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0-05-11刘闻佳
摘 要:文化软实力是一国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导向其目的不在于谋求外交领域内的霸权地位,而在于实现我国的和平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广大民众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此,我们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于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成果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既包括人口、领土、经济、科技等物质方面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其中,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是指“国家、边界、民族、领土等硬实力之外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也就是通过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等来实现自身对外界的影响。”
根据约瑟夫·奈的理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包含以下要素: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对国际规范的导向和控制能力以及国际舆论对该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在构成国家软实力的诸多内容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关键性要素。文化软实力是指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者特定人群在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文化所具有的创造力、凝聚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同硬实力等强制性权力不同,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
(二)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应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世纪80年代末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学者们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约瑟夫·奈的理论进行了变革与创新。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在核心价值取向方面同约瑟夫·奈的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价值导向,其目的不在于谋求外交领域内的霸权地位,而在于“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实现我国的和平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价值
文化软实力既体现为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体现为文化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在广大民众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于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成果传播出去,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源,对“中国威胁论”予以驳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在中国人民心中世代流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阐释与传播,有利于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通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自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然而,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例如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扩大、局部战争频发等。这些世界范圍内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在这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和合”、“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中蕴含着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现代性危机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升华。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继承和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一)正确处理多種文化间的关系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其次,要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在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在立足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学校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十分匮乏。因此,我们应加大传统文化课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形成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培育青少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主动传承、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广大民众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宣传,加强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三)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顺应时代特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目前的文化消费品市场中,以娱乐性为主的流行文化、外来文化产品数量较多,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较少。因此,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把握文化消费原则,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产品形式和表现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并喜闻乐见,提高传统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健全的文化体制机制保障。要以建立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为目标,推动文化市场多元化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吸引国内外资金,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同时,还必须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改善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利于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项目“搭桥开路”,形成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小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探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2] 龚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结合的价值意蕴[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11).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4-02-24.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3-12-30.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8-08-21.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4-05-04.
[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4-02-24.
[1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4-10-13.
[11] 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6-05-27.
作者简介:刘闻佳(1984- ),女,湖北武汉人,教育学硕士,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