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的音乐文化类节目现状探究
——以《声入人心》为例
2020-05-11◎余瑶
◎余 瑶
《声入人心》 是一款由湖南卫视制作的音乐文化类节目,于2018年问世后已推出两季、共计24期内容。 与一般素人歌唱竞技、明星真人秀等节目所不同的是,《声入人心》主打的是以歌剧、音乐剧为主的偏严肃性的歌唱艺术内容,同时凭借其自身过硬的节目素质, 迅速成为近两年国产音乐文化类节目的新标杆。可以说,《声入人心》节目第一季于2018年推出后取得的巨大成功, 以及于2019年推出的第二季所面临的口碑、收视率下滑,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音乐文化类节目的现状, 以及在传播歌唱艺术时所面临的优势与困境。 因此,本文将以传播学的视域为切入点,通过将其引入《声入人心》的分析,阐述在进行音乐文化类节目转型时,歌唱艺术在媒体传播中所面临的得失,以及应重点着力的方面。
一、从传播学基本要素解析《声入人心》第一季的节目优势
笔者将以传播学基本的四要素——主体、受众,以及内容与方式[1]具体切入《声入人心》的个案分析。 以此审视,笔者认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节目定位的差异性、观众的新鲜度精准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以及丰富的传播内容。以下将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首先,本文要讨论的传播主体是电视节目的舵手,他们由制作团队与参与节目成员两部分构成。在各类综艺、真人秀节目林立的当下,如何实现节目定位的差异性尤为关键。 《声入人心》节目的总导演任洋领导的制作团队独具慧眼,在传统选秀类节目日益式微之际,他们选择了以古典音乐作为突破口, 用美声唱法,以及歌剧与音乐剧等为具体内容打造差异化,即以格调高演的歌唱艺术内容为核心来打造节目。这需要一定的魄力,更需要深耕节目、把好内容关。
《声入人心》节目定位的差异性,既是源自制作团队的倾力打造,也是其成员在节目中的表现所决定。 总体观之,《声入人心》虽采用音乐文化类节目常见的、基于评委与选手的基本模式,但在具体的成员配比、比赛机制上又作出了较大调整,这是其最终实现节目差异性的关键。在成员配比上,两季均围绕着三位出品人,以及三十六位选手所展开[2]。 三位出品人行使评审之则,在配比上注重将传统的美声唱法、流行音乐唱法相结合,如在第一季《声入人心》中由廖昌永、刘宪华与尚雯婕担任。其中廖昌永现为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盘活了比赛的基本面;刘宪华与尚雯婕均是流行音乐歌手,但前者具有过硬的海外音乐资历,后者借由选秀出道后成绩也颇为亮眼,涵盖了节目的市场性。 此外,两季总计七十二名成员,大多来自海内外兼具名气与专业度的音乐专业院校, 从而保证了声乐生源的专业度。 在灵活的成员配比的基础上,《声入人心》的赛制也与传统的选秀节目大有不同。在其两季内容中,均削减了传统选秀节目的淘汰选手环节,而是在歌剧演出中常见的AB 角运用到赛制中[3]。 总体上,这种以“首席歌手”概念为核心打造的比赛规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新意,并保证了高水准的专业歌手不至于成为选秀节目中的 “走马灯”。
其次,从传播受众的角度看,《声入人心》不仅抓住了面向歌唱艺术的垂直用户,也有从细分市场逐步泛化的意图,从而扩大了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传统观众群。 究其原因在于,该节目精准把握了时下观众的新鲜度,调动了他们一窥高雅音乐的好奇心。 自2012年由央视推出的“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停办以来,鲜有以美声唱法为主导的优质电视节目,而《声入人心》则就势进入了这一歌唱艺术的细分领域,并利用专业的美声评审、歌手,吸引了这一特定人群的目光。但考虑到美声唱法的基本盘尚属小众圈层,故该节目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制作出了一款面向普罗大众的音乐文化类节目。 《声入人心》一方面依托高质量的评审与比赛规则吸引核心用户; 另一方面节目中的歌剧、音乐剧选手,如阿云嘎、王凯、郑云龙等人也展现出英俊挺拔、积极向上的舞台形象,一改往日提及美声歌手便是“身着燕尾服的中年发福歌手”的固有印象,从而吸引了以“90 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观众群体。
再次,从传播内容看,《声入人心》充分借鉴了传统真人秀中的情景氛围营造与舞台视觉元素, 帮助以美声唱法为主的节目内容实现更亲民的姿态。 作为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传播内容殊为重要。 应该指出,采用传统真人秀的元素——尤其是以从个体出发, 讲述每位歌手背后的家庭背景及其奋斗史,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以美声唱法为主的《声入人心》变得更“接地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最后,从传播形式看,《声入人心》在充分借助湖南卫视的媒体介质的基础上,采用了网台联动、传统媒体助力、新媒体借力打力的方式,最终实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作为《声入人心》的传播主势,湖南电视台除了将优质学员阿云嘎、郑云龙、鞠红川、蔡程昱以组合形式输送给同台的歌唱竞技类节目《我是歌手》外,也采取了与自身旗下的芒果TV,以及视频平台爱奇艺合作,实现与线上相结合的网台联动,从而覆盖更多的观众面。 此外,湖南卫视电视台多年深耕真人秀节目的优势,则在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合作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如在传统媒体方面,《声入人心》通过与主推艺人为导向的传统平媒《ELLE》、《小资CHIC》等合作,推出个人专辑、平面写真、文字稿等;同时在新媒体方面,通过与新浪微博深度合作,形成以“湖南卫视声入人心“官微为主体的宣传路径, 成功在每季播出日前后形成若干热点话题,帮助造势。
