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师职业精神的消解与重构看师生课堂冲突的化解

2020-05-11胡世港张洪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消解职业精神重构

胡世港 张洪春

摘 要 教师职业精神被消解是师生课堂冲突的重要原因。教师职业精神的消解缘于社会现实环境、学校科层制管理、办学功利主义倾向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等因素。化解师生课堂冲突需重构教师职业精神:强化社会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推进现代学校治理方式,保障教师合法权力;积极建立有效管理制度,重树教师信心与权威。

关键词 教师;职业精神;师生冲突;消解;重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62-05

教师职业精神是长期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教师职业特征的一些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其内涵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的理想、意志、道德、责任、态度、纪律、作风、操守等。就微观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专业精神和教学态度三个方面。思想道德是治教之魂,它使教师拥有“责任”并“以德立教”;专业精神是施教之本,它使教师潜心“精业”并“以学治教”;教学态度是执教之道,它使教师释放“爱心”并“以情施教”。三方面的核心是责任和爱心,责任和爱心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基石,理想与信念是激发教师责任和爱心的前提。

新时期,我国师生伦理关系发生一些变化,师生冲突问题凸显[1]。师生冲突是因为师生的交往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2],教师应对方式制约着冲突的形成与功能的演变[3]。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强制性、专断作风及应对方式与教师职业精神有关。当前,许多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职业精神失落的现象[4],教师职业精神失落不仅影响了教师自身发展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影响了师生关系和谐,导致师生课堂冲突发生。所以应探寻教师职业精神失落的归因,“反思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教师职业精神”[5],重塑教师职业精神,并借助其内蕴的强大力量和谐师生关系,化解师生矛盾与冲突。

一、教师职业精神的消解是师生课堂冲突重要原因

教师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巨大责任。在面对来自社会环境、学校制度、学生不良问题行为引起的多重压力时,教师需要职业精神支撑。但从多方面观察,作为学校和教学活动关键主体的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也“感受不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6]。而相反,部分教师不再视教育为对生活本质的诊释,而仅将其视为谋生和获取工资的手段,表现出了一种人生选择的无奈。造成这种认知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受社会客观现实环境、学校内部管理方式,以及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教师一旦形成了这种职业认知,便不再视教育为神圣与崇高,进而导致职业精神的消解。

“理想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7],达成“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8],然而,教师职业精神的消解,使师生关系出现异化与嬗变。一是教师课堂教学被动应付,执拗传统教学模式,习惯自上而下的、压制的权力运作方式[9],强力支配学生学习活动行为,强势主导师生互动关系发展的向度,使得师生间丰富的民主、平等、自由关系,衍变为学生对教师强烈依赖的教育依附关系。二是这种教育依附关系具有强制、命令和规训色彩,牵制并钳制着师生互动的状态,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与“向师性”依赖,形成对教师知识权威形象的遵从甚至是信奉心理。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僵化、固化并逐渐被异化为一种在控制逻辑下的人与物的关系,即简单教学关系。显然,这种简单教学关系所维系的师生关系,缺乏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缺乏爱心与情感维系,因而是一种生硬冷漠、互不关心的师生关系,失去了鲜活的生命体征。随着社会民主进程快速发展,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平等、自由、合作的现代特质将动摇这种单一、单向控制支配下的师生关系,学生将对教师产生反抗心理和不合作行为,使师生关系出现危机,引发师生课堂冲突。

二、现实客观因素多维度“消解”教师职业精神

教师职业精神被现实多方面因素消解,主要体现在社会现实环境、学校科层制管理、办学功利主义倾向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等方面,并由此引发师生课堂冲突。

(一)社会现实环境消解教师理想信念

教育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学校内部的活动与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一段时间以来,以恶意抹黑为手段,夸大事实真相,故意妖魔化教师的负面报道几乎是信手拈来。这种有意“放大”教师不良行为,对教师行业大肆猎奇、夸大渲染、负性歪曲的现象,导致社会大量出现对教师的负性评价,助长了民众对教师不满情绪,降低了教师职业威信。另外,除了社会舆论对教师群体的精神伤害外,一些关于教师被攻击与伤害的报道也让人心寒,这对教师的伤害不言而喻,对教师职业理想意志的消解毋庸置疑。

