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刍议

2020-05-11刘海杰

教育界·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学前教育教学策略

刘海杰

【摘要】内涵式发展道路虽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但幼儿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思路不明确、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引导力不强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更新学前教育理念,优化学前教育管理制度,提高学前教育师资保障等有望成为突破束缚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教学策略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呈稳步增长态势,以“保基本,求覆盖”为任务,进入以扩大规模为标准的量化发展阶段,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学前教育从政策理念、研究探索到行为规范都亟待反思和更新。注重内涵建设,提质增效,实现教育初衷,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绝求利之短浅,谋树人之长远,是教育的使命,更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关于内涵式发展

作为“内涵—外延”逻辑学范畴的衍生,“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仅是对事物不同发展路径的描述,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并且二者在特定阶段经常会出现共存现象,其深层融合的程度甚至可以作为判断事物是否健康发展的可靠依据。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启动新的学前教育计划以来,我国入园率大幅提升,达到75%以上,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持平。然而,学前教育资源的迅速壮大在有力缓解“入园难”困境的同时,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扩总量、补短板”之余,“调结构,增普惠”“提质量、升水平”势在必行。“内涵”主要涉及对象的本质属性,“内涵式发展”以适应事物发展阶段为基础,以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为前提,谋求能够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发扬个性的核心文化传承模式。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环节,幼儿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是缓和供需矛盾、焕发教育生机的唯一出路。

二、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依据

1.幼儿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准确地说,它以捕捉生命初始阶段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为使命,对人生的走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前教育所具备的启蒙性、引导性和长效性特点,往往使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贯穿始终,形成不间断的线性发展痕迹,并渗透到生命的各个维度,直接参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童时习之,可以终身体认”。人的属性由“体”和“魄”双向规定,由学、养、情、操立体构成,而内涵式发展方式的变革不仅关注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对象的普惠和教育机构的均衡等整体性格局设计,更重要的是带动育人方式的转变,有望实现发现式教育的回归,进而催生真正以对象个体为参照的教育方式。教之、育之,使之终身朝着幸福生长,教育的力量无非如此。

2.幼儿园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数量指标考核向品质评价转变过渡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新常态、走内涵之路,通过提升质量、注入文化活力,打造鲜明的园本特色,这不仅是幼儿园尊重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在特色中谋生存,在品牌中求发展,既要发掘传统文化宝库,回归教育本色,又要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研究教育问题,夯实教育根基,实现教育价值。

3.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存在矛盾。公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都将对学前教育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民办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担供给压力,但由于师资、管理、安全、卫生等方面尚不规范,导致其不仅无法从根本上缓解问题,反而愈加提升了公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待,形成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更深层面的供求冲突。继“入园难”之后,“上好园”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入园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逐渐推演为关注度极高的社会问题。推进“民办园公立化”和“公办园民众化”,是实现社会稳定、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

4.国家战略发展的必备之资

国力的强盛从根本上依赖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从幼时开始。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发展的关键期,专注、判断、性格、习惯、能力等各方面均处于萌芽阶段,科学合理的教育犹如阳光雨露般呵护着幼苗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教育之路的规划将直接作用于人才工程计划,正确的选择无疑会促使国家的战略发展驶入快车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汉克曼曾证实,学前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投资。因此,大力推进学前教育,重视内涵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事关个体价值,而且关系着国家实力,不可小觑。

三、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1.政府部门权责不清,执行力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明确政府责任,建立政府主导的办园体制。”2010年,《國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虽然政府职责被明确提出,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政策文本层面,缺乏实践领域的执行力。除了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外,更让人担忧的是政府具体的责任指向模糊,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职能的分配不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倡导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其他有关部门协作的幼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并对教育、卫生、财政、民政、劳动、编制等部门的相关职责进行了初步规定。但由于分工不够明确,缺乏硬性制度支撑,责任不清、管理无序等现象不断出现,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2.幼儿园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思路不明确

目前,学前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既体现在城乡之间,又体现在公立与民办幼儿园之间。政府的资金和政策大多会向城市和公办幼儿园倾斜。经费不足、师资流失严重等限制着民办园的发展空间,加之民办园缺乏公益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等,进一步导致其保教工作质量无法达到学前教育的标准,这一系列连锁效甚至应成为乡村、民办幼儿园的常态。而这种态势反过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两极化流向,学前教育资源结构失衡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另外,由于政策文本和实践推行还存在差距,大部分幼儿园还没有掌握学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势,对于优化结构、突出内涵认知不够深刻,探究不够深入,办园定位和工作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认识上,认知度、参与度、创新度均不明显。自身发展思路尚且不明,园与园之间的联动机制更是无从谈起。受此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必然受阻。

3.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引导力不强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二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认为,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幼儿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等问题尤为突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性别结构失衡、学历结构失衡。性别多样性团队可以通过打破性别框架而达到思维创新,在开放中走向融合,从而有利于实现高水平的团队效应。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以女性为主,现实中距离性别多样化的目标相去甚远。学历层面,则主要以专科为主,本科及以上占比不大。性别比例事关团队的活力程度,学历层次也事关发展的专业属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学前教育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师资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师的核心素养虽略有提升,但并不乐观。专业设置门槛偏低、生源质量缺乏保障、师资培养定位不尽科学等现象仍然存在。重“技能之师”“示范之师”,轻“人格之师”“师范之师”,培养模式的偏颇最终导致“师范性”与“职业性”,“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二元背离,以专业理念与师德理念为内涵的幼儿教师核心素养内化提升较弱,严重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全面健康发展。

