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对策研究
2020-05-11张玥师缔文
张玥 师缔文
【摘要】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价尺度和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要求”,以秦皇岛市为例,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进行研究,分析高校大学生的特征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进而探索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概述
“获得感”一词本质上是指因获得利益后而产生的满足感,主要分为物质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物质获得感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比如人民群众吃饱穿暖、收入增加、教育质量的提高等等;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则是指人民群众在拥有梦想和追求的同时,活出自信,拥有尊严。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获得感”一词,这里的“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它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产生的满足感,思想的获得感、情感的获得感、道德和规则的获得感以及成长的获得感是其核心内容。
(一)思想的获得感
思想的获得感是指让学生通过对本科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指归是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后实现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入脑、入耳、入心的教学效果。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理论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具有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情感的获得感
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就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课程,如若缺失了“情”,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失去它的“魂”。在上述提到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最具产生情感认同优势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既要遵从史实,将具体的历史脉络、历史事件讲述清楚,又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大学生普遍具有英雄情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和把握这一点,通过讲述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来打动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舍身为民、顽强奋斗的历程,从而发自内心地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英雄人物的学习产生情感共鸣,进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读产生认同,是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三)道德和规则的获得感
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意识,对社会道德和法律行为有明确的认知,坚决反对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我国的法律法规。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高校教师在向大学生讲授这门课程时,不能单纯地告知是非对错,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时俱进地讲述感人事迹,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尊重和认同,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成长飞跃。
(四)成长的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别之处在于,首先,它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和陶冶的过程。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门“有用”“有趣”“有真情实感”的课程。通过认真学习,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锤炼自身本领,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二、高校大学生的特征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的共性特征
当前高校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00后”的生长环境与学习环境與以往的大学生不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他们在受益于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这把“双刃剑”的考验。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极强,他们普遍喜欢形象化阅读和碎片化浏览,在上课过程中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媒体已然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资料的主要途径。在学情变得更加复杂、教学难度随之增加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善于运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了解大学生对于社会事件探索的兴趣所在与困惑,进而与教材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分析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设置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大学生从高中校园步入大学课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极强,抵触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育人为本,同时由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课本内容大多由经典作家的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等凝练而成,其内容是严肃的、系统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比较晦涩难懂,不够丰富生动。较之自己所学专业的实用性相比,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对其内容、观点和方法论是认同的,但回归到实际学习生活中,就面临着“怎么用”和“到底有什么用”的困境。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