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2020-05-11张丽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基文章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现笔者结合哈密市伊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对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科学推进路径提出建议。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路径探索
党的十九大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并且特别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基本遵循。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协同参与,以保障公民的基文章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和服务内容,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文化保障,与民生建设息息相关,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一种彰显。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在基层尤以县(区)及以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阻碍。现笔者结合哈密市伊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情况对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标准化,是加快落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建设速度相比,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总量不足,标准过低
由于历史欠账多和长期投入少等原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总量不足、标准过低、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批建设年代早、服务起点低的公共服务设施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伊州区文化馆、图书馆馆舍面积严重不足,周末、假期时,经常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同时存书量少、图书更新慢,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偏低
目前大多数县(区)都面临着缺乏专业的文化服务人才,没有专职的人员组织群众进行各种文化活动的问题,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大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人员编制仍为上世纪定编,尤其是在广大基层,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此外,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年龄偏大”“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等情况,由于受待遇不理想、发展前景受限、工作内容单调等影响,一些文化专长、素质高的人才呆不长或不愿意到农村来,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人才流失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够丰富、载体不够创新、渠道不够通畅
伴随物质条件的改善,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呈现出了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的特点,但公共文化服务从产品数量和产品内容来看,供需錯配问题十分普遍,提供的群众不喜欢,群众喜欢的却提供不足;同时,县(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受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不够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仍主要依靠图书馆、文化馆的空间和人员服务,与固定设施服务、流动服务有机结合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尚不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服务效能还不高;再者,县(区)公共文化服务渠道不够通畅,主要表现在把并不属于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科技馆、体育场、博物馆、青少年宫等明确纳入了公共文化设施范畴,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设施长期游离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之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伊州区科技馆、航空博物馆、军垦博物馆、西路军纪念馆等只在一些特殊节假日对外开放,长期的空置造成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缺失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及浪费。
三、科学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继续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完善城乡一体,以城为中心、乡镇为分中心、行政村为支点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根据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覆盖范围、服务人口,界定规模、功能和服务内容,相互补充,错位发展。
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其次,应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考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公益性也考虑政府投资的效益,针对不同片区,明确不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标准,持续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如,伊州区近年来加大了对老城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逐步改善,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按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 结合伊州区独有的自然风光和地貌,通过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体育+网络、体育+旅游等设想为突破口,建设了一批文体产业重点项目。如打造了适合城市居民休闲运动的全民健身公园、东河坝湿地公园;有地域特色、文化传统、乡土风情的哈密回王墓“智慧文物景区”、南湖大海道、东天山风景区等集文化、历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同时连续建成笼式足球场两座、航空飞行营地、滑雪场、五堡摩托车竞技小镇等体育服务公共设施项目。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和使用既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城、乡、村之间的联系,使城乡一体,相互补充、错位发展。
第三,建设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做到面对群众服务“无障碍、零门槛”。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电子阅览、盲人阅读、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走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学习需求。如,伊州区图书馆每年根据时事热点,百姓生活和青少年成长,开展“4·23”世界读书日图书漂流活动、“朗读者”、新书分享会、诗歌朗诵会、展览、讲座等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活动覆盖伊州区103个村的农家书屋;同时,在村、社区军营、机关、学校建立馆外服务点17个,并在88个警务室建立了便民书吧,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信息共享工程的深入开展。
(二)统筹兼顾、内外协调,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一般是指为社会发展、群众娱乐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成果传播人才、文化事业服务人员及文化服务志愿者等。如何“配齐、配全、配强”这支人才队伍,并最大效应的发挥重要力量呢?
首先,应不断完善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制度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编制标准、比例试行方案》《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政策奖励制度》、建立区县分级的公共文化人才评估体系、同时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决策、协调和督促落实,极大地促进了以专业技术人才、文化事业服务人员、文化志愿者等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截止目前,伊州区发展各类文化能人501人、民间团体(协会)152个,确保一村(社区)不少于2支队伍,文化大院一村(社区)不少于1户,优秀的民间艺术团体和体育协会如:爱乐合唱团、老年大学双馨艺术团、秦腔剧团、胡杨艺术团、广场舞协会等社会业余文艺团体, 鼓励和扶持群众文化体育团体(协会)充分发挥好社会团体(协会)的作用。
其次,加强管理和培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很广,时间地点也经常不稳定、工作任务也常常很繁重,要把工作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者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不怕辛苦和劳累的责任感、不怕失败和批评的担当精神,善于学习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向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渗透,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积极采取与相关单位联合办班的形式,开展以各类文化体育人才、基层文化业务骨干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人才理论提升培训班、开展有针对性的文艺创作、艺术表演、文化经营、民间传艺、竞技体育等方面的业务素质培训班等,加强理论学习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努力培养“一专多能”文化人才队伍。
(三)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城乡文化层次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文化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为依托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载体,是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求的手段。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积极開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惠民活动,使社会之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首先, 抓好传统节庆日、节假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伊州区围绕重大节庆日连续几年成功举办的社区春晚、元宵节大型社火表演、“端午包粽子大赛”、“十一升国旗礼”等节庆日的文化惠民活动,使广大群众既感受到了浓浓的传统节日氛围、又在无形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其次, 注重内容、确定主题,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通俗易懂的语言“穿针引线”,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伊州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各社会文艺团体协会面向基层社区(村)进行艺术创作并以“送到最远一个行政村”为目标,积极组织开展“乡村百日文体竞赛”、“一村一月一文体”活动 ,进一步加大国家非遗项目哈密刺绣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城乡文化活动的层次及品牌效应。
第三,加强文化互动,增强文化认同。如,伊州区组织工美协会、书画院举办工美、农民画、维吾尔书法,刺绣等展览,并和援建省河南省洛阳区、南阳区、信阳区等文化援助单位举办书画工艺美术、舞台剧等文化艺术交流,为伊州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了安定,样和,喜庆,浓厚的活动。氛围,也满足了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学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决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需要稳步推进、持续用力,其中最核心的是尊重基层群众主体地位,不搞主观命令和越俎代庖,实现从“文化惠民”到“以文化人”的价值回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王列生、郭全忠、肖庆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04):290-291.
作者简介:张丽(1975.08- ),女,汉族,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