社会对教师形象认识呈现两个极端化现象,一种是恶意抹黑教师,另一种则是过分宣扬教师崇高神圣的道德形象。作为“人類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期望值非常高,要求教师禀承“蜡烛”“人梯”“园丁”,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崇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规范;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这些要求本是教师职业一贯品质,显示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形象。但这些外在的道德要求如果过分压倒教师的内在诉求,教师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为社会规约的角色。教师也是人,对照如今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以及权益,社会这种单向的让教师不计个人名利、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期待,是一种令教师牺牲自我、忽视自我价值、忽略真正生命意义的期待,虽是崇高却悲壮凄凉。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不能没有边界,这些社会所预赋予的无限责任是不可承受之重,由此产生的职业压力使教师心理失衡与精神失落,导致失去职业理想与信念。

(二)学校科层制管理消解教师思想道德

科层制作为现代广泛应用的管理制度,具有便于组织成员分工、提高效率和规范组织成员的优点[10]。现代学校多采用科层制来实施管理,进而在学校内部形成了具有权威等级的 (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结构[11]。学校作为特殊的文化组织,具有人文属性。非人格化、完全理性的科层管理,会造成两方面问题:一是管理者居高临下,呈现“官僚化”倾向。在这种管理背景下,无任何资源的一线教师往往被学校边缘化,成为学校最弱势群体。学校政策制度的制定,教师不能参与。事关教师切身利益,教师没有发言权。至于学术和学校一切事务,教师要么是不知情,要么是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的状态。二是刚性化管理,强化了“权威性”品质。刚性化管理是一种缺乏柔性的管理,是一种单凭制度的“权威性”进行的强制管理。在学校环境中,这种“权威性”管理使得教师被迫或被动服从科层制指令,一方面使得教师工作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师个人发展湮没在行政任务之中;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行为被行政因素所束缚,民主、平等的思想被行政权威所压制,思想道德的力量也因行政权威而被削弱或被抵消。

学校科层制式管理,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管理的官本位取向,这种官本位取向在利益分配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一是学术利益。科层制组织结构导致行政层级强势地位,各种学术组织便为行政所垄断,学术委员会也按行政级别为行政官员所瓜分,进而形成了大量“官员学术”和“学术官员”现象。而真正一线的科研型教师,尽管学术成果丰富、学术水平出色,也难以在学术组织中谋得一席之地。二是经济利益。调查发现,在某些职业院校,教授们想方设法摆脱教学队伍,出现了大量“逃课”现象,很多教授升职为“教授官员”,而真正坚守教学第一线的教授却寥寥无几。这些“教授官员”之所以对行政职务趋之若鹜,并为行政而不惜丢失文人精神,为的是行政化学术机制和“教授官员”的强势地位,并享受其所带来高额工资和名目繁多的学术利益。

(三)办学功利主义倾向消解教师专业精神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功利主义办学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甚至有越来越强势的倾向。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片面地考虑市场就业因素,人才培养采用速成模式,课程教学基本上等同于职业培训,人文和素质教育被有意摈弃,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被极力排斥,办学模式有向职业培训异化的趋势。二是为节省教学开支及节省教师授课费用,许多学校依据效益原则任意变更学制,采用晚开学、早停课、早放假的形式,压缩教学周数,减少教学时数,导致教学“缺斤短两”,教学计划与目标大部分不能完成。

功利化的办学理念还导致了形式主义价值观。在一些院校调查中发现,令教师深恶痛绝的是学校热衷于高大上的事务,醉心于管理造势和文字作秀,而对急需要解决的教学一线具体实际问题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如在湖北某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着教师无办公室、无办公桌、无课间休息地的“三无”现象,甚至连教师饮用水的提供也讲数量指标。形式化办学情景,有悖基本的办学伦理,让人骇异,而在当今的许多职业院校可窥见一斑。所以,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用主义教学观,违反了基本的教育规律,使办学误入歧途,偏离正确轨道。而形式主义价值观则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生态,助长了伪现代化的办学行为,使教育的本真和本质追求被扭曲或异化,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的神圣与庄严,还逐渐损害了教师们的专业精神。

(四)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消解教师教学态度

不少基层学校和教师反映,对学生不良行为“不敢管”“不让管”也“不愿管”,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堂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率性而为,教师却无可奈何?答案是当今某些学校对学生的过度保护、偏袒与纵容。这些违规的学生可能早有预估,不论他们做出怎样出格的违纪行为,学校因害怕失去一个生源利益而会予以偏袒保护,不会将他们开除。

