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学情境为抓手 搭建探索平台
2020-05-11林月真
林月真
【摘要】有趣的课堂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情感、肢体、多媒体、艺术等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空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中。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探究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在本文中展开分析,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
一堂生动活泼的课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尤其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情境创设不再单纯地追求新颖有趣,而是转向能够产生实用性、高效性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境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详细解读教材,结合学生学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不断尝试、不断实践,致力于对教学情境的优化,总结出几点实践体会。
一、基于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日常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教师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感受和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感受和认识数学的魅力。构建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应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巧妙地创设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产生求知探索的内在力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和对问题的思考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比的意义”一课时,学生对“比”的概念并不陌生。一开始,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调蜂蜜水”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控制蜂蜜水的甜度。根据蜂蜜水的甜淡需求,学生顺利地进入调整“水”和“蜂蜜”所占比的思考中。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为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比”的知识,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两者所占的比不一样,甜度就不一样。生活中的比在数学课堂怎么写,怎么读,又表示什么样的意义?教师巧妙构建起生活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学生搭建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分析,是生活决定教育。”在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在巩固练习中,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笔者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实例,在生活常识与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巩固所学知识。“老师今年x岁了,家里还有两个人,一个x-25岁,一个x+2岁,你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把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由数学知识学习转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巩固和应用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经验中体验含有字母的式子在表示数中的准确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以生为本,读懂教材、读透教材、读通教材,是数学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初心。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触碰学生的认知起点,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时,教材介绍古人是如何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用张开的手臂、脚印、手掌进行长度测量的。教材中的主题图非常清楚地再现了数学测量文化的发展历史。教师巧妙运用教材内容,创设了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回味与感受数学文化的情境中对统一长度单位进行初步思考。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继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来比一比身边的物品,说一说谁比谁长。在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发现了长“一些”、长“很多”等表述是模糊的,这时学生会从内心产生探索的需求。如何表达“比较物的长度”?如“一拃”“一掌”“一拳”等虽然比较具体,但每个人的“一拃”“一掌”“一拳”又是不一样的。这时,统一长度单位的认知需求更为迫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能够激发学生认知的因素,因势利导,让教学情境有效地触碰学生的认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公顷的认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形成对1公顷的初步表象,笔者基于学生对原有面积单位的认识经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到建立初步表象的过程。“公顷”面积单位比较大,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本课知识内容前,在第一学段做了知识基础积累,学生在图形面积的认识方法和直观表象建立上已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大拇指指甲盖有多大?”“成年人的手掌有多大?”“四名同学张开手臂围成的正方形有多大?”在描述与回忆中,学生唤起已有的学习经验,用前面已经构建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概念,分析“1平方米”与“1公顷”之间的联系。接着,教师创设说一说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列举自由说明材料来解释“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有的学生用教室来说明(几间教室就是1公顷),有的用操场来说明。此时,教师选择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展开想象和补充修正,让学生逐步建立直观表象和直观经验。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情境,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在拓展应用数学知识中巧妙设计有实用性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在教材呈现的统计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教学案例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后,笔者让学生扮演本地气温测量员、统计员,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记录统计。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三、紧扣时代气息,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扣时代气息,抓住时代的脚步,用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时代,学生能够获取广泛、多角度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教育悄然地发生变革,也给数学教学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过时、枯燥的教学情境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选取有地方特色、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度较高。笔者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创设了奖励学习表现进步的学生的教学情境。学生先到超市调查笔记本单价,确定用哪几种单价在10元以内的笔记本作为一二三等奖的奖品。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收集数据、整理信息,经历了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真实原型,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
“互联网+”时代下,学生接收的信息丰富、知識面广。笔者认为,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适时关注体育、经济、科技、军事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和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寻找和挖掘相关数学元素,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创设了创新情境,请学生为妈妈设计一双高跟鞋,使腿长与身高的比值等于0.618。“跳一跳,摘得到”,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后,积极尝试、探索,在学生够得着的地方,擦亮思维的火花……学生对“黄金分割”的知识并不陌生,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给观众以美感;主持人往往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给人美好的舞台形象;古希腊神庙、古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等给人们带来极强审美,它们都蕴藏着数学知识,体现出“黄金分割”的完美设计。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情境,捕捉时代信息,为学生指明方向,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延伸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创设情境,以教学情境为抓手,搭建学习探索平台,不断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张虎,吴君.“情境·问题”学习元类型及其设计例析[J].福建教育,2018(52):38-42.
2.苏蕉桂.关注结构化,让数学思维“动起来”[J].福建教育,2019(3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