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2020-05-11韦清
韦清
摘 要 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挑战。基于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模型的分析显示,技术研发能力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高职院校还存在着产学研合作服务水平低、发展差异巨大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极低等问题。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所在的城市与学校举办者性质等层面对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提升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应着力于四个方面:搭建集成化产教综合体平台,提升技术创新综合实力;深化科技创新制度改革,推动高端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聚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凸显技术创新服务的地域性特征;提高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加速技术创新对接产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集成化平台;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06-06
当前,科技创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核心和基础作用,创新由传统的线性模式转向非线性模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提到,要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要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2]。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在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也将把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办学功能的重要延伸。这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定位,聚焦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等应用性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成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创新源、技术源和人才源,使技术创新成为高职院校内在基因[3]。面对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作为应用技术创新生力军的高职院校,其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如何,有哪些相关性因素会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如何针对性地提升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
技术创新这个概念最早由管理学大师熊彼特(1912)提出,并逐步开启了“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按照熊彼特以及其继承学者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与技术扩散,其中既包括新技术、新工艺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也包括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与市场创新。这表明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明,还必须包含新技术在经济价值上的转化[4]。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贯穿始终的生命线。因此,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是高校知识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结合,既要体现知识创新首创性、独特性的特点,又要体现服务产业应用性、经济性的特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不仅包含新的科学理论、技术知识等以知识形态作为产出的科学实践活动,也包含技术改造、工艺提升、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衡量高職院校技术创新成果需同时兼顾学术、技术层面的水平以及成果创造的经济价值。
一、研究框架和方法
本文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他们的整体实力和内涵建设都代表了全国高职院校中的较高水平,也基本涵盖了 “双高计划”时代里的主要建设院校,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将运用SPSS24.0软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得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并对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不同省份、城市、区域以及院校类型等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与建议。
二、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指数模型的建构
(一)统计分析数据的来源
本文采集了教育部科技司公布的《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5],选取了列入统计名单的7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科技统计数据作为分析数据。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建构
本文借助SPSS24.0软件对采集到的科技统计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构一个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1.选取靶标数据
根据《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分类标准,剔除了“鉴定成果数”“成果获奖数”等绝大多数院校数据都为0的重复性较大指标,本文选取“教科研人员总数”“高职称人数”“当年拨入科技经费—政府资金”“当年拨入科技经费—企业资金”“当年拨入科技经费—其他资金”“科技课题总数”“专著”“学术论文”“高层次学术论文”“专利数”“发明专利数”“技术交易到款”等12类指标作为分析处理的靶标数据。
2.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
通过KMO以及Bartlett球体检验,对所选取的靶标数据做因子分析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靶标数据的KMO值为0.756,Bartlett球体检验的 F 值为0.000,见表1,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靶标数据之间有共同因子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在进行降维因子处理后得到5个主成分,采用方差最大化因子旋转方法旋转之后,5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21.795% 、20.915% 、20.887% 、11.311%、8.635% ,差距减小,相对集中,累计解释方差不变,累计贡献率为83.543%,见表2。由此可见,5个主成分涵盖了因变量F绝大部分信息,分析效果良好。
4.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测算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的模型:
F=F1*21.8%+F2*20.91%+F3*20.89%+F4*11.31%+F5*8.64%
其中,F即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1主要载荷“教科研人员总数”“高职称人数”“学术论文”“高层次学术论文”四个指标,其对F的解释比重为21.8%;F2主要载荷“当年拨入科研经费——政府资金”“当年拨入科研经费——企业资金”“发明专利”“技术交易到款”四个指标,其对F的解释比重为20.91%;F3主要载荷“当年拨入科研经费——其他资金”“科技课题总数”两个指标,其对F的解释比重为20.89%;F4主要载荷“专著”一个指标,其对F的解释比重为11.31%;F5主要荷载“专利数”一个指标,其对F的解释比重为8.64%。
三、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的模型,可得出78所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及其排名,进而可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层次解构和描述性分析。本文主要是对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整体性分析,故对单个学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不做具体分析或排名。
(一)技术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但发展不平衡
F1和F2对F的权重占比最大,F1主要载荷数据反映的是研发人员和学术成果的数量,F2主要载荷数据反映的是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情况。这两个数据反映的都是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其中“当年拨入科技经费—政府资金”数据反映的是学校承担国家各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规模。根据我国科技计划项目体系,科技课题一般通过竞争性评选获得,且政府资助额度一般与所攻关项目的重要度、难易度等成正比。“发明专利”数据一般来说反映的是在进行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过程中取得的含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成果。从各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F指数排名来看,排名靠前的高职院校的“当年拨入科研经费—政府资金”“发明专利”两项数据均表现较好。F指数排名前10位的院校“当年拨入科技经费—政府资金”数据与其他院校拉开较明显的梯队,排名前3位的院校在该数据上遥遥领先与其他院校2倍以上。F指数排名前15位的院校,“发明专利”数据也远超其他院校拉开较明显的梯队。但F指数排名靠后的10所院校,这两项数据表现很差,与排名前10的院校相比有数十倍的差距。可见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体现的是服务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各示范院校的发展却非常不均衡。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服务水平缺乏优势且差异巨大