不仅如此,由于没有了像中小学那样的升学压力,再加上国家管、办、评分离政策尚未落实,一些职业院校办学就任意妄为,极不注重教学质量。如果留意观察,不论什么时间,也不论在哪所职业院校,都会发现在一些课堂上,面对教师孤独的讲授,许多学生“昏昏欲睡”,或在手机的世界里低头狂欢;面对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却无动于衷,仿佛上课与他们无关……。这是一些学校学生课堂行为的真实写照,甚至可认为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这些忽視课堂教师存在、不尊重课堂的现象,毫无例外有着学校管理上的根源。比如对学生的过度纵容,使教师不敢管教学生,明哲保身,对学生不良行为就坐视不理,从而也助长了学生对课堂的无视。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强制规定学生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只能控制5%之内,也就是不论学生考得怎样差,教师也得设法让学生成绩合格,否则就是教学事故。学生考试成绩有了学校保护,上课自然就无视教师,不尊重课堂。可以想象,如果当教育只剩下了保护、偏袒和纵容,伤害的其实是学生的未来,并将耗尽教师可贵的良知,导致教师失去教学态度与热情,继而丧失对教育的责任与敬畏之情。

三、新时期“重构”教师职业精神的实践路径

重构教师职业精神实践路径,主要是强化社会舆论正确导向、推进现代学校治理方式和建立有效管理制度。教师职业精神重构有利于化解师生课堂冲突。

(一)强化社会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重塑教师思想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并要求“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作为国家和政府层面,在弘扬尊师传统,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等方面起着权威性、指导性甚至强制性作用。其主要职责:一是构建健康、积极的教育宣传体系,引导社会舆论正确导向,倡导尊师重教、尊师爱生的道德规范,使教师深切体会职业的光荣与神圣。二是加强舆论监测与国家控制,监督社会客观公正报道教育事件,对教师行为问题作出公平正确归因,抑制和抵消错误言论、负性舆论对教师工作的影响。而作为学校自身,要搭建互通互助交流平台,建立教师自我防控体系,加大教师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扰力度,培养教师理性辨别舆论潮流、理性对待外界压力以及社会舆论的能力,强化教师职业威望的意识倾向与心理氛围。

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价值取决于许多条件,如职业环境、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等。社会、国家、政府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方面起主体或主导作用。一是社会各界应换位思考,理解教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减少教师精神压力,为教师群体提供宽松精神环境。帮助教师从“道德完人”的神坛上走下来,实现真正自我,还原教师普通人生。二是国家除大力宏扬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风尚外,还要制定相关制度,为教师群体提供安全保障;为教师群体提供社会政治待遇,通过开展表彰先进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并通过榜样的示范宣传激发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敬畏,让“师道尊严”深入人心。三是政府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体系,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职业待遇,满足教师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合理预期。

(二)推进现代学校治理方式,保障教师合法权力,重构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与其他职业相比,更富有自尊性。要保障教师合法权力,需要改革目前学校管理模式。一是改革当前过于行政化的科层管理,检视和力戒官僚主义现象,完善民主治校、民主管理机制,建设以教师和教学为中心的学校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学校最优秀人才进入教学第一线,实现人人争相竞聘教师岗位这一颠覆传统的学校内部治理模式,把颠倒的教育重新颠倒过来。二是克服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痼疾,审慎检视教学管理中的“表演化”与表层化行为,不做“表面文章”,使学校管理下沉到教学管理第一线,实实在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教师提供良好教育教学环境。三是真正强调和突出教师主体地位,重视一线教师权力意识与权益诉求,从组织上保障教师合法权力,使教师真正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学校地位的提高。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应充满理想和激情。在探求知识高深境界,追求人类文明精神过程中,教师需要专业精神作为支撑。重塑教师专业精神,首先要重视和恢复教师价值与尊严。除了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外,还要提升教师自我认识的向度,使教师能自觉追求生命意义,摆脱被工具化的命运,从发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获生命的体验与满足。其次,要提高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认知,提高教师自我实现的期待。要鼓励教师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深入探寻,并享受自我发展过程的激情和成就的快乐体验。其三,要构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重塑校园文化文明,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民主舒畅的发展环境,让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长久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并处于幸福工作新常态。