另外,部分园长未能成为内涵建设的带头人,缺乏规划执行能力。幼儿园文化是园长、教师、幼儿和管理人员共同创造和享有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但是,在质量提高已迫在眉睫的当下,多数园长仍把教育工作简单地理解为饮食供应、起居照顾、安全保障和知识铺垫,幼儿园将内涵建设等同于“制度建设”或“环境建设”的现象屡见不鲜。文化建设的滞后局面仍相当普遍,甚至基本属于空白,设计理念起点低、设计不够规范、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无法挖掘民族和地域特色,不是生搬硬套,就是浮皮潦草,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从而导致转型发展遇到瓶颈,内涵建设落实不到位,教师也会对文化建设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

1.更新学前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推进的步伐,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凝结。集约式发展道路是教育走向理性和先进的必由之路,公平、优质、高效、特色,尊重并回归教育的本质,追求教育的价值形成,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是适应学前教育内涵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公平,是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前教育应秉持的指导思想。在实践层面,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优质,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关系到受教育个体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强盛。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育成果的实现和验证。高效,作为优质教育具备的特质,理应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延伸。特色办学,实现战略举措的针对性、多元化,是高级教育的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特色资源,是增强教育生命力的有效手段。

2.优化学前教育管理

首先,建立学前教育专项财政制度,健全由国家、省区和地市三级共同承担的财政投入机制,保障学前教育经费支持的公共性、稳定性,进而有效减少学前教育师资的频繁流动或者持续流失。

其次,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发展问题责任制。学前教育系统的架构相当复杂,教育事务的运作环节更需要多级政府的参与,借助跨部门协作方能完成。目前,虽然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的发展普遍由政府主导,但这种主体责任在我国缺乏实践层面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层面的扎实推进。明确与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实现真正的政府主导,才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制度保障。

再次,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康的发展依赖于健康的考量,向评价要质量,以评价促建设,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更是把握学前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条件。

最后,在评估内容和标准上,要全面综合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效果质量,做到不片面、不偏废,要客观、平衡、兼顾。从环境氛围的营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师幼的互动与融合、卫生保健的安全与责任、家园共育的建设与探索等层面发现问题,并寻找不足之处,促使改进措施落地生效。只有保教工作走向规范、合理、科学、有序,才能筑牢幼儿终身发展的根基;在评估运行的参与机制上,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评估机构、教师、家长、社区等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其监督责任,促成反馈与建设互动共进的局面,最终形成评估手段多元开放、教育职责衔接闭合的完整链条,逐步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可持续性,使幼儿能够在“真”“拙”“朴”“乐”“益”的良好氛围中健康成长、焕发光彩,回归生命本初的美好;在评价标准的研发完善上,做好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各项基本环节的制定执行工作,确保评价的科学、实效、可靠、可操作,使之能够动态、真实、全面地反映保教水平和培育质量,以实现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全程追踪和监管。

学前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从等级评估转向持续改进。学前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从外部控制走向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权力共生。学前教育质量保障的方式从静态维持转为文化背景下的需求适应。

3.促进学前教育师资发展

教育归根结底需要依靠人际传递才能完成,师资的发展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增强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薪资待遇。现实生活中的物质需求是所有自然属性者都要面临的挑战,而自然需求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无差异。合理的薪资待遇能够满足幼儿教师基本的生活所需,进而保障其职业尊严,有效激励教师人在心在、在岗爱岗。

其次,优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教研技能。外物变化皆为神驭,博采兼摄以备己用。以幼儿园为起点,并不代表以幼儿园为界。深入接触高校,了解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单位的办学情况,熟悉学前教育新的理念,做到脑中有储备;做幼儿家长的“贴心人”,倾听受教育群体和教育施予合作者的真实诉求,做到心中有准绳;通过岗前培训、职中研讨、职后进修等渠道,观摩学习、竞赛切磋、学历深造等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做到手中有绝活。多措并举,营造全情投入教研的浓郁氛围,形成精修专业技能的良好风气,使教师能够心在任在、在岗言岗。

再次,提升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素养。文化作为教育之根基,既是教育的绩效体现,也是教育的过程内容。教师作为幼儿的领路人,任重而道远,除非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否则不能担此重任。所谓核心素养,从广泛意义上理解,是基于文化知识上的素质、修养、品格、境界等综合构成,不仅涉及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而且涵盖教师发现引导幼儿的养成能力。

最后,牢固树立园长作为文化创建者的角色意识。园长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应当及时汲取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课程理念,做好办园定位的规划者、科学管理的实践者、课程质量的监督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家长诉求的倾听者和幼儿未来的奠基者,全方位地引领和推动幼儿园内涵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内涵式发展转向已经在学前教育领域形成拓展之势,但政府部门职责不清、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等因素均制约着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步伐。因此,从更新理念、优化管理制度、提高师资保障等方面提质增效,构建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晋,刘云艳.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38-43.

2.任保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02):71-73.

3.张旭东.学前教育重在改革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05):74.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融合路径研究”(课题立项号:2018MGH1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学前教育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