二、从传播学角度解析《声入人心》的困境与突破
在历经第一季所取得优异成绩后,《声入人心》 却在2019年7月第二季播出后,出现了口碑与收视率的双重下滑。 口碑方面,《声入人心》第一季在豆瓣取得9.3 的高分;但第二季播出后仅取得6.0 分。 口碑方面的下滑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节目的收视率, 笔者将中国广视索福瑞调查显示的两季共24期(其中第一、第二季各12期)的收视率情况列出如下,做一纵向对比(见图表)。
由上表可知,《声入人心》第一季共12期的收视率,总体呈递增趋势, 并在第12期取得了当季的最高收视率,即0.763,呈现出因好口碑带来的收视率不断增长趋势。 与之相比,《声入人心》第二季共12期的收视率曲线明显是高开低走,当季最高收视率出现在第一期,为0.658,体现出观众对上一季节目的认可与高期待度, 但此后因节目质量出现下滑、 收视率也呈现出明显下滑, 甚至在第4期低至0.281%,此后第二季收视率虽在第12期回升到0.557%,但整季出现的收视率下滑已非常明显。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 笔者认为第二季节目在口碑与收视率方面出现的下滑主要原因在于, 作为传播主体的节目定位,以及传播内容上出现问题,导致以歌唱艺术为主体的节目内容出现偏差。 从节目定位来看,第一季在打出差异性、新鲜感的良好基础上,第二季却在参赛成员、赛制安排上均出现了之前并未暴露出的问题。参赛成员方面,这一季在美声唱法的声部选择上过多集中于男中音, 缺少第一季中以男中音、男高音与假声男高音形成的多样化选手,较第一季而言选手的声部差异性有所不足, 给观众的作品张力有所下滑;加之走职业化路线的专业歌手、尚在音乐学院求学的学子两部分参赛人群的水平差距明显, 因而缺少像第一季一样的高强度对抗性, 作为歌唱比赛的观赏价值有所下滑。 从赛制而言,这一季在对选手进行首席判定时,固然在邀请专业评审的数量上达到了十多位, 但缺少多视角的评审判断过程,给观众的说服力不足,较第一季清晰的评审与选手的关系而言,节目主题不够明晰。
而从传播内容上看,第二季的问题在于:过度的真人秀化趋势,使《声入人心》缺少了像第一季节目的新鲜感,同时歌唱艺术的欣赏价值也有所折损。这种真人秀的过度修饰,体现在节目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 在引入介绍性内容时,节目拿选手的学历与长相大做文章,而缺少了对其真正的内在涵养的展现,《声入人心》毕竟不是偶像类真人秀,对选手外在美的过度渲染会使节目出现舍本逐末、 本末倒置的问题。 再如,在对选手的包装上,过度挖掘传统竞技类真人秀的故事性, 让看惯了这种电视化处理的大量观众产生反感。这一问题突出的表现在选手袁广泉身上。节目拿他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博士学历、 回国后找不到合适的舞台工作作为焦点,甚至让其在表演后当着廖昌永、张惠妹等评审流泪,用“卖惨”人设和大量戏剧性的故事着墨,试图博取广大观众的同情。 殊不知国内观众在经过央视 《星光大道》、浙江卫视电视台的《中国好声音》等节目轮番“洗礼”后,对这种“咸鱼翻身”式的故事模式早已屡见不鲜、甚至产生了审美疲劳。此外,在第二季的节目剪辑也因过度营造悬念,使主线的歌唱艺术内容显得不够完整、连贯,甚至屡屡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比如在当季第一期中将赛制、选手情况等大量内容一股脑的丢给观众, 这种高密度的同类素材剪辑,既给观众以繁冗的堆砌感,又缺少了像第一季般简洁明快的推进节奏。
笔者认为,第二季造成上述问题的核心理由在于:较第一季而言,第二季的准备时间过于仓促,甚至草草上马,而节目制作组又远远没有意识到其所面临的、 持续的转型困境,所以顾此失彼,节目质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从时间上看,第一季与第二季的间隔时间仅为6 个月(即从2019年1月18日至同年7月19日),固然节目组会提前布置第二季的相关内容,但在如此短促的时间范围内,将节目完整的予以呈现已有困难,遑论节目质量。 故笔者认为,从音乐文化类、 乃至其范畴内的歌唱艺术类节目在当下的发展趋势而言,切勿有“拔苗助长”、“趁热打铁”的得失心,踏踏实实做好内容——让声乐艺术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在节目中充分彰显,并以“工匠精神”细细打磨,才能持续的成就精品、打造品牌。
三、结语
综观《声入人心》第一、第二季的综合表现来看,它是一款具备兼备艺术性与竞技性、 近年来颇为惊艳的音乐文化类节目, 并从一定程度上借用大众传媒帮助传播了美声唱法,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一系列中外经典作品。但如何持续擦亮这块歌唱艺术节目的招牌, 是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需要重点关照的问题。第二季的口碑下滑已充分说明:趁着节目热度仓促安排下一季的做法并不可取,甚至有“杀鸡取卵”的风险,而只有聚焦以声乐艺术为核心的高质量的节目内容,才能锻造出真正契合时代精神、观众审美需求的电视精品。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版
[2]周恩如:《“冷艺术”造就“综艺热”——湖南卫视节目〈声入人心〉的发展与制胜之道》,《戏剧之家》2019第17期
[3]艾提煜:《冷题材变成热综艺——〈声入人心〉让高雅音乐不冷》,《羊城晚报》2018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