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表演学在体育出镜记者中的应用
2020-05-11崔瑛婷
◎崔瑛婷
[关键字]体育出镜记者 社会表演 角色
一、社会表演学与体育出镜记者的社会表演
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日益显著, 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社会表演, 在国际上首创“社会表演学”学科的孙惠柱教授指出社会表演学是人类表演学的一个分支,而它更加强调社会规范。建立社会表演学不仅可以规范大众的社会表演,也能区别虚假表演,帮助人们在社会表演的同时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
体育出镜记者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业,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 既要满足受众的需要, 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表演既有个人向社会做展示的个性的一面,也有受制于社会的共性的一面。[1]对于体育出镜记者而言, 虽然不需要像专业的戏剧演员一样去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也不必扮演成其他人,但在镜头面前,必须表演好自己的记者角色, 在社会规范准许的情况下进行信息的传播。
如今,中国的体育建设快速推进,对体育记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中国申办北京冬奥会成功,虽然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的成绩不太理想,但全国上下的目标都瞄准了2022年,体育记者也不例外,这场在自家门口举办的体育盛会,需要体育记者出色的采访报道。 此外,本赛季的CBA 联赛备受瞩目,主观上姚明对其进行改革,客观上莫雷风波让大众更加关注中国篮球联赛。在新媒体转播方面,腾讯、优酷、咪咕都获得了直播版权,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体育记者,在用户选择丰富的情况下, 体育记者在采访时的社会表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选择。 本文基于社会表演学的视野下, 对2018 平昌冬奥会的赛后采访以及本赛季CBA 的赛后采访进行分析。
体育出镜记者是将比赛信息传递给受众的传播者,他对体育比赛所发生的各种现象进行采访, 采访的内容以及记者自身的形象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社会表演学这门学科的三大基本矛盾是:表演者自我与角色的理想形象;表演的前台与后台;事先准备的脚本与现场的即兴发挥。[2]
二、体育出镜记者的自我与角色的理想形象
(一)不越位
体育出镜记者对于外行人来说, 并不清楚他的社会定位是什么,但对于体育出镜记者本人来说,当站在赛场上进行采访的时候,内心一定要将自己定义为“记者”,在镜头面前,记者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而是作为桥梁连接媒体、观众和运动员。 前田径记者冬日娜在采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角色越位的现象。冬日娜在采访史东鹏的时候问“你认为和刘翔在同一个时代是一种悲哀吗? ”、“有没有信心拿亚军,因为冠军肯定是刘翔的”、“刚才的比赛你尽力了吗?”,众所周知,冬日娜是一位“刘翔迷”,但在转播镜头前,这样的发问显然无法代表媒体,也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更将运动员置身尴尬的境地。 虽然体育记者在从业的过程中会遇到私交较好的运动员,但在出镜采访的时候,表现“自我”的同时更要注意记者角色的理想形象,做出正确的社会表演。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中国的短道速滑项目备受关注,李琰作为短道速滑队的教练,在最后武大靖夺冠后压力才算释放出来。 央视记者在采访李琰之前,先是与她拥抱,然后向其提问如何评价武大靖在比赛中的表现。 在这段采访中,央视记者代表的是中国观众以及中国媒体的态度,在采访开始前他跟李琰教练的拥抱代表的是中国观众的拥抱,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以拥抱的方式开始一段采访的方式并不多见,在使用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中国的确受到了一些不太公正的待遇,这时候,一个体育赛事的出镜记者自己表达态度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对李琰教练采访的开头,记者有提到“赢得我们应该得到的荣誉”“赢得了我们的金牌”, 这样的话语说出来,可以引导李琰教练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样的引导,也体现着体育出镜记者的角色定位,不仅要满足受众,也要为赛事发声。
(二)不失位
从社会表演学出发,记者是“表演”的主体,意味着记者在出镜采访的时候要尽可能把控采访的节奏,同样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在短道速滑项目所有赛事落下帷幕后,央视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针对赛事中年轻运动员的表现, 以及对四年后主场作战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展望,央视记者提出“其实小将曲春雨和李靳宇都是第一次参加冬奥会,能做到这样,您怎么样点评她们”和“2022,四年之后,很多朋友都说我们在北京肯定可以做得更好,通过他们这次表现,您是不是对他们更有信心和期待”等两个问题。