(三)建立有效管理制度,重树教师权威与信心,重拾教师教学态度

教师职业精神还表现为个人权威体验,教师个人权威的建立依赖于教师的品格与学识,并需提升自觉和自为的向度。一是自觉转变角色。教师角色的转换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必然途径。教师角色要自觉从单一到多重转型,主动由控制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主动由知识传授角色转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从“权威者”转向“同伴者”,并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二要进行人格权威的自为。在目前制度性权威不足以让学生信服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权威更多地依赖于个体的人格权威,即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逐渐树立自己的“四威”,即高尚敬业的“德威”、广博知识的“学威”、启迪智慧的“才威”和见解深刻的“识威”。

教师只有在体面的工作、满意的环境中才能自我超越,实现教育教学态度的回归。近几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直接伤害了教师教学态度。面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难道学校都只能苦口婆心地教育,而没有其他手段进行制止和约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表示,应该尽快修订《教师法》,并且制定《学校法》,以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社会舆论也普遍呼吁教师拾起自己的尊严,甚至主张将体罚合法化[12],最近,教育部也正准备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说明教育必须有强制和约束的成分,不能失去应有的底线,否则就难以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矫正,也就谈不上教育。事实将证明,对学生违规违纪行为的无视,就是纵容“课堂霸凌”和纵容学生违法犯罪,就是對学生的一种戕害;放任部分学生荒废学业,是一种对学生、对国家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将影响学生前途和国家未来的发展。

教育本身就包含一定的惩戒功能。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适当的惩罚,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力,也是教育者的义务。”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他的老师有“一条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学校是规范性和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13],要维持一定的规范和秩序,也需要有自己“戒尺”和“规则”:一要建构合理的学生惩罚系统,对那些辱师、殴师等恶性事件,对“越界”的学生,要用学校规范进行强有力约束和制裁,让学生懂得校纪校规的严肃。二要严格执行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对那些无视课堂教学,学习成绩不达标者,要坚决予以包括开除在内的强制处分,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三要建立思想品德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环境思政”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换位思考教育,提升学生本分意识和担当意识。

总之,教师在角色转换中,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成为学生心灵培育者与慰藉者,赢得学生尊重与爱戴。敬畏之心是和美无冲突师生关系的心理基础[14],教师只有建立个人权威,才能让学生接纳和信任[15]。教师是一个感性群体,一旦教师感受到学生尊重、爱戴和敬仰,就能感受到职业光荣和成就,并建立起职业的信心;就会端正教学态度,唤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并赢得学生信任与尊重,从而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减少师生冲突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李森,兰珍莉. 全球化背景下师生冲突及其调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62-66.

[2]陈奎喜. 教育社会学[M].台湾:三民书局,1980:33.

[3]王晓丽,芦咏莉. 中学师生冲突应对行为特点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2):62-64.

[4][5]若尘.找回渐行渐远的教师职业精神[N].中国青年报,2013-09-10.

[6]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7]陶丽,靳玉乐.论师生互动中的教师领导——基于机体哲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7):51-55.

[8]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9]田国秀.师生冲突的含义、类型及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7):12-15.

[10]徐宇,陈恩伦.论学校管理的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J].教学与管理,2017(6):47-49.

[11]耿丹.教師权威的失真与回归[J].教师教育论坛,2018(6):29-33.

[12]王钟的.现代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坚守专业价值[N].中国青年报,2016-06-30.

[1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54.

[14]汪昌华.中小学师生冲突关系的形成机制与消解策略[J].教育研究,2016(2):127-133.

[15]彭阳红,沈翰.“消解”还是“重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权威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6):16-17.

Dissolution of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in Classroom from Perspective of Diss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Vocational Spirit

Hu Shigang, Zhang Hongchun

Abstract  The dissolution of teachersvocational spiri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eacher-student conflicts in classroom. The dissolution of teachersvocational spirit is due to factors, such as social reality environment, school bureaucracy management, school utilitarian tendencies and studentsclassroom behaviors. To resolve the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vocational spirit of teacher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o improve the social status of teachers, promoting modern school governance to protect teacherslegal rights, and actively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system to regain teachersauthority and confidence.

Key words  teacher; vocational spirit;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dissolution; reconstruction

Author  Hu Shig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ogan 432000); Zhang Hongchun, professor of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猜你喜欢

消解职业精神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