“当年拨入科技经费—企业资金”数据体现的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互动,反映的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企业、服务产业的水平。根据各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F指数排名,进一步分析78所国家示范性院校的“当年拨入科技经费—企业资金”数据,可以发现各院校之间横向技术服务水平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四个梯队,且各梯队之间差距极为悬殊。第一梯队是排名前5的院校,当年企业资金到款额均在1000万元以上,排名第1的院校当年企业资金到款额将近3000万元;第二梯队为排名6~22的院校,当年企业资金到款额均在100万元以上,且仅有2所院校到款额在500万以上;第三梯队为排名23~46的院校,当年企业资金到款额在0~100万元之间;第四梯队为排名47以后的33所院校,他们的当年企业资金到款额均为0,没有横向技术服务到款。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重点培育的国家示范性院校,整体的产学研服务水平仍都处在较弱的水平,而且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巨大。
(三)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的水平仍然很低
“技术交易到款”数据体现的是高职院校技术成果转化于企业生产实际的水平,可以反映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的应用性和经济性。根据各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F指数排名,进一步分析78所国家性示范院校的“技术交易到款”数据,发现其整体呈现的梯队及差异,与上文所述的“当年拨入科技经费—企业资金”数据呈现的相接近,也表现出从2000万元到0元的四个梯度的显著差距,不同示范院校之间发展极不均衡。同时,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规模仍非常小,7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7年当年技术交易到款总和为3亿多元。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中的2017年全国高等院校技术交易到款排名来看[6],3亿多元的到款总和仅能位列第43位。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技术成交易到款为20亿元,是78所高职院校到款总和的7倍。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水平体现的不仅是一个院校科技成果的“技术值”与“含金量”,更是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度”与“互动值”。结合上文可以综合得出,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成效未及预期,不仅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在规模上缺乏显著优势,同时高职院校产生的技术成果也没有大量、有效地投入到企业转化为生产力。
四、不同院校类别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的相关性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所在的省份、城市、区域、主要办学经费来源、学校举办者性质等5个层面的类别关系紧密。学校所在的省份、城市以及区域呈现的是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面向的主要服务域以及其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办学经费来源和学校举办者性质不仅体现学校发展的经费保障能力,也反映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
借助SPSS24.0软件,本文将7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与上述5个不同层面的院校类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院校所在城市与F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26;学校举办者性质与F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252,所在省份、所在区域以及主要办学經费来源3个因素的相关性则不显著。
(一)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力推动
我们对所在城市的编号方式从1~4依次是: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一线城市,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级别的城市对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观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排名,排名前6的院校均建在一线或省会城市,这表明建在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的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高于建在地级市或县级市的院校。从我国发展实际来看,一线城市的产业聚集程度高于省会城市,高于地级市,又高于县级市,县级市的产业集聚和整体发展水平会明显偏弱。这种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上的明显差异,会形成对技术创新服务需求层次和数量上的差异,进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在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服务发展离不开与产业集群的融合互动,两者之间互动的频次和深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敏感度和有效度。面对更为密集和活跃的产业集群,一线及省会城市的高职院校能更及时地把握产业改革发展的趋势,拥有更多机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进而在日积月累中形成更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服务未能有效聚焦于区域社会
从表3来看,不同省份和不同区域对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的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服务并未能有效聚焦于区域社会。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不同区域或省份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普遍认为华东、华南等区域,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产业发展更为强劲,中小微企业也更具活力,而像一些西部省份则会表现得相对弱势一些。不同经济发展态势的区域或省份理应会产生不同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定位,高职院校理应结合所在区域或省份的技术服务需求,来提供与之相适的有差异性的技术服务。然而区域和省份等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技术创新服务与国家政策设计的初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状况未及预期。2017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各地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职业教育发展路径[7]。然而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服务没有有效地聚焦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面向过为宽泛,未能有效地突显出职业教育地方性的特征。例如华东或华南沿海省份的高职院校,并未普遍表现出更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所在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仍不相匹配。
(三)学校举办者性质与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我们对学校举办者性质的编号方式从1~4依次是:教育部门、其他部门、企业、行业,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举办者性质对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由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等政府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其技术创新能力普遍高于由企业或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从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F排名前50的国家示范性院校来看,教育部门举办的有31所,其他部门举办的有16所,企业举办的仅有1所,行业举办的仅有2所,导致这样不均衡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办学经费的保障力度不一。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等政府部门举办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经费基本来自政府公共财政的资助,生均拨款经费基本能做到规范、及时地到位与落实,办学经费普遍能得到充足的保证。但企业或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很少有来自政府公共财政的资助和社会捐赠。办学经费的紧张,会导致这些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仪器设备配置与更新方面也落后于公办的高职院校,在硬件上就影响其技术创新服务的水平。此外,受办学成本的影响,企业或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开设成本低但招生热门的财经类、文化类与管理类专业,全国民办高职专业大类分布情况的数据显示,7142个民办高职开设的专业中属于财经大类的专业数量最多,占比达20.4%[8]。这类的文科类专业在技术创新服务上的表现,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上都难以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因此也是导致企业或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
二是举办者对于技术创新服务的重视程度不一。教育部门或者其他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投入经费时,对其未来期望给予的回馈之一就是其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即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因此,政府部门重视引导高职院校将办学重点落在提高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上,落在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上,鼓励高职院校为区域内的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而企业或行业因其自身职能定位的不同,不太会对高职院校提出这样的社会服务职能要求,最多会提出满足自身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服务需求,因而这也是某种程度上导致这类高职院校不重视对外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原因之一。
