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出现的原因与转化对策
2020-05-11陈志毅
陈志毅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学习也会间接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但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相对吃力,进而出现了一些数学学困生。本文对这些学困生在智力、非智力和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其实际情况和数学的学科特点展开探究,以期有效解决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实现对学困生的成功转化,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学困生转化
小学数学学困生主要指在数学学习中无法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使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数学成绩低于一般同龄学生的学生群体。小学生之所以会成为学困生,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希望能够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提升其数学素养。本文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让每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所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造成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1.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方面会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会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由此可见,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效率与其以往掌握的数学知识的丰富度和熟练度有直接关系。学生如果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且形成了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那么当他学习新知识后,便能快速从自身知识体系中提取所需知识。但目前的一些小学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数学基础知识较薄弱,这对他们学习新知识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导致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学生在口算70与80的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7个10与8个10相加等于15个10来计算。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口算方式对自己而言有一定难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7+8的计算不熟练。由此可见,基础知识不扎实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
2.知识表征不合理
教师可以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同知识有着不同的表征形式,如概念、图式等是在头脑中记录陈述性知识的主要方式。例如,学生在进行加法运算时,需要以概念的形式对什么是加法进行表征,通过程序形式来表征如何进行加法运算。但目前一些学生对知识的表征并不合理,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数学出现困难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进行多位数加法时,有的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法则的方式进行计算,这导致他们在计算中出现了位数对不齐或满十后没有进位等情况。还有一些学生对数学知识表征清晰度不强,影响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导致他们无法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思维品质相对较差
学生的思维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思维品质较好的学生学习起来自然比较轻松,思维品质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则显得比较吃力。由此可见,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比如,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字母表示数字时,给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小红的姐姐比她大5岁,用a表示小红的年龄,姐姐的年龄就是a+5。但有的学生难以理解这一命题,这就是一种思维品质较差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表象条件的干扰,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此外,这类学生往往思维不够灵活,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出現顾此失彼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4.情感态度体验过于消极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感情往往会同时发生。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一名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当家长询问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他总会说是自己在考试中过于紧张。而当被问及紧张的原因时,他又会说因为每次都考不好,所以感到特别紧张。这导致该生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这时教师需要对该生给予更多鼓励,使他树立自信心,从而帮助他逐渐消除对考试的紧张感。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质量的影响十分深远。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消极情感,主要是因为缺少成功的体验,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一旦遇到问题,就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此外,学生会受到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压力,因为担心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心情沉重,学习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如有的学生认为小数计算十分烦琐,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十分抵触,遇到小数计算题时就会逃避,长此以往,有关小数计算的问题将成为困扰他们学习的难题。
二、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提升学困生的数学成绩,需要从基础知识着手,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明确需要强化的知识。数学教材的内容其实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些知识是其中的重点,教师需要进行重点讲解。一个单元中往往会有一到两个核心知识,如在学习苏教版教材“除法”知识时,平均分就是这部分的核心知识点。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旧知识来推导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感知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之间的对比和归纳。最后,教师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圆纸片进行对折,然后用量角器量180度的角,再将圆纸片对折,让学生认识90度的角,以此类推,再带领学生认识45度的角。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量角器的操作原理,并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生能否掌握较为科学的学习策略将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困生往往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教学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学习策略渗透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实践经历获取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获取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在学习某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应运用什么策略来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把某种学习方法带入教学情境中,不断提升学生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熟练度。当学生运用该策略解决问题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进行反思和评价,使学生不断优化自己对学习策略的应用,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这些学生勤于思考,引导他们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因为学困生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要为他们预留更多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地思考问题。教师还应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例如,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图形并对图形进行分类时就可以引入比较的学习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分析和综合法等。这样,学困生掌握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就能更好地提升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4.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困生扫除基础学习中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获得的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在数学学习上更加自信。此外,教师应采取一些方式激发学困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教师应结合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及外在环境,分析学困生的综合表现,进一步找到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存在困难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師应积极引入生活化元素,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导他们认识数学的美,让学困生爱上数学,使其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快乐。
总之,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文对小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呼吁相关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继续观察和总结学困生产生的其他因素,并探索出相应的对策,以尽快转化数学学困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俊灵.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成才之路,2012(21):16.
2.张树臣.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3):43.
3.王志强.浅议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才智,2013(05):82.
4.赵清兰.关于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探讨[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