乏。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路径选择
(一)坚持全方位育人,构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协同育人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域和国家,学生与外籍教师、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多,部分学生还会到国外学习。同时,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定位,部分专业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也来自不同国家。因此,在这种中西文化多方面交融和碰撞的环境中,无论是教学方式、办事流程以及对某些特定事务的立场观点和处理方式等都会出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全方位育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深入挖掘育人要素,统筹育人资源,积极构建让中外教职工和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合作,实现多元文化融合的育人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处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交汇点上。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理解自身的立场和处境,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学习国际课程的中国学生,要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外国留学生,要开设太极、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已经出国学习的学生,要利用互联网,通过QQ、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和他们保持联系,从思想上和生活上多关注和关心他们。还可以以组织的形式与国外党员进行网络联系,使国外党员通过视频参加国内支部大会和党支部的其他活动,感受到学校与祖国的温暖与关爱,传递着无国界的爱心,更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只有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才能引导学生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腐蚀,提升爱国情愫,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地位,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动育人机制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就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地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标是不变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符合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品德涵养和理论提升的主阵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使教育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
当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价值。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善于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状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各学科全视野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专业课主要是引进国外课程体系,这就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中外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专业课程,要结合中国实际和本土化情况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内容,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以“整全”为目标、“借力使力”、兼容并包,充分借鉴和汲取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在教學方法、教学设置、教学设备各个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学术为品牌、以思辨为要旨、以对话为方式,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要求和精神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严格要求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求精求进、求通求解。可见,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既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以其为引领,还要挖掘其他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坚持党的领导,构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内部人才整合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必须确立中方在合作办学中的主导地位,这不仅关系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而且关系到维护好国家的教育主权问题。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要通过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工作。不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建工作不仅仅是党委领导的事,学校管理人员、教职员工也要把党建工作和自己的管理业务及教学科研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国际化的师资力量和生气勃勃的学术研讨氛围,完全有可能“借力使力”汇聚优秀师资,构建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优秀思想政治教学团队。这有利于整合校内所有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和教学服务人员,形成不同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师资队伍,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辐射范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同时还要发挥党政领导、思想政治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教师在课程体系协同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提升专业课教师、学工队伍和教学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育人意识和思想政治育人能力,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育人队伍,从而共同承担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的特点,所以“课程思政”的实施及育人机制的构建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效,而且“课程思政”让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更加具有特点,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3]姚亚红.中外合作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都市家教,2016,(8).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379.
[6]李国娟.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J].红旗文稿,2017(12).
[7]徐钰愉,华长慧.中外合作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途径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18(7).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及实现路径研究”(2018SJA149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百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