五、提升高职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集成化产教综合体平台,提升技术创新综合实力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健全高等学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创新中心集聚人才资源、牵引产业升级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快构建多组织协同的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科教协同和双创协同,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引入政府部门、行業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多主体协同互融,共同投入场地、设备、人才、技术、资本和管理等要素,构建一个集团队培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成化产教综合体平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命运共同体。集成化的产教综合体是现有高职院校“单散小”的各类创新平台的集合,它既是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技术创新平台,同时也是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产教融合平台,也是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能有效弥补“单散小”创新平台的短板,将技术创新服务链的上中下游连接起来,形成创新合力。集成化产教综合体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技术研发与技术需求相结合,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产业新技术、新需求,适应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二)深化科技创新制度改革,推动高端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提到,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人才评价和考核制度是推动技术创新行为导向最直接和最有利的指挥棒,高职院校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评价与考核制度,引导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服务走向高端。一方面,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创新积极性。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科技成果等要素作为收益分配重要指标的绩效分配动态调整机制,将教师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项目性工作的所得收入,按一定的比例作为教师绩效工资来源,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有突出业绩的技术创新服务一线人员倾斜,激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潜能。另一方面,通过考核和奖励制度改革引导技术创新服务高端。例如,探索优秀人才岗位特聘制度,对有一定影响力、业绩突出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人才采用“以岗定责、按绩计酬”的特聘岗管理,以此来培育一批技术技能创新带头人和年轻骨干。如,探索高层次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的奖励制度,将奖励的重点从拥有转向应用,从个人转向团队,从数量转向效益。
(三)聚焦區域社会经济发展,凸显技术创新服务的地域性特征
从上文分析结果来看,作为技术创新服务的供给侧,高职院校并未很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精准的、具有地方性的技术创新服务。“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是下一阶段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提高适应产业发展的配套供给服务能力,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建立动态的专业群设置机制。邀请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社会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制定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调整。加强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融合,联合具有资源集聚能力的产业集群或联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需求的高度融合。二是积极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充分运用G60科创走廊、广深科创走廊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红利,着力通过政校企联盟的方式,推动以地方政府做媒,校企合作联姻的方式成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合作粘合度和运行效率,推进技术成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落地转化,实现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有效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四)提高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加速技术创新对接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一直强调与产业的融合,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低准化率低与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设计预期和多年来的科技政策导向不符。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值等手段来推动技术创新对接产业发展。一是引导教师先对接企业需求再开展技术研发培育科技成果,着力提升教师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需求的能力。二是加强研发与推广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育。针对拥有科技成果的教师开展相关的成果推广政策、法律法规、谈判技巧、产业孵化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育一批复合型科技经纪人队伍,充分挖掘学校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潜在价值。三是建立扩散式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依托区域内的实体化科技大市场,在多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派驻复合型科技经纪人长期性、定点性入驻,深入对接当地企业,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将技术需求与高职院校技术团队做精准匹配,以此带动高职院校技术创新的适配性,加速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区域产业。
参 考 文 献
[1]王向红.立地式研发: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98-101.
[2]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2)[2019-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潘海生.“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
[4]胡安军.环境规则、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9:17.
[5]教育部. 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EB/OL].(2018-05-22)[209-12-05].http://www.moe.gov.cn/s78/A16/A16_tjdc/201805/t20180522_336767.html.
[6]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9-12-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8]吴霓.中国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5-9.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78 National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i Qing
Abstract It is a new challeng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o explor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that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odel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w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ability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service, the huge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and the very low level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ity whe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located and the nature of school organize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hould focus on four aspects: building an integrated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mplex platform,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ams; focusing on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s; improving the gold cont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accelerating the docking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tegrated platform; innovation team
Author Wei Qing, research assistant of Zhejiang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hu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hua 3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