短道速滑的所有比赛结束之后, 对队员的评价是采访的重点,也是受众关心的要点。尤其是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小将们,他们在四年后北京举办的冬奥会上将是主力军,对于他们的表现,记者在出镜采访的时候进行提问,可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对于队员的表现,记者在跟踪报道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但在采访的时候不能完全表现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要将自己完全表演成一位“采访者”,引导采访对象发表观点。
这样的角色表演, 是记者在进行角色定位时需要考虑的。体育比赛有输有赢,我们不能保证每次采访的对象都是胜利者, 面对情绪高亢和情绪低落的采访者时都要扮演一位客观者,比如说在面对奥运冠军时,冠军的心情都是高兴的,但在采访的时候记者不能只顾着一起高兴,还要引导受访者回答问题;在面对遗憾失利的选手时,他们可能会不愿意接受采访,或者在采访的时候抑制不住情绪,这时记者提问的时候更要注意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
三、台前表演与台后表演
在社会表演学的范畴下看体育出镜记者的采访, 可以将其社会表演分为台前和台后, 体育出镜记者的台前表演是在摄像机下进行地公开表演, 而台后则是离开摄像机后在生活中的表演。 体育出镜记者在前台的表演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对于出镜记者来说,主持人自身的穿衣打扮、说话风格、表情语态等都是需要事先做好准备的,在镜头面前表演的谈吐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体育出镜记者作为社会公众人物, 不仅在台前的社会表演合乎规范,在后台的行为也要合乎身份。 如今,社交媒体的时代来临, 很多出镜记者会在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言论,用另一种方式传播体育文化,同时,也要注意自己作为公众人物所产生的影响。
在2019年CBA 常规赛第6 轮中, 尽管新疆队的大外援斯托克斯因伤缺阵,少了进攻点,但新疆队还是在主场力克辽宁队,取得比赛的胜利。 赛后,记者采访新疆男篮球员阿不都沙拉木,先是在提问中引用了对方说的“光脚的不怕穿鞋” 的这句话, 然后又用三言两语描述了当场比赛的概况,并进行了一定总结——“其实这场比赛对新疆队来说意义重大,从他们过往的一波连胜,我们也看到这支来自西北的铁血雄兵他们重回巅峰的决心”, 类似这样的赛后点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需要在后台不断地进行知识积累,这名记者的微博内容也几乎都与CBA 联赛有关,足够看出他在后台下的功夫。
四、事先准备的脚本与现场的即兴发挥
体育出镜记者进行社会表演的时候, 脚本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采访都该有其相应的脚本,作为现场的出镜记者,脚本在比赛结束之前是没办法全部形成的, 而是需要等到比赛结束后才能最终确定。在镜头开机前,记者已经想好提问的第一个问题。 2018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 米项目中,武大靖一骑绝尘,为中国短道代表团收获了一枚宝贵的金牌,这枚金牌来之不易,出镜记者通过脚本的准备与即兴发挥,架起了运动员和观众情感沟通的桥梁。
记者:太不容易了,我知道前面(你)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终于今天释放出来,今天比赛当中可以说是一骑绝尘,没有给对手也没有给裁判机会,怎么可以做到这么好? (采访对象:短道速滑队员武大靖)
记者:其实在第二轮半决赛的时候多滑了三圈,相当于多滑了一轮,实际上对体能是不是会考验非常大? (采访对象:短道速滑队员武大靖)
在面对平昌冬奥会男子500 米冠军武大靖的时候,央视记者的第二个问题可以看得出来是事先准备好的。 该出镜记者在面对镜头之前,将武大靖的夺冠历程进行了回顾,事先想好要问关于体能的问题, 将武大靖在半决赛多滑三圈的情况设计成问题就是脚本的准备。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无法预知受访者的答案是什么, 这也决定我们不能不顾受访者的回答而只问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所以,对于一名体育出镜记者来说,要有临场的即兴发挥能力。武大靖夺冠后情绪激动,此时,央视记者没有着急抛出问题,而是在对方激动万分无法言语时,用具有共情性的表达回应他“我们和你一样激动”,这样的现场发挥,有助于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让受访对象放下心理戒备,畅所欲言。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出镜记者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进行社会表演,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熟练运用采访技巧,把角色扮演好,才能在社会表演范畴下交出满意的答卷。
注释:
[1]孙惠柱:《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孙惠柱、邓添天:《关于“社会表演学”——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访谈》,《四川戏剧》2017年第2期